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高中物理必修1(人教版)第四章第五节《牛顿.doc
3页《牛顿第三定律》案例分析案例:高中物理必修 1(人教版)第四章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 教师:李铁一、引入学生活动:用手敲击桌面提问:手感到疼痛,为什么?学生回答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性板书: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提问: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实例,你能说一说吗?学生举例情景(观看录像) ,要求在观看之后,从中归纳一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性提问: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你已经了解了多少?学生回答板书:①等大,反向,共线,作用在同一物体上问题:从刚才的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线,作用于两个物体上,那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有无条件?情景:师推学生,师不动,学生后退提问:此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还相等吗?请大家自己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规律器材:每人一个弹簧秤同桌进行实验指导:(1)F 、F’应在同一直线上(2)保持弹簧不卡壳(3)注意实验中要控制的条件(4)记录结果,并准备汇报结论学生汇报、总结板书:②同增、同减、同存亡了解生活中牛顿第三定律应用的实例如挂着的吊灯、放在桌面上的物体、在空中下落的小球,试找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并指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性质的力。
总结: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是相同的板书:③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对性质相同的力演示实验:电风扇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实验器材:电风扇、弹簧秤引导学生观察:在电风扇不工作时弹簧秤的示数,当电风扇工作时,观察弹簧秤的示数有何变化并解释这一现象推广:如果电风扇转得再快一点,绳子对它的拉力将会更小,如果转得再快一点呢?反作用力迫使它向上运动,这就成了直升飞机情景:观看录像(神舟六号升天场景)提问:神舟六号如何获得向上的力?学生回答FF’FGF’G’FF’教师分析:汽车的动力是如何获得的?三、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学生总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四、区分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提问:以前我们学到的一对平衡力也是等大、反向、共线,那么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之间有哪些异同?学生回答板书: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平衡力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同增、同减、同存亡 无此性质是一对性质相同的力 无此性质五、生活中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情景 1:跳高证明人在静止时,人重力的大小等于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提问:为什么脚蹬地,人会从地面跳起?是“人对地面的力小于地面对人的力”吗?分析 N、N’、G 的大小关系,总结人跳起的原因: N=N’>G情景 2:学生活动。
拔河提问:在各阶段(开始、相持、获胜)甲方对乙方的力与乙方对甲方的力的大小关系如何?提问:为什么甲方胜乙方输?教师自答: = , > , < F甲 对 乙 乙 对 甲 F甲 对 乙 f乙 F乙 对 甲 f甲再表演:其中一方换上溜冰鞋教学背景:学生在初中和高中的第三章中已经学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不困难应帮助学生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性质相同的力,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很容易出现一种错误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为零,所以本节的难点为正确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应该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它们的区别,这样印象会更加深刻另外一个经常遗漏的问题是往往忽略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最为常见的就是把支持力和压力混为一谈,教学过程中应加以纠正教学理论: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发现中完成的探索既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又反映物理学特色和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新模式充分让学生像当初科学家“发现”定律那样去发现知识,注意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而概括出理论来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心理学家、哈佛“认知研究中心”的创设者布鲁纳(Bruner ,Jerome Seymour)倡导了一种“发现学习”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发现法的基本精神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布鲁纳认为:“科学家的工作是发现,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发现,都是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性质一样,只是程度的深浅不同而已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他提出要从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亲自探索和主动研究,并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应该把他们培养成一个能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正确评价所获知识的人,而不应该把他们看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案例分析:1、教学目标的完成从知识与技能目标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分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从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中不难发现并且本次教学注重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生活中的现象,由学生自主得出相互作用的规律,并由学生自己用实验验证其正确性,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科学的思维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2、发现法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本节课从引入到知识的运用,无不都是在学生的参与中完成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思考,更注重了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这将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小吊扇是解题时经常会遇到而学生感到很棘手的问题,这里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会了小吊扇工作时悬线拉力变小,并推广到近期的热点“神六”升天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影响还有跳高、拔河等问题,也是让学生很头疼的问题这里让学生比较不穿溜冰鞋和穿上溜冰鞋后输赢结果的不同,理解拔河中获胜的决定因素: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3、几点思考(1)教学通过教师的“问题提纲” ,使本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讲得不多,但创设的情境、问题提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知教材、积极思考、认真讨论、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动发生的事情2)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拾级攀登;又有教师的点拨、引导、及时调控教学过程发展了学生语言表达、实验能力、自学和阅读、讨论和协作、探索和创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3)发现法教学模式提高了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