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高考仕隐文化示例解读与训练.docx
9页2023届高考仕隐文化示例解读与训练考点:1.陈师道《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仕”与“隐”的关系,意象2.《论语》四则——颜回与桀溺隐士的区别3.《论语》六则——“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4.黄庭坚《次韵张询斋中晚春》——“仕”和“隐”5.《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与《史记·孔子世家》——“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仕”与“隐”的关系2.意象——云3.颜回与桀溺隐士的区别4.“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5.“仕”和“隐”【考点示例】一、陈师道《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仕”与“隐”的关系,意象文本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②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 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整体阅读第一步,读懂题目,明确写作对象首先看诗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和”提示本诗是一首酬和诗,“南丰先生出山之作”交代写诗的缘由由此可知,此诗是作者应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表达了对南丰先生出山的看法。
第二步,结合注释,了解写作背景通过注释①可知,题目中“南丰先生”即曾巩,曾巩是诗人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注释②③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第三步,细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首联紧扣“出山”二字,写出山路途在狭窄的山路上,曾巩乘坐着竹轿,眼前一片光明,带着一身清爽颔联承接上文,写出山路上所见白云和流水也像是有了人的情态,白云笑我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却对我情谊颇深,一路随着送我出山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问题1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解析颈联和尾联写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
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由此可得出: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问题2请分析“云”这个意象在诗歌中的含义答案在这首诗中,联系后文“起为苍生试一鸣”来看,曾巩这次出山应是为百姓而出仕从政的,所以这里的“白云”应是指小人小人们嘲笑我这次出山是多事之举,殊不知我此行是要为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解析诗中与“云”有关的句子是“白云笑我还多事”,此句中的“事”指的是曾巩出山之事;而结合后文“起为苍生试一鸣”一句可知,曾巩此次出山是想要为天下苍生做点事,此句展现了曾巩为了天下百姓甘愿放弃个人隐士情怀的责任和担当;而此句中的“白云”对此的态度却是“笑”,此“笑”意为“嘲笑”,他们认为曾巩出山是“多事”,由此可以判断这里的“白云”应是指小人问题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答案C解析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曾巩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译文在狭窄的山路上,曾巩乘坐着竹轿,眼前一片光明,带着一身清爽白云和流水也像是有了人的情态,白云笑我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却对我情谊颇深,一路随着送我出山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然而,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二、《论语》四则——颜回与桀溺隐士的区别材料1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材料2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材料3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材料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问题1根据材料四,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于陋巷,不愿出仕,受到孔子的推崇颜回与桀溺这类隐士有什么区别?答案①颜回与隐士所信奉“道”不同颜回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他追随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后来穷居陋巷,虽未出仕,却整理典籍,修炼人格,用自己行动去践行儒家的理论,身份类似于学者;隐士追求的是在乱世中,洁身自好②颜回与隐士的处世态度不同颜回的“藏”是当统治者不愿采纳儒家思想时的被动的选择,态度是积极入世的;隐士的隐是为保持人格高洁的主动的选择,态度是消极避世的解析材料四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知,颜回在陋巷隐居,但是“不改其乐”,颜回的“乐”就在于传播从老师孔子那里传承下来的儒家之“道”,颜回的隐居是为了避开乱世,是“用行舍藏”;材料三中“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可以看出,桀溺等人的隐居是跟从逃避污浊尘世的人一起避世的态度,是消极避世。
问题2(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孔子和颜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世态度2)材料三中隐士隐居的客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用行舍藏 天下无道(或:天下大乱、身处乱世)解析(1)通过材料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可知,孔子的观点是天下有道就积极入世,如果天下无道,就会隐退;材料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可知,如果不任用,就会积极行动,不被任用,就会隐退综合以上内容可知,孔子和颜回的处事态度是“用行舍藏”2)隐士隐退的客观原因,即外在原因,从材料三的“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可以看出,天下纷乱是隐退的客观原因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做人要勤奋好学,要坚持真理,坚定信仰处在危险境地的国家不进入,处在乱世的邦国不去居住天下国家有正道就现身,荒乱无道就隐退材料二: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材料三: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普天之下到处都像滔滔洪水一样混乱,和谁去改变这种状况呢?你与其跟从逃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从逃避污浊尘世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材料四: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三、《论语》六则——“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文本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2)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3)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4)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5)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语•子张》(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问题1上述材料中,孔子认为士要“志于道”“见危致命”,即积极出仕但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又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请结合《论语》谈谈你的认识答案示例1:孔子一生志道而行,出仕是孔子行道的手段,孔子积极赞同出仕。
孔子一生“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困于陈蔡”,仕途之路备受艰辛,却矢志不渝,从未主动放弃进取,“杀身以成仁”即便身死,孔子不改初衷这反映了他一生的心愿,这便是以道自任,心怀天下,哪怕是付出生命也在所不辞示例2:极力追求入仕的孔子,因长期颠沛流离,不时流露出归隐的想法,他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国无道,隐之可也“他虽对曾皙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闲逸自在愿望深表赞许但他偶遇接舆,听到接舆规劝:“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深有感触,此后竟归隐鲁国,不复出仕临终孔子还慨叹“莫我知也夫!”示例3:孔子的出仕观应为“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孔子秉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积极出仕,但多年的奔波,多次的碰壁,让他心灰意冷,“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可见孔子并不拘泥于必仕必隐,不变的是志于道,可变的是通达于道的形式依据孔子之见,士人的仕与隐唯“道”是依,入仕从政还是不仕而隐可迎“道”而解解析“志于道”,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道为方向,以德为立脚点,以仁为根本,以六艺为涵养之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见危致命”,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能考虑自己那样的合乎道义与否。
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在危急关头,为了正义事业敢于挺身而出,就算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毫不顾惜,这里说的是一种能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所谓见危,即到了危机时刻,比如国家危亡、民族危亡,他人生命受到威胁等紧急关头,此时,士人可以或应该选择杀身成仁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以看到很多历史人物,比如近代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关天培、陈化成等人,无不如此见危致命一语,让我们看到了勇气,看到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人愿意担当,或者没有人有勇气担当,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这是孔子对“志士仁人”提出的要求,认为“志士仁人”要有献身理想的愿望和勇敢孔子热爱生命,总是主张人应该全身,要“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等,但在面对“道”“仁”时,则没有丝毫的苟且,因为“道”“仁”是至高的道德境界这种“见危致命”即是“杀身以成仁”的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意思是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的政治符合大道,就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国家政治腐败就隐藏自己的才能,也就是不出来做官孔子的思想虽然是入世的,重点在于建立一个和谐大同的人道世界,但孔子一生没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