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皖东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Word版.docx
14页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下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荀子•儒效》言,君子“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这既是对封邦建国时代士大夫社会责任的描述,也是对郡县制时代“贤人”社会角色的设计尽管先秦诸子对“贤人”的阐释各有不同,但大都认为“贤人”具有公共精神,他们倡导公德、谨遵私德,能够在地方社会与朝堂政治中处理公共事务贤人”能使得朝廷与地方、城市与乡村等不同场域的政情得以通达、资源得以调配,地方社会由此得到善治,超越地方之上的国家体制也能得以良好运行年岁、威望与宗法关系是产生基层社会领袖的三个必要条件其中,年岁与宗法关系是由人的自然性与其所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决定的,这些都是客观标准,唯有威望是由人的内在德性与外在影响力共同决定的,隐含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或许可以说,从商周之际开始,地方社会便已形成选贤任能的推举机制,从价值维度维系着社会运转汉代沿袭秦制,在县、乡“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汉书•高祖纪上》)三老”并非官吏,但却与官吏一样需要被任命,选任标准为年岁(“五十以上”)、德行(“有修行”)及能力(“能帅众”)从《逸周书•大聚》中的“以年为长”“以威为长”可知,对于地方乡贤的选举标准具有历史一贯性正是以德行与能力为基础,当汉代建立起选拔地方人才的察举制之后,居乡的贤人获得了入宫为郎、进而任官的机会但在察举制之下,对于德行与能力的标准被重新定义察举制以举孝廉、秀才为常科,举孝廉指举孝子、察廉吏,即以宗族亲属伦理与行政伦理为选拔标准前者在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地方社会中仅为人际纽带之一,并不能完全代表先秦以来的地方传统,且在尊崇经学的时潮中,被纳入新的话语形式中后者更是官僚体制中的职岗要求可以说,相较于此前地方社会的经验与传统而言,察举制下的德行与能力都是新的标准正因如此,旧有的乡贤如三老、父老、长者等,倘若没能及时更新文化观念,或者未能获得出任郡职的机会,便很难成为察举的对象,从而长期沉淀在基层察举制在某种意义上创造出一类乡贤,他们在政治体制及政治话语中被认为是地方社会的代表,这类乡贤具有经学素养和郡县层面的政治资源。
随着西汉官方意识形态由崇尚黄老转向独尊儒术,不同类别的地方乡贤之间出现权势转移,这展现了同一个历史潮流中的不同面向南北朝后期至隋唐,南北士族均逐步丧失了地方社会的根基在均田制、租庸调制的颁行下,唐代的政权力量下沉到地方社会然而均田制下的自耕农并不稳定,他们很容易分化到了唐高宗、武则天主政时期,土地兼并现象已经较为严重,与之相应的是新兴地主阶层的出现寒门士子在文化领域的崛起,受益于唐代的官学体系除京城设置官学外,州县也设置官学,地方官学的生源主要是文武八、九品的官员子弟与庶人子弟唐代的官学体系始自唐高祖武德年间,完备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师资多是科举正途出身,以及第明经为主,也有及第进士,州学博士更是由吏部选授尽管唐代官学体制存在着与科举考试脱节的问题,但对于缺乏教育资源的寒门士子而言,他们文化面貌的改变则受益于此不少寒门士子进而成为地方社会的文教传播者开元二十一年,私学的合法性得到确立,多地兴办私塾和村学私塾由士人主持,以本坊、本村、本乡为招生范围村学则是地方社会所筹办,规模与私塾相近借由文教事业,寒门士子成为乡贤中的重要一类地方社会的教育兼具文化普及与科举备考的意义,培育了通过科举制度获得功名的士绅阶层。
宋代与明代的士绅有所不同,宋代士绅主要指担任官职者,生员并无特权,举人的身份价值也主要体现在科场宋代士绅致仕后不一定返乡,他们也会选择其他地方居住明代则不同,一方面,科举制度中的举人、生员都是终身头衔,举人获得授官的机会较少,他们候选之时会积聚在地方社会;另一方面,退休官员也常会荣归故里,这两部分人构成了地方上的士绅群体士绅有免役之权,不受基层社会中里胥的侵扰,在府县官员面前还会受到礼遇借由科举制度与官僚制度,地方士绅与官僚阶层有着较高程度的彼此认同按照清代叶梦珠的描述,自职官大僚而下至于生员,所服便服俱带四角方巾,服各色花素绸纱绫缎道袍通过特定的服饰装束,士绅与庶民、隶人明显区分开来如果不是士绅而巾服拟于士绅者,通常都是官僚子弟士绅与官僚层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参与者,既协助官府进行税收、徭役的征发,治安的维护,也将地方民情通过官方渠道向上层传达,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正是基于制度身份与政治权势,士绅在地方社会中代表着正统文化,常常扮演着指导地方社会发展的角色摘编自李磊《古时乡贤的推举方式与作用的发挥》)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层社会领袖的产生离不开年岁、威望及宗法关系这三个评判标准,其中威望这一标准具有主观性。
B.汉代察举制重新定义了德行与能力的标准,使得旧有的乡贤脱离了察举的范围,只能长期沉淀于基层C.在政治体制及政治话语中,乡贤被当作地方社会的代表,他们具有经学素养和郡县层面的政治资源D.宋代的士绅多指担任官职者,他们致仕后不一定会返乡,而明代的士绅则是指荣归故里的退休官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贤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朝廷与地方、城市与乡村间政情的通达及资源的调配B.察举制是以人的德行和能力为基础进行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这使得居乡的贤人有了任官的机会C.官学体系始于唐代,亦完备于唐代,尽管存在一定弊端,但仍有益于寒门士子在文化领域的崛起D.私学合法性的确立促使多地兴办起私塾和村学,体现出了国家政策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3.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就引用《荀子•儒效》中的话,是为了引出“贤人”治理社会这一话题B.文章在阐述汉代地方乡贤的选举标准时,运用了引用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分析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时期的乡贤推举制度及其作用D.文章通过对平民服饰装束异于士绅、官僚子弟服饰装束近于士绅的介绍,说明了士绅与官僚关系密切。
4.下列选项,无法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子的一项是(3分)( )A.士绅是地方官的得力助手,帮助官员处理各类民事和诉讼事务,并在乡约的制定和执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古时的士绅在经济上基本不承担赋税徭役,司法方面还能获得特殊保护,社会礼节方面又能得到极大礼遇C.晚清贡生郁泰峰承办了海运、漕运等商号,创立商船会馆,开创了钱庄,又出资经营同仁辅元堂等慈善机构D.王弘诲致仕还乡后,在海南定安县创建“尚友书院”,并赞助书院的日常费用,促进了海南教育事业的发展5.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岗霞村是如何借鉴乡贤传统来更好地管理现代村庄的6分)江西省丰城市岗霞村积极汇聚乡贤力量,发挥乡贤作用,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在岗霞村,民情理事会主要由村民推举的有道德操守、具备领导能力的乡贤代表组成,成为了村民议事新阵地,村民一有事就到这里,理事会成员耐心倾听群众诉求,用心用情解决群众难事,调解邻里矛盾该地又通过打造乡贤文化馆、编第乡贤故事集、开展乡贤事迹宣传、完善自治新模式等活动,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中的历日郑振铎“山中无历日”,这是一句古话,然而我在山中的历日却记得很清楚我向来是不记日记的,但在山上我却有一本日记,每日都在上面写两三行东西自七月二十三日,第一日在山上醒来时起,直到最后一日的早晨,即八月二十一日,下山时止,无一日不记恰好是在山上三十日,不多也不少;预定要做的工作,也在这三十日内,差不多都已完成当初我离开上海时,一个朋友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回来?”“一个月真的,不多也不少,恰好是一个月有一天,一个朋友写信问我道:“你一天的生活如何呢?我们只见你一天一卷的原稿寄到上海来,没有一个人不惊诧且佩服的上海是那样的热呀,我们一行字也写不出呢我正要把我的山上生活告诉他们呢在我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中,没有像如今这样守着规则地生活,也没有像如今这样的那么努力地工作着第一晚,当我到了山上时,天已经不早了.滴翠轩一点儿灯火也没有我问心南先生:“怎么黑漆漆的不点灯?”“在山上,我们已成了习惯,天色一亮就起来,天色一黑就去睡,我起初也不习惯,现在却习惯了心南先生说我有些惊诧,却不大相信更不相信在上海起迟眠迟的我,会服从了这个山中的习惯然而到了第二天绝早,心南先生照常地起身这一夜我是暂时和他睡在一房的,也由不得我不起来,由不得我不跟他一同起身。
还早呢,才六点钟我看了表说已经太晚啦果然,廊前的阳光已经照得满墙满地了这是第一次,我倚着绿色的栏杆——后来漆成了红色,却更有些诗意了——看山景没有奇石,也没有悬岩,全山都是碧绿色的竹林和红瓦黑瓦的洋房子山形是太平衍了然而向东望去,却可看见山下的原野一座一座的小山,都在我们的足下,一畦一畦的绿田,也都在我们的足下几缕炊烟,由田间升起,在空中袅袅地飘着,于是我们知道那里是有几家农户了,①虽然你看不见他们空中有几片停着的浮云太阳照在上面,那云影倒映在山峰间,可以明显地看见也还不坏呢,这山的景色在起了云时,漫山都是云,有的在楼前,有的在足下,有时浑不见对面的东西,有时诸山只露出峰尖,如在海中的孤岛,这简直可称为云海,那才有趣呢我到了这山上,只见了两次这样的奇景心南先生说这一天真是忙碌,下山到了铁路饭店,去接梦旦先生他们上山来下午,又东跑跑,西跑跑②太阳把山径晒得滚热的,它又张了大眼向下望着,人们的头上好像是一把火伞只好在邻近的竹径中走走就回来啦③在山上,雨是不预约就要落下来的,看天气还好好的,一瞬间,却已乌云蔽了楼檐,沙沙地来了一阵大雨不久,眼望着这块大乌云向东驶去,东边的山与田野现出了阴郁的样子,这里却又是阳光满满地照着了。
这一阵雨过去后,天气是凉爽得多了,我便又独自从竹林间的一条小山径,寻路到瀑布去山径不算不峻峭,但却异常地好走足踏在干竹叶上,柔柔的如踏在履铺了棉花的地板上,手攀着密集的竹竿,一竿一竿地递扶着,如扶着栏杆,任如何峻峭的路,都不会让人有倾跌的危险莫干山有两个瀑布,一个是在这边山下,一个是在碧坞碧坞太远了,听说路也很险瀑布的气势是那么样的伟大,瀑布的景色是那么样的壮美;那么多的清泉,由高山石上,倾倒而下,水声如雷似的,水珠溅得远远的,只要闭眼一想象,便知她是如何的美丽迷人呀!我少时曾和数十个同学一同到南雁荡山旅游那时是初春,我们还穿着棉衣长途的跋涉,使我们都气喘汗流但到了瀑布之下,立在一块远隔丈余的石上时,细细的水珠却溅得你满脸满身都是,阴凉的,阴凉的,立刻使你一点儿的热感都没有了;虽穿了棉衣,但却还觉得冷呢面前是万斛的清泉,只向下不休地倾注,那景色是无比的美好,那清而宏大的水声,也是无比的美好这使我到如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