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生物实验汇总复习小肠结构的观察教学设计.docx
9页小肠结构的观察一、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观察鸭小肠认识小肠内壁的皱襞和小肠绒毛结构理解小肠的皱襞、绒毛等结构与小肠吸收功能的关系理解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二)技能目标通过观察鸭小肠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制作简单的小肠壁结构模型,提高发散思维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二、实验内容(一)实验名称小肠结构的观察(二)实验器材及装置培养皿、试管、放大镜、剪刀、镊子、鸭小肠(图1)胶带、彩纸(图 2)小肠内壁结构自制模型(图3)小肠绒毛结构自制模型(图4)图 1 图 2;..图 3图 4(三)实验材料的准备1. 小肠内壁结构自制模型(图3)的制作材料:直径约 15cm,长约 30cm的塑料管(可用油烟机管)、绒毛清洁布(如图5)图 5工具:剪刀、双面胶等制作步骤 :将塑料管沿长边竖直剪开,内壁沿圆周方向贴上环形的双面胶,每道约间隔3cm将绒毛布贴于塑料管内壁的双面胶上,呈现环形突起将剪开的塑料管用双面胶粘合(如图3)2. 小肠绒毛结构自制模型(图4)的制作材料:透明塑料盒 1 只(可用透明鞋盒) 、红黄蓝三色电线、矿泉水瓶(如图6)图 6工具:剪刀、透明胶带、铁丝钳等制作步骤 :将矿泉水瓶的瓶口和底部剪去, 有透明胶带将瓶口密封, 制成图 6 中的材料待用。
将红、;..蓝两色的铁丝按图 7 性状进行缠绕, 缠绕部分的长度比加工后的矿泉水瓶略短 在塑料盒朝上面中按图 8 所示剪出直径约 1cm的小孔 3 个(中间孔略小,孔的圆心位于一条直线上) 图 8图 7将缠绕好的红蓝铁丝末端分别穿过 1、 3 号孔将黄色铁丝穿过 2 号孔将铁丝固定好并套上加工好的矿泉水瓶用透明胶带将制作好的装置固定(如图 4)3. 其它材料的准备图 1、图 2 中的材料学生两人 1 份注意鸭小肠的选取要新鲜,否则不易看到小肠绒毛的结构三、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 2 节这一节的理解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作用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能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本节主要分 3课时完成,第 1 课时为“消化系统的组成” 、第 2 课时为“食物的消化” ,“小肠结构的观察”是第 3 课时“营养物质的吸收”的重要部分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 概述食物的吸收过程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而食物吸收过程的理解又建立在对小肠结构特别是小肠内壁结构理解的基础上 “小肠结构的观察”实验旨在指导学生通过观察鸭的新鲜小肠,并借助展示教师自制教具及启发学生动手制作模型 , 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小肠结构, 理解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 从而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笔者以学生的“观察 理解 尝试”为教学主线,设计了以下活动:活动一 ---- “观察”即鸭小肠的观察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2 人一组)通过此观察实验让学生直观的对小肠结构有所认识, 特别是对小肠绒毛的观察, 能帮助学生之后更好地理解小肠适于吸收这一重难点活动二 ---- “理解” 即借助两个自制教具帮助学生加深对小肠皱襞及小肠绒毛结构的认识,从而帮助理解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教师演示)小肠内壁结构自制模型”主要展示的是小肠内壁结构中的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结构塑料管是模拟小肠的某一段;绒毛布在内壁贴呈环形皱褶模拟的是小肠内壁上的环形皱襞;绒毛布上的绒毛模拟的是小肠绒毛该模型从侧面观, 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小肠绒毛由于小肠皱襞主要为环形,故侧面观不明显可将双面胶粘合的部分打开, 从而将小肠内壁展开进行展示打开后,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形象解释小肠内表面积由于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而大大增加,从而增加了小肠吸收的表面积,这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一大特点 “小肠绒毛结构自制模型”将小肠绒毛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模拟 处理过的矿泉水瓶模拟的是小肠绒毛壁;红蓝色电线缠绕的结构模拟了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黄色电线 模拟的是毛细淋巴管;使用的透明塑料盒是为了便于观察内部结构。
教师运用此模型主要讲解小肠绒毛吸收消化产物的过程和特点可以通过模型清晰地展示小肠绒毛壁很薄, 而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同样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消化终产物---- 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的吸收其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吸收进入毛细血管;甘油和脂肪酸吸收进入毛细淋巴管活动三 ---- “尝试” 即学生尝试动手自制能突出小肠适于吸收特点的模型(学生 2 人一组,合作完成 )在学生已参与了前两项活动并对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有所理解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以彩纸、 胶带等工具尝试自己制作能突出小肠吸收特点的模型,加深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通过以上活动, 能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达到了突出重难点,培养了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发散思维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的能力 活动一观察鸭小肠的结构使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感受生命的客观实在活动三的动手尝试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四、实验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及预测措施;..通过情景创设复习: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些?三大营养物质如何被人体消化的?学生回答: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水消化的结果如何?那么,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去向?导 入 消化终产物分别为:葡萄糖、什么叫吸收? 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引出营养物质 吸收的概念 ---- 营养 (被人体吸收)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根据情景回忆前期知识,回答问题,对于记忆生疏的学生可做简单提示或启发小肠活动一:的观察鸭小肠结的结构构;.根据有关消化的知识,学生回答:小肠学生思考,提出可能的方法 营养物质主要在消化道的哪一部分观察鸭小肠,认识小肠内壁结被吸收呢?构及特征,了解科学的观察方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可法以证明小肠是主要吸收场所的办法归纳可行的方法,提出最直接的方用手触摸后有毛糙感法 ---- 观察可以看到皱起结构及绒毛状突起指导观察鸭小肠:交流肉眼观察、手触摸、放大1.用镊子取一段小肠, 用水洗净后,镜观察的结果(下图所示) 用解剖剪纵向剪开小肠,露出小肠的内表面2.将小肠放入盛水的培养皿 (或试管)中,沿剪口翻开,观察内表面结构用手指抚摩小肠的内表面,有什么感觉?3.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小肠内表面皱起结构为小肠环状皱襞;绒毛状突起称为小肠绒毛启发学生思考:1、 小肠皱襞的作用?2、 数量众多的小肠绒毛与吸收的关系?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环形皱襞及小肠绒毛结构(下图所示) 1、小肠内壁结构自制模型的展示通过小肠内壁模型向学生展示小肠内壁结构中的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结构塑料管是模拟小肠的某一段;绒毛布在内壁贴呈环形皱褶 模拟的是小 若个别学生观察不清楚,可请肠内壁上的环形皱襞;绒毛布上的 学生到讲台前观察后向大家再绒毛模拟的是小肠绒毛。
将双面胶 次介绍粘合的部分打开,将小肠内壁展开进行展示打开后,教师向学生解释小肠内表面积由于皱襞和小肠绒 学生在观察模型(如下图) 毛的存在而大大增加,从而增加了活动二:小肠吸收的表面积,这是结构与功自制教具的能相适应的一大特点观察(小肠内壁结构自制2、小肠绒毛结构自制模型的展示模型、小肠绒通过小肠绒毛结构模型将小肠绒毛毛结构自制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模拟矿泉水瓶模型代表小肠绒毛壁;红蓝色电线缠绕)的结构模拟了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黄色电线模拟的是毛细淋巴管讲解小肠绒毛吸收消化产物的过程和特点可以通过模型清晰地展示小肠绒毛壁很薄,而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同样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消化终产物——葡萄糖、氨基酸、 甘油和脂肪酸的吸收强调最终消化产物的去向:其中葡 学生理解葡萄糖、氨基酸、甘萄糖和氨基酸吸收进入毛细血管; 油和脂肪酸这些最终消化产物甘油和脂肪酸吸收进入毛细淋巴 的吸收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