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情分析.docx
9页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淅川县第二高级中学 刘志中1、 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分析1.新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生活》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承接前两课“唯物论”部分,本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下一单元“辩证法”部分奠定“认识论”基础理论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从考纲看,本课的知识点是高频考点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及整本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学好整本书具有重大意义2、 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认识并认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科学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科学精神,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领会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定力,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认识,克服错误的认识,严守道德底线,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4.公共参与: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坚持实践标准,尊重客观规律,积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坚持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都要服务于实践3、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教学难点:实践含义及其特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由于地处贫困地区,生源质量一般,学生整体素质与学习能力一般,对高中政治课的学习总体上不太主动但是,他们在心理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认知结构上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认识和实践有了自己生活化、经验化的理解,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助感人的生活素材和熟悉的生活案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在思维的交汇中体悟实践和认识关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科学理性精神,让每一位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5、 教法分析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引导、分析,学生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法: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问题引领法:层层递进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动性6、 学法分析古希腊学者普罗塔哥拉也说过:“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采用以下学法:自主学习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先学、先思、先做的课堂才可能有效和高效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集中集体智慧,碰撞思维的碰撞,也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直接检验7、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视频、图片、课件等2. 情境问题3. 学生课前分组8、 教学过程(一课时:45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长【导入新课】PPT展示年初祖国疫情分布图和火神山、雷神山的建造图引导学生结合上节课意识的能动作用进行思考结合图片,感悟这是意识在指导人们能动的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需要实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自主探究】展示情境问题,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指出这个环节探究中本课的难点三个小组的学生派代表将课前收集的关于医院建造的相关内容进行分享;其次,根据分享的内容和给出的情境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讨论和回答。
这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发动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结合探究的问题,进行交流与分享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实践的含义、特点、形式增强学生对于实践观点的政治认同,对国家制度的认同12分钟知识点小结1、 实践及其特点1. 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的科学实验活动3.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②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今年以来,我们的重点工作放在了抗疫,成千上万的医护人员奔赴前线,使我国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中钟南山院士叫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选择搭高铁去了武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视频导入】播放视频:《钟南山院士与抗疫》,展示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学生结合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这是本课的重点,通过钟南山院士亲赴武汉抗疫以及参加网络视频研讨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里还得提醒学生注意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的区别6分钟知识点小结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二是读书学习等,这就是间接经验。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过渡语钟南山院士亲赴武汉,是为了了解新冠疫情,更好的对症下药,那么,什么是新冠病毒,为什么要叫做新冠,不能叫新月或是其他的呢?【材料分析】展示关于冠状病毒命名的由来和我们对疫情的认识变化这两则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去分析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学生结合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这是本课的重点和易错点,所以单独用材料分析来讲通过对冠状病毒命名的来由以及我们对新冠肺炎防疫认识的变化等材料分析,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提取,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能力8分钟知识点小结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过渡语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新冠病毒的了解越来越多,也不断有传来预防新冠病毒的方法,相信大家也听到不少比如前阵子上了热搜的“双黄连”回归生活】展示微博热搜:“双黄连”可抑制病毒以及国家致力于研制疫苗,引导学生思考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为什么要研制疫苗。
学生结合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生活情境的探讨,引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引导学生培养科学意识,严守道德底线,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守法用法从疫苗的研制中,意识到认识从实践中来,要回到实践中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6分钟知识点小结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3)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小结与板书设计】设计意图:理清本课脉络,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方便学生记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把握教材5分钟【典例分析与反思升华】设计意图:利用典型例题,达到巩固本课知识,助力学生知识内化通过反思,形成完整认知,同时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6分钟9、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基本能把握教材,利用学生所收集的材料生成资源,并加以整合,做到课程把握与开发相结合,基本符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学生基本能够掌握重难点。
而且学生通过自主搜寻资料,被疫情期间众志成城的场面所感动,增强了对于国家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但是,由于学生知识面略窄,分享交流花的时间稍微多了一些,导致教学时间有点紧张,当堂练习与反思未能很好开展,需要加以调整在引导学生方面,教师的有效语言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加以提升附.情境问题与讲课素材探究一情境问题:1. 建造医院是谁在从事的活动?2. 这一活动的对象是什么?3. 这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4. 完成医院建造所需要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的共同特征说明了实践的什么特点?5. 为什么要建这两所医院?说明实践有什么特点?6. 医院的建造离不开各行各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说明了实践的什么特点?探究二情境问题:钟南山说:“书本上没有的,只能在实践中摸索这句话说明实践与认识有什么关系?探究三材料分析和情境问题:材料一:病毒是如何产生的?传染性有多高?致死率多强?如何有效防止更大范围扩散?连日来,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发问从未停止,也让这个新传染性病毒的样貌不断清晰;人类最早发现人体内的冠状病毒的历史源自于1967年,借助电子显微镜,生物学家阿尔梅达等人可观察到其外膜上有明显的棒状粒子突起,使其形态看上去像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因此命名为“冠状病毒”;随着国内外科研人员的研究,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材料二:对新型冠状病毒认识的变化情境问题:1.是什么使我们看到了冠状病毒的形状?2.为什么对冠状病毒的认识不断在变化?探究四材料分析与情境问题: 情境问题:1.怎么知道“双黄连”可否抑制新冠病毒? 2.为什么要不断探索抗疫药物和疫苗?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