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红色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
7页江西“红色十校”202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自周作人在《美文》中倡导写作“叙事与抒情”的“艺术性”美文开始,一百年间,不同时期的散文各有特色同时,什么是散文、何为散文的审美规范等话题被反复探讨新时期以来,散文的文体地位得以提升,但“散文美学”体系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厘清,其中关于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就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话题中国现代散文借鉴外来资源,并继承明清小品文的写作风格,形成自己的审美规范现代散文诞生后,情感性成为散文首要的审美要素对于抒情,作家汪曾祺曾经写道:“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感伤主义。
这个观点富有代表性,即散文世界欠缺进一步开掘,需要在通过写人记事、写景咏物表现情感、情趣、意境之外,获得更开阔的空间新时期至今,散文创作总体上逐步摆脱了过度抒情的弊病,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不断拓展,经历了“独语体”散文重现、文化散文繁荣,还出现过“新散文”“在场主义散文”“非虚构文学”等或长或短的创作潮流其中,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散文与新世纪的非虚构文学拓宽了散文的主题表达和艺术空间前者在个人话语与公共领域之间找到衔接点,扩大写作领域;后者寻求散文与其他文体技巧之间的沟通,开阔了艺术视野文化散文将历史意识引入散文,赋予散文文化的品格承载千年大历史是读者对文化散文的最初认知,由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开拓今天,文化散文已不囿于大历史书写,引申出众多向度,比如红色文化、女性文化、生态文化等非虚构文学给散文带来了技术操作层面的冲击散文创作也在文体跨界中实现新的开拓,不只记叙、描绘个人的往日亲历,状写情感世界的丰富性,还采用调查采访、查阅文献材料等方式,或者用对话、场景呈现现场,或者融入合理想象进行艺术编织散文终究还是散文,即使是非虚构文学也申明散文具有某些不可逾越的文体特征,而缺少个性情感精神透视的文化历史属于学术专著。
散文来自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打动读者的是其内在的生命意蕴以生态散文为例,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之所以经典,就在于作家在对自我生活细节进行全方位展示过程中,贯穿着完整的生态主义理念梭罗以十几年独特的生活方式拥抱自然,批判习俗,凭借自我生命意志,成就了生态散文经典之作当代散文也不乏具有生命意蕴与哲学内核的作品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景物描绘、精神臆想、隐喻表达背后,升华出一种超越现世苦难的终极情怀我们也可以从某些回忆散文中读出伦理思想,从文化散文里读出历史背后的文化哲学逻辑好的散文作品,情感充沛而节制,理性思考始终在场,有着哲学沉思的气质,在宁静的艺术氛围中传达出作者对天地、世界、人性的观察、感悟与思索摘编自于祎《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散文在新品频出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美学体系的建设,并通过对传统散文和外来资源的借鉴,形成自己的审美规范B.个体对于世界的经历、体验如果仅仅依存于抒情表达,就会限制住散文的范围,并且在内容上难以得到更深入的开掘C.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手法多样,不断涌现出新的创作潮流,出现文体跨界现象,散文文体特征渐趋消弭,散文容量扩大。
D.散文创作离不开深切地体验生活,准确地把握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而优秀的散文是要建立在精神深度与艺术高度上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列举了余秋雨和梭罗的作品,论证了在散文创作中应强化生命意蕴和哲学内核B.文章从内涵和技巧两个维度论证,有利于读者对中国散文抒情传统特征问题的理解C.文章置抒情问题于对散文文体认识的历史及散文美学体系中,有利于进行深入论证D.文章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谋篇布局,论证层层推进,脉络清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散文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但情感性是散文首要的审美要素这-点还是受到了人们的质疑B.文化散文赋予了散文文化品格,专注于大历史书写,强化散文的文化内涵、思想意蕴,使艺术视野不断开阔C.优秀散文作品应有一种哲学品格统摄和表现世界或人生,这就要求作家要有一定时间的生活沉淀和自我精神建构D.散文创作中,要有个性情感精神的透视,还要具有理性思考和生命意蕴与哲学内核,这样的作品才会是好作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时代、走进生活,不断赋彩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进人民家国情怀。
全国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 项,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全国公布14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8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划定1065片历史文化街区,确定5.41万处历史建筑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古籍普查登记数据270余万部,累计修复古籍超过385万叶,培训古籍从业人员1万余人次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超过1600家一个个数据、一个个项目,反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成果2017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取得良好成效2021 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颁布,注重在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方面着力与此同时,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汲取养分,一批讲好中国故事的电视节目栏目推出,一批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创意文化产品涌现,一批深入研究阐释传统文化精华、普及文化经典的图书佳作出版《2022中国诗词大会》再次掀起观看热潮开播7年来,《中国诗词大会》推动诗词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助力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级导演吕逸涛说:“近年来,以《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为代表的总台文化节目,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染观众,寻求观众内心需求的契合点每逄节日,高跷表演成为浙江嵊州市金庭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源于古代百戏中一种技艺性表演的金庭高跷;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近年来,当地推动高跷进入课堂,在学校进行技艺展示、教学训练等延续文化基因,展现精神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传承传统文化摘编自王珏《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材料二:新时代呼唤坚定的文化自信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标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质与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巴”的献身精神等,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契合于时代的要求在当今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蘊含的时代价值,汲取其中适应时代发展的道德精髓,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展望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继续焕发生命力,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强大助力摘编自张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命力》)材料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传统手艺人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形式与公众“云见面”90后苗族女银匠潘雪,生长于四代银匠世家以前缺乏销售渠道,银饰基本只在本地人中买卖,年轻人并不乐于传承这门不赚钱的手艺大四那年,潘雪发现很多同龄人都很喜欢银饰,她于是回到家乡,以“短视频+直播”的形式介绍手工银饰打造技艺我拍摄的视频既包含古法银饰制作,也包括将银饰与珐琅、花丝等工艺结合的创新,同时借助剧情挑战等形式,让传统技艺更加通俗化、年轻化、时尚化非遗触网,为传统文化扩大影响力打开了一扇大门对于非遗而言,可利用互联网传播载体进一步激发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传承人而言,也能够借此得到更多认同摘编自郑海鸥《非遗触网活力增》)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组组数据充分表明,当前我国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建设和保护方面已取得巨大的成绩。
B.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相关工程、重点项目的扎实推进和国家规划、制度保障C.《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例D.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报国情怀、献身精神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些年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B.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3068名,古籍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次,说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有人C.金庭镇高跷表演在使当地传统技艺性表演复活的同时,又走进课堂,极大地促进文化的延续和传播D.90后女银匠潘雪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她能敏锐地发现商机,观察到很多同龄人都喜欢银饰6.三则材料都写到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问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简要说明6 分)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舞者与花椒木手杖肖复兴一进天坛北门,东侧高台上,几排白杨树下,有一片开阔的空地这是老北京人健身的专属之地每天下午两点以后,有个人会提着录音机来到这里,放响悠扬的舞曲,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随着舞曲翩翩起舞,都是三步或四步的交际舞一般到三点左右,人最多,是高潮时分这有些像乡间舞会,在晒麦场或打谷场上,踢踏着欢快的舞步,漾起脚下的灰尘,音乐声袅袅地飞进云间和炊烟里这里的交际舞,,和豪华舞厅里的不同舞者如同山间流淌的溪水中的鱼一不是舞厅里那些 衣着华美的俊男靓女,那是精致鱼缸里的龙睛金鱼这里的舞者水平参差不齐跳得差的,穿着一般都不讲究,他们把跳舞当作锻炼跳得好的,可不这么想,他们的一招一式都像模像样,把它当作艺术对待他们都会特意穿着漂亮的衣服,手搭肩、斜歪头的笔挺姿势,更让人感到有几分专业舞者的范儿来这里跳舞的,大多是老年人满脸的皱纹和满头的白发,是任何漂亮的服装都遮掩不住的,映衬之下反而更加醒目但是,在这里跳舞带给人以快乐,由此蔓延出的交流更是驱散了老年人的孤独寂寞,这是年轻人的舞会、豪华舞厅中的舞会所不能及的那天下午天色阴沉,但依然挡不住这些人如约而至,舞曲依旧悠悠荡漾在白杨树下,人们款款动情而有些忘我。
我看到其中有一对舞者,年龄六十多,在这里不算是岁数大的引我注意的是,男的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