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郑维彬).doc
2页大问题”教学下的《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与读书思考郑维彬《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内容是西师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55页的例3和例4在新的课标里明确指出我们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于是我在教学中终于西师版教材的编写要求,抓住关键词“和”、“大于”,对例题没有做任何的修改,分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点,我的第一个大问题:先让学生用三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学生很快的就完成了任务,感觉很轻松啊第二个大问题:我让学生用五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学生通过合作操作,也轻松的完成了任务,有一定的成就感我就问,是不是老师只要拿出三根或者三根以上同样长的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能”第三个大问题:那我说你们小组就用四根同样长小棒来围一个三角出来,看看哪一个小组能围成三角形结果出乎我的预料,这下子孩子们兴趣高涨,孩子们还真的把三角形给围成了我就叫孩子们上视频展示台来展示,孩子们还真的就围成了近似于三角形四边形老师给他纠正了,说在围三角形的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但是孩子就不服气,好几个小组都证明确实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这时候我没有办法了,就在这个问题上和孩子们纠结了半天,没有把孩子说服,我只好进入例四的教学,让孩子通过具体的量一量,算一算来得出书中书中的结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应对孩子们的纠结,强迫让孩子们接受四根同样长的小棒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这样的结果让我在教学中感觉很失败就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纠结过久,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个知识都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完成 我看了苏教版的教材就和我们西师版教材不同,西师版教材都是用的相同长度的小棒来 摆三角形,而苏教版教材是用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这样四根小棒,选择其中的三根小棒来围三角形,这样四选三的方法就很容易让孩子操作,孩子们在操作的的时候出现误差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但是骆奇老师却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增加了一根小棒,改成五选三,而且有一种是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这样能帮助学生更顺利的发现规律而且骆奇老师的大问题只有两个:一个是给你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提出该问题,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所质疑,从而产生验证的需求,引向实验,通过实验得到研究必须的数据另一个是为什么有的组合能围成三角形,有的组合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呢?这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
我就在想,我当时上课为什么就没有这样做呢?或许如果把四根同样长小棒中的其中两根换成一根两倍长的小棒,那就变成三根小棒,其中两根小棒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那就不会在课堂上出现这么多纠结的现象,孩子们也会更容易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规律,更不会浪费很多时间了所以我觉得在实际教学中不一定非要完全忠实于我们的教材,要学会创造性使用教材,课前要多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发现,特别是学生在操作是容易出现误差的这种情况,老师要要做好充费的思想准备,怎么样让孩子正确认识理解实验误差所产生的错误结果,从而将孩子合理的引导上正确的结论上来这样,老师就不至于在课堂中处于被动过状态,学生也不会硬生生的接受老师的正确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