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视角下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研究.docx
7页大数据视角下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研究 眭海霞摘 要:基于大数据视角,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面临传统组织理念重视程度不够、服务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财政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创新人才支撑力有限等方面的问题为此,从理念革新、平台建设、机制保障、决策支持、人才保障等方面要将大数据治理逻辑融入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实践,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供需大数据库及开放共享平台,数字化服务均等化保障机制,数字化服务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数字化人才队伍关键词:大数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服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G249.2文献标志码: A :1672-0539(2021)01-0104-06一、引言近年來,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距离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目标差距还较大,距离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较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仍然是我们的“短板”,目前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公共文化方面的政策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首次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统称为“公共数字文化”,提出要加大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力度。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通过国家网络建设、信息化建设战略的推进,促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要在公用事业、文化教育和社区服务等领域全面推广大数据应用以及优先推动文化和教育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具体要求,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明确要求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提升网络文化供给能力,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网络文化产品2017年,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明确了到2020年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出构建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打造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管理、创新服务方式等重点任务2017年11月,由文化部主导打造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总平台“国家公共文化云”的正式开通,开启了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的新时代。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给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变革,更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塑造着这个时代的文化气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着网络数字化的普及不断改变,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范围和服务形式上已无法满足数字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已然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大数据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和理念,为我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思维方式,也为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创造了契机因此,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进行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大数据和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基本理论阐述(一)“大数据”的概念界定最早提出“大数据”概念的是全球知名的美国咨询公司麦肯锡2011年的研究报告《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前沿》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智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1]2013年,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著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认为,大数据会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法乃至价值观念。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指出,“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成,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业界将大数据的特征归纳为4个“V”,即数量巨大(Volume)、类型繁多(Variety)、价值密度低(Value)和处理速度快(Velocity),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及价值挖掘,引起社会的革命性进步和创新,大数据是为人类服务的一种工具二)“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的基本概念所谓基层,一般指我国行政区划体系中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层级,该层级是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工作、生产和居住的所在地,也是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各类公共服务的重点层次所谓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载体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就是将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制度体系、服务方式和运营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形态转化的基础性建设工程,凸显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现代”特征,并以其具备的均等性、透明性、公平性、便利性、快捷性和公民的可参与性特质,构筑起人人共建共享的现代公共文化生活[3]。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是现代社会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的新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可以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更好融合,丰富公共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途径,改善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三)大数据对于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的意义1.建立大数据分析系统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效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志和基本内涵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效能、向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4],庞大的网民构成了中国蓬勃发展的消费市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文化信息资讯的最主要途径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及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较而言,在大数据环境下,通过运用大数据和新媒体技术,能够更加快捷准确地了解群众需要什么,以满足需求为中心,从而实现“以生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服务形式向“以需求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转变,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益提升2.通过大数据技术应用有利于丰富公共文化资源的创意内容随着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有效推进,公共文化在数字化浪潮中形成了自身的大数据,公共文化机构的资源数据和个人数据不断汇聚,这些数据通过重新组合又产生了新的数据资源,激发了新的文化创意成果。
一方面,大数据作为客观存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独立意识,同时大数据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以及高度的数据关联性,能够激发人们创造潜力,激发新的文化创意成果另一方面,大数据内容的丰富性和离散性,能够成为点燃灵感的源泉,激发新的点子、新的立意、新的想象等思维成果,丰富了传统形象思维的方式,产生出新的数据思维模式,增加了创意生成的路径,使文化创意手段更加具有自觉性3.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有利于创造出新的公共文化生态系统大数据作为客观存在,与现实的实体空间一样并行存在,构建了实体与虚拟共生的文化生态系统人类由此具有了双重的文化条件,既生活在物质实体文化环境里,又同时生活在虚拟文化空间中,丰富、发展和重塑了人类的文化交流方式,形成新型的物质实体与虚拟数据共存的文化形态大数据跨越了人类语言、民族和空间地域的限制,打破了行业和机构的条块分割,突破了传统实体条件下的文化表达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实现了大数据公共文化资源的互联互通,从而形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和谐生态链同时,利用新兴技术打造完整的数据服务平台,重视用户创造和产生的内容收集、保存和分析,从而构建一种全新的公共文化生态系统4.通过大数据分析使公共文化服务决策更加科学化大数据通过信息搜集、分析与预测,可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决策科学化水平。
在决策信息搜集分析上,大数据可以网罗尽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数据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数据,并借助相关技术方法从海量数据中搜寻、发现目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中存在的短板,有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决策的科学化程度三、从大数据视角看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一)传统组织理念对数字化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本来就是一项组织要求高、难度比较大的长期工程由于历史积淀的原因,政府传统的组织管理方式成效并不显著一方面,由于以往事权职责划分不清,导致各部门多渠道下基层,分头立项目、要资金,在基层占资源、挂牌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层文化服务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分散运行、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基于此,基层政府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各部门自行其是,数字文化资源重复性建设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重复性投资和资源的分散投入制约了所实施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项目的可承受性、可持续性以及可推广性另一方面,基层各级文化设施机构之间缺乏比较紧密的联系,各自处于“孤岛化”运行状态,整体的“体系化”建设运行水平较低,导致基础较差、资源紧缺、能力较低的部分镇级、村级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难以正常开展。
二)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创新意识已不能适应数字化发展产生的新需求一方面基层文化资源匮乏,基层文化产品的开发能力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当地文化优势资源,加剧了城乡文化资源差距另一方面,创新跟不上公众文化消费升级对于日益增多的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政府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形式应变能力有限,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三)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财政经费投入不足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历史欠账多,财政投入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差距较大从投入经费对比看,2017年全国财政总支出为203330亿元,其中教育支出為30259亿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为14600亿元,科学技术支出为7286亿元,文化事业费为855.80亿元[5]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42%,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比例非常低,投入严重不足从区域投入占比来看,东部地区文化事业费为381.71亿元,所占比重为44.6%,中部地区文化事业费为213.30亿元,所占比重为24.9%,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为230.70亿元,所占比重为27.0%[6]。
东部地区文化事业费所占比重较大,接近一半,而中西部地区与其差距很大由于历史原因,公共文化服务在区域、城乡和社会群体之间没有完全实现一体化,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均衡特别是边远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欠账更多,设施“空壳”、队伍“空巢”、投入“空放”等现象比较明显,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举步维艰四)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创新人才支撑力有限近年来,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主要表现在资金投入的逐年加大等硬件方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不足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专业技术人才是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的核心力量,然而目前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建设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信息化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在数字化处理、数据获取、数据挖掘、数据整合、数据处理、追踪分析以及新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难以留住人才,因而其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