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docx
5页《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教材分析1. 地位与作用:《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的第一节内容功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是学习后续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还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学习过程中从教材编排来看,学生在学习了力和运动等基础知识之后,引入功的概念,是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进一步深化,为后续学习功率、机械效率以及能量守恒等内容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2. 内容结构: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如叉车举高货物、马拉车前进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力对物体做功的情景,从而引出功的概念接着详细阐述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同时列举了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功的含义然后给出了功的计算公式 W = Fs,介绍了功的单位焦耳,并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计算,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教材内容编排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情分析1. 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三要素以及物体的运动状态等知识,对力和运动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些知识为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奠定了基础,但功的概念较为抽象,它涉及到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需要学生将力和运动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这对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2. 认知特点: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生动的实验和生活实例比较感兴趣,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获取一定的知识但在抽象概念的理解和逻辑推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学习功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功的计算中力与距离的对应关系理解不够深刻,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3. 学习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反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W = Fs,能进行简单的功的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J) 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做功和不做功的实例,并能解释原因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经历探究功的概念的过程,体会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物理概念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功的计算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功的计算公式 W = Fs 及其应用2. 教学难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准确判断生活中各种情况下力是否做功 在具体问题中,正确找出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教学策略1. 讲授法:通过清晰、准确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功的概念、做功的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等重要知识点,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认识2.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做功和不做功的实例,如起重机吊起重物、人推箱子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功的概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3. 实验探究法:设计简单的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力和距离,计算功的大小,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讨论不做功的几种情况,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5. 练习巩固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功的计算和实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图片: 图片 1:叉车将货物举高 图片 2:马拉着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 提问: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片,叉车对货物、马对车都施加了力,货物和车的状态都发生了变化,那么在这些过程中,力对物体有什么作用效果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功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地引出功的概念,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2. 新课教学 功的概念 结合导入的实例,讲解: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例如,叉车对货物施加向上的力,货物在这个力的方向上被举高,叉车的力对货物做了功;马对车施加向前的力,车在这个力的方向上前进,马的力对车做了功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对功的概念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避免抽象讲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提问:同学们,根据刚才对功的概念的理解,想一想,要判断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需要满足哪两个条件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归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 举例说明: 实例 1:用力推汽车,汽车没有移动问学生这个力是否对汽车做功?引导学生分析虽然有力作用在汽车上,但汽车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所以这个力没有对汽车做功 实例 2:足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足球在滚动过程中,人对足球是否做功?引导学生分析人对足球没有施加力,足球是由于惯性在滚动,所以人对足球不做功 实例 3:小明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水桶的力是否对水桶做功?引导学生分析提水桶的力是竖直向上的,而水桶在水平方向移动,力的方向与移动距离的方向垂直,所以提水桶的力对水桶不做功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功的计算 讲解:在物理学中,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如果用 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那么功的计算公式就是 W = Fs 介绍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 J。
1J = 1N・m,也就是 1 牛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 1 米距离所做的功为 1 焦耳 举例计算: 例 1:一个重为 100N 的物体,在水平拉力 F = 20N 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了 5m,求拉力做的功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已知力 F = 20N,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s = 5m,根据功的计算公式 W = Fs,可得拉力做的功 W = 20N×5m = 100J 例 2:用 100N 的力将重 50N 的铅球沿水平方向推出,铅球在水平方向上运动了 10m,求推力对铅球做的功 引导学生思考:铅球在运动过程中,推力作用在铅球上时,铅球在推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是多少?让学生明白虽然铅球在水平方向运动了 10m,但推力作用在铅球上时,铅球在推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未知,所以不能直接用 10m 来计算推力做的功 设计意图:通过详细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具体的例题计算,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不同类型的例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堂练习 展示练习题: 题 1:某同学用 50N 的力将重 30N 的铅球推了 7m 远,这位同学对铅球做的功为( )A. 350J B. 210J C. 0 D. 无法计算 题 2:一个物体在水平拉力 F 的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拉力 F = 15N,物体运动的速度 v = 2m/s,求物体在 5s 内拉力做的功。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强调解题思路和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的功的知识,让学生熟练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4.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功的概念: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 功的计算公式:W = Fs,单位是焦耳(J)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5. 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计算:一个工人用 50N 的水平推力推着重 200N 的箱子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了 10m,求推力做的功和重力做的功 拓展作业: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力做功和不做功的实例,记录下来并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通过拓展作业,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如果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2.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3.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 有力无距离2. 有距离无力3. 力和距离垂直4. 功的计算:1. 公式:W = Fs2. 单位:焦耳(J),1J = 1N・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