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苏轼词中“月”的意象.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534299689
  • 上传时间:2022-08-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苏轼词中“月”的意象摘要:苏轼词中频繁而又鲜明的出现“月”,他以“月”托意,以“月”怀人其词中月的意象具有豁达、超越的人生境界;有静穆、孤独的生活写照这两个经典情结表达了对人生存在的思考,勾勒出他人生观的复杂性:既豁达又悲观,带有浓重的仕宦及隐逸的双重色彩关键词:苏轼词 “月”的意象 生命结构 托意怀人 共时性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月,频繁而又鲜明地出现在苏轼词中,苏轼对其又有着独到、深刻的感受,这足以说明“月”意象并非苏轼刹那间审美感受所得到的心灵对应物,而是一个具有精神原型性质的意象,它承载着苏轼自身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生命信息和美学追求由此,我们就透过“月”这一意象所承载的信息,看一看苏轼作为个体文化的生命结构一、托意、怀人的现实观照苏轼词中之“月”,大多出现在苏轼被贬之后的词作中。

      先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静谧清朗的夜晚,浩渺无垠的夜空,一轮明月高悬于天宇……此时此景,对于一位出身于书香世家,少年才俊,却于人生路途中屡遭贬滴,身处异乡,经历了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的诗人学者,他首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明月之下,托意怀人,实乃自然之情苏轼在他的中秋词名作《水调歌头》的小序中写道:“作此篇兼怀子由一个“兼”字,托意怀人,俱容其中这一方面是由于民族心理文化的影响产生的一种审美情绪,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现实人生的触及,这其中有仕宦之缺和别亲之恨如大多数人所知,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他初入仕途,适值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王安石变法伊始,他的命运便夹在新旧党争之间由于他坚持己见,不肯随声附和而不见悦于两方,屡遭贬滴从蛮风瘴雨的岭南到孤悬海外的儋耳(今海南岛),可谓万里投荒,归期无日尤其是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使苏轼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挫折和打击这种夹缝中的生存对于从小研读经史子集,“奋厉有当世志”①的苏轼,自有一番理想遭受打击之后世事无常的抱憾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西江月·黄州中秋》),这首作于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的词,直接流露出了词人对自己所受迫害的愤慨,感叹自己的人生坎坷和内心苦闷。

      但更多的时候,苏轼是将内心的这种意绪更含蓄地托意于天上的一轮明月月下思亲怀人,本是一个文学母题,在《诗经·陈风》中就已出现,又经历代文人的渲染,几乎成为一种文化心理模式苏轼由于他自身的经历,他的感受更为深切被贬之后,离亲别土,异乡异客,皓月当空,思亲怀人,心绪难以言表苏轼比其他词人写了更多的咏中秋词,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独对高空中的一轮明月,托意怀人,生命感受力极强的诗人,常常陷入一种逃避与向往的二律悖反中人事无奈,面对天上的明月,观照者此时似乎才感到心有所寄,人生又充满了圆满的希望可是,现实处境往往是月圆人不圆,月越是圆满明亮,就越发刺邀和加剧了诗人的人生缺憾和伤痛苏轼亦曾痛苦地发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这种逃避与向往的悖反结果,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则更受其观照对象的吸引由苏轼词中出现如此多的“月”意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悖反很自然地纠错在苏轼的生命结构中只不过这一层尚属其生命结构的表层二、豁达、超越的哲学观照作为中国诗学一个范畴的“象”,通向哲学层次,以可视的具象来阐明和比喻难以表达的哲学内涵苏轼的词中之“月”便是这样一种意象 苏轼词中之“月”,常常作为其获得解脱之后的一种生命映照物。

      比如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身临古战场,面对大江东去,英雄、历史、现实、自我一齐涌上心头,思接千载,感慨万千,可是最终却落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怅然中江月”的意境,是苏轼从历史和现实中感悟到应该回归的生命境界还有如“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虞美人》)等许多词中之“月”,都映射着获得解脱之后的一种生命形态这些与“月”原型中所积淀的文化精神是相一致的月”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原型是古老的“圜道观”的一种无意识透射月”意象可以说是这一观念的审美形象的外化,它蕴含着“圜道”思想中圆满、圆通的文化精神,显示出了生命之流的绵延不息和循环往复月”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与苏轼自身的文化积累和人生阅历所产生的对人生世事的追求和感悟不谋而合我们都知道,在苏轼的人格生命构成中,儒、释、道三家都有其影响,“从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混合的人生观”②所以当他经历了多年的人生坎坷,看到了政治斗争的阴暗险恶,便常常到老庄哲学和佛禅玄理中去寻求超越和解脱,使心灵获得平衡这样,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苏轼词中出现了大量的以鲜明的笔调,描述月明千里之境的词句。

      例如“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行香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西江月》),“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醉翁操》)等这种月明千里之境表明苏轼的词已脱拔于许多词人由于人生失意或离情别绪所致的婉转抒怀,而进入豁达、澄明的境界,标志着苏轼作为个体文人的生命结构已进入超越的哲学层面因为对苏轼而言,词中之月乃心中之月苏轼虽然提倡“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但因其创作已到了随物赋形,心手相应的境界,所以其词中所蕴的诗人之心,更为真实、本质在这种月明千里的境界之下,苏轼已经用超越的方式来看待人事的是非、荣辱、兴衰、祸福,把现实人生的挫折、懊丧引向了辩证、高远之处此时,苏轼的生命形态往往也呈现出一种豁达通脱,任诞随缘的洒脱月盈月亏,得意失意于宇宙大化之流中,没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世事如圆,人生如圆,而这些精神,都蕴含于天上的一轮明月中在此意绪上,苏轼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已与一种趋向形上的哲学观念相接,从而使其生命境界升华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这一层次是古代许多诗人难以达到的超越的境界三、静穆、孤独的本体观照皓月当空,“月”这一意象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的辨证精神和其所寓示的圆通的生命境界、与词人所追求的心灵境界相契合,词人获得人生的解悟,精神得到超越。

      有学者在研究苏轼词的风格的时候讲到了“东坡之词旷”③,这一概括是深得苏词境界的品读苏轼词,除了那轮明月愈来愈鲜明地浮出于其它意象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的感受是:苏轼词中的“月”无论是圆是缺,它总是静态地高悬于冰冷的天宇下,词人的心境无论是惆怅还是通脱,词中“月”的意境都是清朗、空旷的如“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念奴娇》),“至今清夜月,依前过缭墙”(《华清引》),“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江城子》)等由此,我们又捕捉到苏轼的一个生命信息—孤独苏轼的境遇是孤独的,可我们所讲的不是这一层面的孤独,而是一种生命本体的孤独它属于形上的审美层面,迫近于“道”的层次万里清空之下的一轮明月,正是词人内心真实自我的审美观照,他们观照到的,正是词人本体的自我,词中之“月”乃本体之象此时,不论其渊源关系,苏轼的生命境界与佛性真如的广大圆满,与老庄所追求的生命境界是非常接近的其追求的途径也很一致都是先通过现实人生的解悟,达至任心随缘,豁达通脱的境界,然后再达至生命本体的空明澄澈,也就是“道”的境界,而“道”在老子哲学中就是孤独本体禅宗中也以“心月孤圆,光吞万象”来形容人归复本觉之心。

      当然,这种孤独是纯粹的东方式的孤独,它不同于西方的痛苦、抑郁、绝望等心理构成,而更具有东方的哲学美学意蕴,“是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和心理感觉的至高愉悦,是审美的最高生成和自我价值的终极实现,是诗意与美学的哲学性的‘孤独个体’的升华”④我们可以说苏轼的生命境界在对月的孤独观照中已进入到一种圆融无碍、浑化无迹、空明澄澈的大圆之境但是,高处不胜寒,所以,苏轼常以平常之一山一川、一草一木,随物赋形可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微尘大千,刹那永恒,这一份平常之心正是心无所寄愈是以平常之心对待一切,愈是反衬出其生命中一种深层次的孤独这也是一种迫近生命本体的感觉,与皓月当空下词人自我观照所获得的生命感觉是一致的 苏轼所达到的这种孤独境界是其它诗人很难达到的许多诗人只是以一种外在旷达和超脱来掩藏其内心的不适意,或者只是瞬间使精神获得飞越升华,而没有达到对生命本体的观照,没有达到生命境界这一地步苏轼达到了,并将孤独观照所获得的意象进行适己化的处理后,将之实现为一种作为生命哲学载体的艺术符号这一符号具有形上的美学意蕴,它浑融、静穆、玄远、清幽苏轼词中之“月”,既包含着“月”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原型中所积淀的民族情感体验,与心理模式在苏轼个体生命中的留存,又包含着苏轼自身对现实人生的理想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

      可以说苏轼由对月这一物象的观照,达到了意的感悟和“道”的通达在纵向上沟通了“现时”与“远古”,在横向上联结了“集体无意识”与个体人生也就是说苏轼词中的“月”意象具有“瞬间包藏着性质”⑤的特性,于个体的人生感悟中蕴含有永恒之道我们通过苏轼词中之“月”完成了对苏轼生命境界三个层面的简单分析这三个层面如同三层台阶,构成苏轼完整的生命结构系统这三个层面之间,既具有历时性,又具有共时性其历时性是因为苏轼词中出现了大量的月意象,可谓千江有水千江月,语境不同,“月”的意绪指向不同,所处的生命层次也不同;其共时性体现为这三个层面常常是一种无序的同步体验虽然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但千江之月,实为一月,生命的三层境界,常常浑化于这一“月”中当然,如果就苏轼这三层生命境界的共时性、历时性而言,每个层面内部又都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特征,既有生命个体现实的感悟,又有与久远的深层文化心理的沟通无论其历时的还是共时的生命内容,也无论是属其生命境界的哪一个层面,它们之间的界限并非很清晰,其朦胧如月,浑融如月注释:①苏轼:《东坡先生墓志铭》②林语堂《苏东坡传》③王国维《人间词话》④《文艺理论》 1994年第11期,颜翔材《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论孤独与艺术创造的美学关系》⑤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冯川等译。

      第82页)参考文献:①曹丕:《典论》②柏拉图:《会饮篇》③沃尔夫冈·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第20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④严羽:《沧浪诗话》⑤卜迎丘:《异教诸神谱系》⑥朱熹:《论语集注》⑦亚理士多德:《诗学》⑧《西方画论辑要》,第41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⑨《诗歌谈话录》,第5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⑩《现代诗导读》第51页,故乡出版社,1979年版⑪《西方古今文论选》第39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⑫舒里安:《审美感知心理学》第12页,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⑬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⑭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第176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⑮皮亚杰:《结构主义》,第50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人教精通版(2024)新教材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4 Lesson 1 教学课件.pptx 沪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5 课时3教参课件.pptx 人教精通版(2024)新教材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Lesson 1 教学课件.pptx 沪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课时3教参课件.pptx 沪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6 课时2教参课件.pptx 人美版(2024)新教材小学二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1 宣纸的故事》精品课件1.pptx 统编版(2024)新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素养课件(第二课时).pptx 人音版(2024)新教材小学二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唱歌 打花巴掌》精品课件.pptx 统编版(2024)新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精品课件(第一课时).pptx 沪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8 课时3教参课件.pptx 人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二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小小歌唱家 小放牛》精品课件.pptx 鲁教湘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Module 1 Unit 1 课时1 教学课件.pptx 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素养课件(第一课时).pptx 沪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复习课件.pptx 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精品课件.pptx 统编版(2024)新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新课标课件(第三课时).pptx 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教学课件(第一课时).pptx 大象版(2024)新教材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4 大自然里的风》精品课件.pptx 人教精通版(2024)新教材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Lesson 3 教学课件.pptx 沪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课时4教参课件.ppt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