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商丘市水池铺乡联合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25页河南省商丘市水池铺乡联合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愚昧的权利田松①在科学传播理论中有一个“欠缺模型”,大意是说,公众对某项科学活动不支持是因为公众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一旦公众了解了专业细节,熟悉了这门科学及其技术的运作过程,就会相信专家的判断这种科普活动叫做“公众理解科学”——其实少了一个“让”字挺转”科学家也有这个想法,在他们看来,公众对于转基因的担忧、怀疑、不信任,正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非理性的恐慌,那就是愚昧!所以需要由他们来科普,来启蒙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科普活动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刘华杰教授最早发现了这一点,并指出,“公众理解科学”的立场是科学共同体,目标受益者首先是科学共同体,而非公众②不过,遗憾的是,“欠缺模型”本身是有欠缺的,科学家让公众理解了科学之后,公众并没有顺应他们的用意德国科学传播学者汉斯·皮特斯研究公众对相关科学细节的了解程度与支持程度的关系,发现两者呈现了某种U型关系——即最强烈支持的与最强烈反对的,都是对科学细节了解最多的在转基因的论辩中也是这样,“反转”人士并非如“挺转”人士所贬斥的那样都是科盲,其中有些甚至是生物学家。
还有些人虽然不是生物学家,但并不认为转基因科学有多么难懂,多么了不起,常常在专业细节层面上与“挺转”方辩论从科学细节的层面上加以反驳,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求每一位“反转”人士都掌握科学细节,一来不可能,二来不必要在转基因问题上,普通公众不需要了解科学细节,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转基因那就是,坚持我们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这个权利与我的性别、信仰、考试成绩,都没有关系——你要把愚昧的大帽子压给我,那我就戴上!③科学知识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科学共同体生产出来的我在《警惕科学家》中论证,科学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然后才是知识共同体,从来不是道德共同体作为利益共同体,科学家倾向于生产对其有利的科学知识,也容易忽略、隐瞒甚至篡改对其不利的知识由于信息不对等,如果科学家要用他生产的知识来愚弄公众,公众常常是难以分辨,难以反驳的所以江晓原教授说,争论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完全是“挺转”方设下的一个陷阱,一个误区④愚昧的权利是权利的底线,如果不能坚持愚昧的权利,就会出现一种滑稽而可怕的景象:只有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的人才有权利,或者,权利与知识成正比,要拥有权利,就必须学习知识;也要承认,专业人士有最高的权利。
如果不敢坚持愚昧的权利,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学习接受科普,才会有一点权利事实上,这已经剥夺了部分人的权利愚昧与文明,是一对意识形态概念愚昧与否,要看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用何种理论去衡量科学只是我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方法,解释世界的一种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唯一的方案选自《读书》2015年第5期,有删改)7. 下列关于“科普活动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科普是导致“欠缺模型”本身有欠缺的根本原因B. 科普“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所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科学“利益共同体”C. 科学家在科普时总是会隐藏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利益D. 科学家与民众在科学信息方面不对等是科普可以“有立场不中性”的客观前提8.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所谓愚昧,就是基于对转基因的担忧、怀疑、不信任的莫名其妙的非理性恐慌B. 汉斯?皮斯特的研究表明,公众对科学了解得越多,他们的反对却可能会越强烈C. “反转”人士都认为转基因科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常常在细节上与对方辩论D. 我们没有必要讨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否则就掉入了“挺转”派的论辩陷阱。
9. 简述作者坚持“愚昧的权利”的理由参考答案:7. D 8. B 9. ①这样才能坚持公民最基本权利(即不应该因为科学知识不对等而丧失权利的公平);②愚昧和文明的判定不一定准确(即文明眼中的愚昧不一定真是“愚昧”);③坚持“愚昧的权利”才可能保证认知世界的方法不只有科学一种试题分析:7. A.综合第1.2段内容,“欠缺模型”有欠缺的根本原因是科学家们对公众反对科学活动原因的判断出现问题,选项与“科普活动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没有直接关联B.因 果颠倒,应该是先有“利益共同体”,才有“有立场不中性”C.原文是“科学家倾向于生产对其有利的科学知识,也容易忽略、隐瞒甚至篡改对其不利的知识”,“总是”言过其实D.正确,从“由于信息不对等,如果科学家要用他生产的知识来愚弄公众……”等句中可以推断,即科学家可以“有立场不中性”的前提是他们比民众懂得多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8. A.“莫名其妙的非理性恐慌”是愚昧,但愚昧不止是“……恐慌”B.从原句“最强烈支持的与最强烈反对的都是对科学细节了解最多的”可知C .原句是“还有些人虽然不是生物学家,但并不认为转基因科学有多么难懂,多么了不起”,可见有这种观点的只是“有些人”而不是“都”。
D.文中没有提及有没有必要,只是说“争论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完全是‘挺转’方设下的一个陷阱”,是就辩论而言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9.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世纪前40年的欧洲,正处在物质文明飞速膨胀而人的精神急剧失落的时代1936年,曾任英国大英博物馆东方绘画馆馆长的劳伦斯·比尼恩出版了他的专题演讲集《亚洲艺术中的人的精神》,直接将“人的精神”作为关键词来进行亚洲艺术的分析评价比尼恩在该书“导论”中明言:“当前,我们在西方正处于自知失败的感受中,并为之怏怏不快。
他认为在西方,“生活的整体” 和“生命的艺术” 正在失去在这种背景下,从亚洲艺术中重新发现“人的精神”, 是作者的内在动机比尼恩是带着强烈的“亚洲艺术”的整体意识而对亚洲各民族艺术加以关照的在比尼恩看来,亚洲(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总体上形成了一望而知的区别,这是由亚洲人的“精神”所决定的,这种精神就是对“现实性的物质世界”的超越他指出亚洲艺术中,“自由而无所顾忌地流溢到整个宇宙中去的乃是整个精神”, 正因为如此,亚洲艺术更具有精神的价值但是,亚洲人既有共通的亚洲精神,也有各自的民族精神比尼恩强调,亚洲国家之间甚至看上去没有任何共通性,像波斯与日本、印度与中国等其他国家,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他在一幅描绘夜景的波斯绘画中看到画面很明亮,没有阴影,如果不是画着天上的月亮,我们会认为这是白天,而“这种拒绝描绘黑暗,如同拒绝表现投影那样,乃是全部波斯绘画的特色” 比尼恩没有指出这是否是崇拜光明之神、厌恶黑暗之神的拜火教观念的表现,但毕竟敏锐地指出了波斯绘画的这个特色在谈到中国绘画的时候,比尼恩指出:“中国的艺术懂得含蓄和空寂的妙处,这是其他国度的艺术所不知道的它运用着空白空间所具有的效能他更进一步对波斯以花园为题材的绘画与中国同类绘画作了艺术上的比较分析,指出:“波斯人有着对于花园的浓厚情致。
但他们所喜爱的花园是形式化的,充满着竖直的线条和对称性,这与中国的趣味迥异中国人不是以对称求均衡,而是以不对称求均衡波斯人的构图则更加形式化,它的结构因素更为稳固、更有静态的性质中国绘画充满着运动,充满着流动的清风或飘浮的雾霭波斯的绘画则是静止的、光亮的、生动的、晴朗的中国人喜爱冷静、浅淡的色调;波斯人则把我们引到一个处处都有宝石般的明亮色彩的世界里另一方面,由于亚洲各国之间在宗教文化上的密切交流,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亚洲精神是并存的比尼恩通过具体作品的欣赏分析,特别指出了佛教的传播在亚洲造成的艺术上的相通性,而这种相通性不是素材手法等表面上的,而是“人的精神”上的例如,在印度与中国的绘画艺术特别是山水画中,他看到了亚洲没有欧洲那样的纯粹的风景画,因为人们总是在风景里,风景是人心目中的风景他注意到,“把现象世界看作虚幻的,这种习惯太强固了而这正是印度教、佛教及中国老庄哲学的世界观,也是亚洲艺术的深层蕴涵选自王向选《西方人对东方艺术“理念”与“精神”的美学价值判断》,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尼恩试图从亚洲艺术中重新发现“人的精神”, 因为在当时的欧洲无法从膨胀的物质文明发展中寻找到人的精神。
B. 亚洲人的精神是对“现实性的物质世界”的超越,这种精神明显地表现在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上,从而使亚洲艺术与西方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C. 与中国绘画不同的一点是,波斯艺术不懂得含蓄和空寂的妙处,他的绘画是静止的、光亮的、运动的、晴朗的D. 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亚洲精神是并存的,特别是佛教的传播在亚洲造成的艺术上的相通性,这种相通性不只是素材手法等表面上的,更是 “人的精神”上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欧洲文明的衰落为背景,阐述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艺术,从亚洲艺术的整体性和民族性入手,两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B. 比尼恩对亚洲艺术有着深入的了解,通过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手法对亚洲艺术的特点进行了说明,论证严密充分C. 文章在论证亚洲各个民族的特点时,以绘画为例逐层深入地剖析了波斯与中国绘画风格的不同D. 文章谈到宗教传播在亚洲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时,以亚洲艺术为核心,揭示了亚洲绘画艺术的深层文化根源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波斯与中国的同类题材的绘画的比较,表现了比尼恩出色的艺术比较鉴赏力,特别是对同中之异的敏锐观察。
B. 亚洲艺术被西方人重新了解、审视、发现,从而对西方文化进行反思以找到解救之路,其根本原因是亚洲艺术中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特质C. 我国国画中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风等意象,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 书法作品中的密中有疏,都是艺术当中的留白D. “人总是在风景里,风景是人心目中的风景” 描绘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这与欧洲纯粹的风景画不同,后者暗示了20世纪初期欧洲社会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割裂关系参考答案:1. B 2. B 3. D【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在当时的欧洲无法从膨胀的物质文明发展中寻找到人的精神”错误原文中是说欧洲人的精神急遽失落,而不是无法找到C项,“运动”错,中国画的特点是“运动”的,波斯画的特点是“生动”的D项,“不只是”“更是”的递进关系,表述错误,原文是“不是”“而是”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