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讲 中国古代物理学上.doc
5页校本课程第三讲中国古代物理学(上)主讲人:王玉艳教学目标:了解 一. 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二. 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教学过程:一. 中国古代的物质观关于物质的构成,中国古代有多种说法, 如 “ 五行说 ”, “八卦说”, “元气说” 以及墨家提出的“原子论 ”这里仅介绍先秦时期两种物质观一) “五行说” 这一学说始于夏朝,流行于商朝,到了西周发展为“五行元素说” 西周末年,太史官史伯在总结前人思想以后说:“夫和实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乃尽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国语·郑语 )这里已十分明确的把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物质当成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材料更加清楚地表明中国古代原始五行说,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关于物质组成的假说它不仅具有朴素的元素概念,并具有物质相互转化的观念我国原始五行说发展到了春秋时代,又出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依一定的相生次序而相生;又依一定的相克次序而相征服这种关系深刻地揭示了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元素在相互转化的复杂变换过程中,生成和消失的速率是受控的,在量上是互补的,因而元素的种类和总量不增不减,物质守恒。
二) “阴阳八卦”说 这一学说起源于殷周之际,实际上也是一种原始的元素论它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多种东西的根源所谓八卦,即用八种符号来表示八种自然现象,而这八卦是由阳爻(音挑 yao)用“”表示和阴爻用“- -”表示,阳爻和阴爻排列为八卦,再由八卦排列为64卦八卦分别是乾、坤、震、巽(xun) 、坎、离、艮、兑等,它们分别表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世界就是在阴阳两种对抗物质势力运动推动下孳生着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万物生成的唯物主义观念二.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力学知识起源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劳动中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发展为生产技术和初步的自然哲理,这在东西方古代都是如此在我国古代,手工工艺技术成果远比经验性的理论总结突出得多,这是中国古代对力学研究的主要特点从时间来看,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两汉、宋明三个高潮1)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0~前 221 年)公元前 316 年,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 “正面取水,侧面排沙”,其飞沙堰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弯道环流,说明当时测河水流量、了解泥沙规律等水力学知识及水利工程已有相当的水平,成都平原二千多年来始终受益。
传为齐人著的《考工记》 ,是记录我国古代农具、兵器、乐器、炊具、酒具、水利、建筑等古代手工艺规范的专著其中惯性现象的记述“马力既竭,輈(zhōu,指车辕)犹能一取焉”,车轮大小与拉力的关系(轮太低,马总是像上坡一样费劲) ,箭羽影响箭飞行速度的关系(“后弱则翔,中强则扬,羽丰则迟”) ,以及堤坝设计的经验尺寸等,都反映了我国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验知识水平与《考工记》几乎同时的《墨经》 ,则进一步得出一些初步的力学哲理(如“奋”、 “衡”、“本”、 “标”、 “重” 、 “权”等) ,给力下了比较科学的定义:“力,刑(形)之所以奋也 ”可惜这一形成科学的抽象思维进程在后世没有顺利继续下去这一时期是以记录与积累生产经验为主,也形成了初步哲理2)两汉到五代时期(前 206~960)简单机械逐渐发展为精巧的或大型的联合机械,如张衡的水运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西汉未巧工丁缓(公元 1 世纪)的“被中香炉”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常平支架,祖冲之(429~500 年)的水磨等等被中香炉是中国古代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炉它的球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两层或三层同心圆环炉体、内环、外环和外壳内壁的支承轴线依次互相垂直。
炉体由于重力作用,不论球如何滚转,炉口总是保持水平状态隋代造船业已很发达,如隋炀帝的龙舟已高 40 尺,宽 50 尺,长 200 尺李春主持建造的河北洨河赵县安济桥(公元 595~605 年) ,跨度最大(37.02 米) ,弧度最浅(拱矢高7.23 米) ,至今 1300 多年,下沉水平差只有 5 厘米,说明实用结构力学发展的水平浮力的利用甚多,如:浮桥的建造[唐李吉甫:“以船为脚,竹篾亘( gèn,横贯 )之”,“架黄河为之”];东晋僧人惠远在庐山造莲花漏作为记时工具:“取铜叶制器,状如莲花,置盆水之上,孔底漏水,半之则沉”,即莲花漏由孔底进水到一半时就逐渐下沉, “每一昼夜十二沉”,非常巧妙还有著名的曹冲称象的故事等上述种种成就,集之于书的不多,北齐信都芳曾“集浑天、地动、攲器、漏刻诸巧事并画图名曰器准”,但已散失这一时期带有直觉经验型的物理哲理性著作是王充的《论衡》 ,在他的著作中对于运动的疾舒(快慢) 、力与运动、物与运动、内力与外力的关系等作了叙述中国古代很早就对运动的相对性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类似于后来伽利略的运动相对性原理成书于东汉时代的《尚书纬·考灵曜》 (著者不详,收入明代孙毅编纂的 《古微书》卷一《尚书纬》 ) ,该书在提出“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行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是其中矣”的同时,提出了著名论断:“地恒动而人不知,譬如闭舟而行,不觉舟之运也。
”这种对运动相对性的观点, 《考灵曜》比伽利略的《对话》至少早约 1500年此观点说明我国古代物理思想达到过的高度这一时期在机械、水力等技术发展基础上物理思想活跃,但对物理现象很少作定量叙述3)宋元明时期(960~1644)苏颂(1020~1101)和韩公廉 1092 年建成了我国古代最大型的先进天文钟楼“水运仪象台”,其结构详细载于苏颂《新仪象法要》中,它涉及天文、力学、机械制造,其中有相当于钟表擒纵器的“天衡” ,是保证等时性的杠杆装置元代郭守敬( 1231~1316)在天文仪器制造的种类(简仪、仰仪、定时仪、日月食仪等十几种) 、结构和精度方面达到很高水平宋代曾公亮(997~1087)在《武经总要》这一军事著作中除记载兵工机械、枪炮、军用油泵(“猛火油柜” )等外,还在 《寻水泉法》中详载了虹吸管( “渴乌”) ,它在《后汉书·张让传 》及唐代《通典》 中都有记载,包括“取大竹去节 ”, “油灰黄蜡固封”竹首插入水中五尺”,烧火使“ 火气潜通”入水, “则水自中逆上”等河北石家庄隆兴寺的转轮藏建于北宋,人在台上绕轴走动时轮藏会缓慢地反向转动,这实际上是动量矩原理的应用宋应星(1587~1644(?) )的《天工开物》是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在卷十五《佳兵篇》中记述了测试弓弦弹力大小的方法:“凡试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秤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秤锤所压,则知多少”,方法十分巧妙。
该书在我国失传 300 年,于 1926 年才由日本找回翻印本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力学知识与古代精湛的工艺技术往往密不可分,但各时期对技术知识的整理汇集、研究提高、保存流传都未受到重视,致使技术特别是科技理论不能代替人力形成明显的生产力,科举八股把教育与知识分子的注意力引到文字游戏或仕途官场上一方面是大量生产知识与技术积累而又散失,缺乏系统整理,一方面是经验性的定性的力学概念始终带有思辨色彩(如“气”、 “道”、 “理”) ,缺乏数学的定量引用和系统实验的基础,因此经典力学理论只能等待西方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