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古代文学绪论.docx
9页精品word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总绪论:一、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文化学视角1、 诗史 :杜甫、白居易《卖炭翁》;2、 文学 传媒 :① 先秦两汉 →书写繁难→ 简练 ;② 唐宋词 → 演唱 方式; ③ 宋→印刷术创造、 文献流传时间久→作家 学者化 →以才学为诗 ;④ 宋元 →说话 艺术、 戏曲演出 方式→ 小说 创作、 剧本 创作;3、 文化学:①先秦诗歌←原始巫术 /歌舞;②两汉文学←独尊 儒术 ;③ 魏晋南北朝 ← 玄学 /佛学 ;④唐诗←唐音乐绘画;⑤ 宋诗←理学 /禅学 ;⑥明清←社会经济变化;二、 中国文学的 演进(一) 外部 因素:①春秋战国大变革 →文化 百家争鸣 →文学富强;②汉大一统、独尊 儒术 → 汉赋 显现、汉 散文言必称经 ;③汉末黄巾起义、军阀混战→ 建安 乱世 文学 ;④南北朝相持→ 南北文风 ;⑤隋唐统一、唐对外文化沟通→唐文学富强;⑥宋理学 兴起、文人入仕机会多、印刷术进展→宋以 才学 为诗、谈论入诗;⑦元士人 位置低下、走向 市井 →元杂剧 /南戏 进展、散曲抒情;⑧明中叶后经济富强、 市民 壮大→俗文学等;⑨清初民族冲突突出→复明思想;⑩近代鸦片战争、半封半殖→救亡、学洋求变;(二) 内部因素:1、 进展 不平稳 性:( 1) 文体 进展不平稳:a. 各文体朝代不同:①商周→诗歌 /散文(各文体基础);②魏晋南北朝→ 文言小说 初具规模(笔记体小说:志怪志人)、骈文形成;③唐中→文言小说成熟( 唐传奇 )、 词形成;④宋→ 白话短篇 小说形成(成熟: 宋元话本 );⑤宋金两代→ 宋杂剧 +金院本+诸宫调、标志中国戏曲形成;⑥宋元之际→ 白话长篇 小说形成(短篇、文言也在进展);⑦元→ 散曲 形成、 元杂剧、南曲 ;⑧明清→ 传奇、散曲、小说 ;b. 文体成熟时间:①远古神话→唐传奇(漫长);②赋成熟(短);( 2) 朝代 不平稳: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小朝廷的异军突起:梁陈宫体诗、南唐西蜀词);( 3) 地域 不平稳:a. 不同朝代中各地文学盛衰不同:①建安文学→邺都;②梁陈→金陵;③唐→河南 /山西;④宋→江西;⑤明清→江苏 /浙江;⑥近代→岭南文学;b. 地域颜色:①楚辞→楚地特色;②唐后 五代词→江南 ;③杂剧→北方;④南戏→南方;第 1 页,共 9 页 - - - - - - - - - -精品word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2、 多种因素相反相成:( 1) 雅俗互动 /转变 /推动 :a. 俗影响雅、 俗转雅 :①《 诗经 》国风 为民歌→孔子整理、汉被奉为 经典 并加以说明;② 南朝民歌 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市井→促进 梁陈宫体诗 ;③ 词 在唐代为民间通俗 曲子词 → 雅化 进展;④ 宋元戏曲 在市井勾栏瓦舍演唱、 适应市民口味→文人接手雅化成汤 《牡》 洪《长》 孔《桃》 ;b. 雅变俗 :韩愈诗文以俗丑为美、柳词化雅为俗(在俗中求新趣味);( 2) 文体互渗 :a. 文体区分:①诗赋:“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②诗词:体制 /功能 /风格不同“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协作音乐以演唱娱人、诗表达政治教化 /出处穷达的大题目;b. 文体融合:① 魏晋 →赋的诗化→ 抒情小赋 兴盛、文的诗化→骈文 /美文;② 唐 →诗的赋化 →卢照邻《长安古意》 韩愈《南山》;“ 诗人之文 ”→将诗人意绪注入文中,诗意+文本色,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③柳永→赋的 铺叙、白描 适应慢词长调;欧阳修 文赋 : 改造骈赋、律赋 : 去除排偶、限韵规定 ,改以 单笔散体作赋 ;苏轼 →诗词同源、 以诗为词 、给予词以诗的功能(独立抒情体、用典、题序);④ 周邦彦 → 以赋为词 、在词所限定的篇幅内极尽铺张之能事;⑤ 辛弃疾 → 以文为词 ;陈亮 →以词为文 ;⑥ 宋诗 →以文为诗 (突破创新唐诗的路径);⑦ 唐传奇 《莺莺传》《李娃传》《长恨歌传》→吸取 诗词 、深厚诗意;⑧ 杂剧、南戏唱词 表现人物思想,甚至 直透作者心声 ,剧烈 抒情性 (近于 诗) 宋说话 →唱词即 诗 ;宋元后的 白话小说 (以宋元“说话”话本开创)→多诗词;元杂剧《西厢记》唱词大量置入唐诗宋词意象(张生读书人)——诗剧;⑨ 戏曲 →唱词即 诗;( 3) 复古革新 :诗文领域为主a. 魏晋 文学 自觉 、文学创作不断革新→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 》论述因 /革、继承 /创新;b. 齐梁 以来诗歌过分追求 声色 →(梁) 裴子野《雕虫论》 猛烈批判→初唐 陈子昂 呼吁 复原汉魏风骨 + 风雅兴寄 (中国文学史上 第一次 有影响的复古呼声;促成 声色 + 性情 ;推动盛唐诗歌达到高峰的因素之一);c. 唐中叶 韩愈、柳宗元 提倡 三代两汉古文 (古文基础+ 与“道”合一 的新文学语言 / 文体),反对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韩柳后古文衰落、骈文复兴→ 宋欧阳修、苏轼 再度提倡古文:确立古文不行动摇的位置;d. 明前后七子、唐宋派第 2 页,共 9 页 - - - - - - - - - -精品word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 4) 文道离合 :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儒家政治抱负的关系a. 自从 汉 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位置后,二者关系始终制约着文学本身的演进;b. 玄佛道 思想、反映 市民 要求的思想:先后不同程度地渗透;c. 文与道 离: 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 ;d. 文与道 合:杜甫、韩愈、自居易、陆游 ;e. 唐后:“文以 明道 /贯道 /载道 ”与 独抒性灵、审美消遣 要求相互补充碰撞(韩愈 /欧阳修 /苏轼 /朱熹 /公安 /竟陵 /性灵);f. 戏曲、小说 中情理对立 的新呼声(市民阶层兴起、抵抗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抬头);三、 中国文学史分期:三古七段(一) 详细分段:1、 上古 期:先秦两汉(公元 3 世纪以前)( 1) 第一段: 先秦( 2) 其次段: 秦汉2、 中古 期:魏晋—明中叶(公元 3 世纪至 16 世纪)( 3) 第三段: 魏晋—唐中叶 (天宝末)( 4) 第四段: 唐中叶—南宋末( 5) 第五段: 元初—明中叶 (正德末)3、 近古 期:明中叶—五四运动(公元 16 世纪至 20 世纪初期)( 6) 第六段:明嘉靖初—鸦片战争( 1840)( 7) 第七段: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1919)(二) 变化依据:创作 主体 、作品思想 内容 、文学 体裁 、文学 语言 、艺术 表现、文学 流派 、文学 思潮 、文学 传媒 、接受对象 的进展变化;(三) 上古期:1、 孕育期 :( 1) 各体裁:① 散文 →甲骨卜辞 ;② 诗歌 →《诗经 》《 楚辞 》、汉乐府 ;③ 小说 → 神话传奇 、《左传》《史记》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中的 寓言 故事;④ 辞赋 →《 楚辞 》、显现骈文中的 对偶 修辞手法;⑤戏曲 →《 九歌 》萌芽(巫歌舞);( 2) 孕育思想基础:儒道两家;( 3) 形成 儒道 为主的文学思潮:①儒→文学 社会功能 、道→文学 审美价值 ;②提出“ 诗言志 ”“ 法自然”“ 思无邪 ”“ 温顺敦厚 ”等观念;( 4) 士大夫 作为创作主体 /接受对象(宋市民文学才转变)、 文字 作为传播媒介的定型;2、 先秦 文学:( 1) 文史哲不分 :无纯文学 的散文,或《尚书》 《左传》 《国语》 《战国策》等历史著作,或《周易》《老子》《论语》《孟子》《庄子》等哲学著作;( 2) 诗乐舞结合 :《吕氏春秋》葛天氏之乐、《尚书尧典》“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诗经》风雅颂音乐差别、《九歌》与乐舞协作的祭奠歌曲;( 3) 创作主体: 群体→个体 :《诗经》群体唱歌→第一位诗人 屈原 ;( 4) 巫史不分→ 史从巫中分化 出来,特地从事人事记录;第 3 页,共 9 页 - - - - - - - - - -精品word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 5) 士的兴起与活跃;3、 秦汉 文学:( 1) 创作主体“ 士”:战国时游说于列国之间→秦汉 集合 到统一帝国的皇帝 /诸侯王四周、形成如干 作家群体 ,以歌功颂德 /讽喻谲谏 为已任(武帝时的司马相如 /东方朔, 吴王刘濞门下的枚乘 /邹阳)→形成 大赋 ;( 2) 文学:①汉代 大一统 →以大为美、 铺张扬厉 风尚;②“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政策→失去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风格格式化、 凝重板滞 ;( 3) 诗歌:《诗经》体 四言僵化 、楚辞 →赋、 汉乐府民歌 新活力(即 五七言体 、先民间后文人);( 4) 整辑先秦典籍、文学作品;(四) 中古期:1、全部 文学因素 的具备、 成熟 :( 1) 魏晋→南北朝 :文学自觉完成 ;( 2) 文学语言: 古奥→浅近 (文言→白话、士大夫→市民);( 3) 诗词曲 三大体裁:鼎盛期;( 4) 文言小说 : 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 已初具规模、 唐传奇成熟 ;明清有《聊斋志异》;( 5) 白话短篇小说 :宋元 说话 话本 富强;( 6) 白话长篇小说 :元末明初 显现《 三国志演义 》《 水浒传 》;( 7) 文学传媒:显现 印刷 出版、 讲唱 、舞台 表演新形式;( 8) 文学创作主体 /对象:包括宫廷、士林、乡村、市井(梁陈宫廷诗、多、陶 /苏轼等、柳永);2、魏晋—唐中叶 :( 1) 诗歌 主导:① 五七言古体诗 :富强进展、鼎盛(五言:汉《古诗》→建安曹植;七言:汉乐府?);② 五七言近体诗 :兴起(齐梁沈约永明体)、定型(初唐“ 沈宋 ”沈佺期 / 宋之问)、达到鼎盛;③诗歌流程清晰、完整: 三曹 →建安 七子 → 陶渊明 →谢灵运 → 庾信 → 四杰 → 陈子昂 → 孟浩然 →王维 →高适 → 岑参 → 李白 →杜甫 (本阶段最终一位、下阶段第一位的里程碑位置);④头尾两大诗歌范式:“ 建安风骨 ”“ 盛唐气象 ”;⑤文靠拢诗→显现 诗化骈文 ;赋靠拢诗→显现 骈赋 ;( 2) 创作 个性化 :陶渊明、李白、杜甫等;( 3) 宫廷 中心的 文学集团 :曹操 邺下 文人集团→进展五言古诗; 齐梁 /初唐宫廷 诗人→建立近体诗格律(沈约永明体、沈宋);( 4) 文学观念多样化: 儒→政治教化; 玄→ 真、自然 ; 佛→真 与空/心性 /境域 观念;3、唐中叶“安史之乱”—南宋灭亡( 1) 古文定型:承继 韩柳 ,宋 苏轼欧阳修完成古文 运动(唐宋八大家);( 2) 诗:①盛唐高潮后难以为继,中晚唐 白居易 (通俗写实“为君”讽喻诗)、 韩愈 (“不平就鸣”抒情+以俗为美的雄奇)、 李贺 (奇妙)、 李商隐 (模糊象征无题爱情诗)另辟蹊径;第 4 页,共 9 页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