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18页蚌埠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说到书法,你一定不陌生,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每个读书人都是书法的创作者,他们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字如其人”说的不是人的外表,而是性情、修养、审美这些无形的东西,其中性情又是最主要的所谓性情,性是个性,情是情绪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一本用草书写的理论著作《书谱》,他在书中提出,书法艺术本质上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也就是说,书法作品是用来传达一个人的个性和情绪的,这才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每个人的书写笔迹都是有个性的,所以才会有“笔迹学”这个学科语文老师批改作文,只看笔迹,就差不多猜出是谁写的字的个性背后,是人的个性,艺术风格是作者个性的流露。
欧阳修曾经评价颜真卿的楷书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个性通常是比较长期的、恒定的,情绪则跟某个当下的时刻有关情绪的出现,往往都是基于某个机缘、某件事,是外在的条件激发了人的情绪在情绪影响之下,书写往往会跟常态有所不同比如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中,与大家一起欢聚在兰亭,品酒吟诗在这种氛围里,王羲之兴致极高,心手双畅,写出书法名篇《兰亭集序》性情对书法艺术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构成了书法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维——书法的灵魂字写得中规中矩,符合法则,只是基础明代流行的台阁体,其笔法与字法都符合法则,却不被书法界推崇,甚至常常被批评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缺少独特性,没有灵魂所以,评鉴、欣赏一个人的书法,既要外观,就是看外在的笔法、字法、章法等是不是符合法则;也要内观,就是看它流露出来的艺术家的内在精神气质有没有独特性好的书法,不仅是笔墨的世界,还是书写者性情的世界后一个世界,就是书法的灵魂摘编自方建勋《中国书法通识》)材料二:书法作为自由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必然需要融入作者的审美情趣与情感在艺术实践的时候,人与物、人与作品都可能会产生共鸣,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情感转移,故而“移情”便成了书法艺术进行构思、创作、欣赏等系列过程中一种不可小觑的艺术转化手段。
无论是外物的客观姿态对人情感的影响,还是人的主观情感移情于艺术作品,都有可能使艺术家在创作时产生诸多不可预见的审美效果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心境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产生一定的情感表现比如看到秋叶枯草,会让人产生如黛玉葬花般的伤感与悲寥;看到春暖花开,则会心胸激荡、兴致盎然这些情形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尤为平常,其实这些都是外物意象给人们带来的不由自主的移情体现,而由此带来的书家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变化亦是如此书家看到大自然中外物的某些色彩或形态变化,会不由得“触景生情”,产生艺术冲动,从而再付诸艺术创作东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通过观天地与自然之形态变化,从而娱情古代书家从观物到内心观照并从而得到审美移情的事例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如王羲之通过养鹅、观鹅来写“鹅”,雷太简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见蛇斗而草书长,都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体验,进而感受自然界带给主体的一种情感体验,甚至是一种创作灵感或者创作冲动,并通过艺术家的筛选、提炼,转化为创作原动力写字者,写志也不同性情的艺术家必然会在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中体现出他的性格、人品、素养,以及他当时的创作环境与心理动态。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陈绎曾认为,书家在书写作品的时候,“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艺术家强烈的情绪在不自觉的移情过程中融入作品,从而让作品不断得到升华,使艺术作品展现出更强烈的感染力反过来说,作品也通过它的表象特征与内在特质间接地展现了艺术家的精神之美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是蕴含着一定的审美意象的它的艺术形式、美感特质、感情色彩,要能传递出一定的审美信息,并且让观者愿意与作品接近,走进作品和作品对话,与书家间接对话,甚至感染到观者的情感,让观者感受到书家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书家当初的创作状态与内心情感体验过程,最终使观者与作品、观者与书家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得到一致的审美体验,这是观赏者与书法作品之间的移情甚至观者通过自身的移情,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与书家本人创作初衷完全不同也未可知可以说,这是移情之移情的再造效果,是双重移情之后所产生的审美体验摘编自吴胜景《书以移情——论审美移情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法作品不能只讲求笔法、字法、章法等法则,否则就会没有灵魂,台阁体正是因此而不被推崇。
B. 中国古代文人笔下有很多伤春悲秋的诗句,是由于春去秋来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引发了他们的移情C. “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的“此”,指的是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筛选、提炼,转化为创作原动力D. 书法家通过书法作品传递审美信息,能够让观者走进书法作品,感受书法家心中的审美情趣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艺术家会将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些独到见解整理成理论著作,使之留传于世,惠及后学B. 从材料一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书法家要想写出神来之笔必须要有某个机缘或者某件事的激发C. 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状态下写的字意态不同;不同的书法家,在相同状态下写的字意态也不同D. 观者通过双重移情从书法作品中得到审美体验,这种感受可能与书家本人创作初衷完全不同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 卫铄《笔阵图》论书法线条:“横当如千里阵云,点当如高峰坠石B. 王羲之性格内敛,书法敦实含蓄;王献之外向不羁,书法放纵酣畅C. 王宠受佛教思想影响,其书法显现出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平静自然D. 苏轼在黄州寒食节所书《寒食诗帖》不自觉地流露出孤寂苦闷之情。
4. 两则材料都提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5.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原因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兄颜杲卿父子平叛被俘,安禄山把宁死不屈的父子二人杀害颜真卿找回侄子的部分尸骨,安葬时心中悲愤不已,写下了《祭侄文稿》这幅书法作品用笔疾厉跌宕,字里行间血泪淋漓,虽秃笔而就、墨色干渴,但通篇气势惊天地、泣鬼神,令观者动容颜真卿的创作情感之炽烈溢于墨间,忠义天性和爱国精神跃然纸上答案】1. C 2. B 3. A 4. ①材料一用作例证,证明情绪会影响书法家书写状态的观点;②材料二用作引证,印证书法家看到大自然会触景生情的观点 5. ①作品中蕴含着颜真卿的个性,彰显着他的忠义和爱国;②作品中融入颜真卿悲愤的情绪,饱含他炽烈的情感;③作品艺术感染力强,使观者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审美体验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指的是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筛选、提炼,转化为创作原动力”说法有误此”是对前文的指代概括,由此可根据“反过来说,作品也通过它的表象特征与内在特质间接地展现了艺术家的精神之美”得知,“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的“此”,指的是书法家创作的作品能够展现出书法家的精神美。
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B.“必须要有某个机缘或者某件事的激发”错误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情绪的出现,往往都是基于某个机缘、某件事,是外在的条件激发了人的情绪”,并没有说明这是完全绝对化的情况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书法作品是用来传达一个人的个性和情绪的A.意在强调书法法则的重要性B.书法家的性格对书法的影响C.书法家思想对书法的影响D.环境对书法家的影响,间接体现在书法上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中“个性通常是比较长期的、恒定的,情绪则跟某个当下的时刻有关……在情绪影响之下,书写往往会跟常态有所不同比如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中,……,王羲之兴致极高,心手双畅,写出书法名篇《兰亭集序》”,作者以“比如”引出举例,说明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时的情绪变化,这是“情绪会影响书法家书写状态”的观点的事实论据材料二中“东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言”,是引用王羲之的话,来证明前面的观点“书家看到大自然中外物的某些色彩或形态变化……产生艺术冲动,从而再付诸艺术创作”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每个人的书写笔迹都是有个性的……字的个性背后,是人的个性,艺术风格是作者个性的流露”,再结合《祭侄文稿》用笔疾厉跌宕,字里行间血泪淋漓,“忠义天性和爱国精神跃然纸上”,可知其蕴含着颜真卿的个性,彰显着他的忠义和爱国;根据“情绪的出现,往往都是基于某个机缘、某件事,是外在的条件激发了人的情绪在情绪影响之下,书写往往会跟常态有所不同”,再结合颜真卿“心中悲愤不已,写下了《祭侄文稿》”,可知其体现了作品融入颜真卿悲愤的情绪,饱含他炽烈的情感;根据“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使观者与作品、观者与书家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得到一致的审美体验”,再结合“气势惊天地、泣鬼神,令观者动容”,可知其说明作品艺术感染力强,使观者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审美体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遥远的回响吕新①一代晋商,集体转身,依次退场,在时间的深处渐行渐没,分别以各自的方式与命运消失于历史的风雨之中②幕落下,时间的绛紫或深红或墨绿的帷幕落下,鼓,消音;锣,蒙尘,虽然脸朝上,却是另一种埋葬的方式,脸用蛛丝的手捂着,蛛丝儿结满雕梁,丝弦松开,不再紧绷③台下的人纷纷走散,因为台上的人不断地消失,且不知所终。
④台上的人所以消失,是因为台下的社会在急剧地动荡,风吹落叶,泥沙翻滚⑤属于他们的表演或时代就这样结束了但是关于他们的故事与传说并未结束,不仅没有结束,相反却比他们从前在世的时候更广为人知,因为从前他们也并未张扬过,更因为他们从未觉得自己是个什么,也无非就是天地之间最寻常之一人,一年年沉默做事,客居在外,到年底时偶尔短暂地回来,也不过是一个个行色匆匆的风雪夜归人,叫门开门的动静之小,可能连左邻右舍也很难觉察而今天,他们更广为人知的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留下的一处又一处的院落的群落,在晋省中部这片宏观上被称为盆地,微观上实为平原的土地上,那些青灰的砖瓦的院落,院落组成的群落,使无数后来者为之慨叹,震惊,驻足,流连如果没有专门的外力打击或者蓄意的破坏,仅凭自然的流逝,砖瓦以及木器铁器的寿命要远远高于人的寿命,有时即使偏远田地边的一个简易的瓜棚、茅庵,也会熬走一个又一个的钢筋铁骨雄心勃勃之人,更遑论这样精雕细琢的寄寓了几代人梦想的建筑群落,它们当然会在主人身后数百年间依然栉风沐雨,安然矗立⑥每天都会有数不清的来自各个方向的人涌进这些灰色的曾空寂了很多年的院落里,看他们从前住过的房子,睡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