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0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精简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七年级下册科学章节高效复习提升.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羟羟
  • 文档编号:343122488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66M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1节 感觉世界 人的感觉 感觉的产生 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官感受到环境的刺激 感受器官会把刺激转化成信号(信息)信息通过传入神经到达大脑 大脑作为神经中枢,会处理分析信息 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 影响感觉的因素 人们的感觉会受到酒精、药物等的影响切记酒后不要开 酒精会影响人们的反应时间,有些药物会影响人们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 皮肤的功能 感觉功能 触觉 皮肤不同的部位触觉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手指指尖的触觉比较敏感 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触觉对盲人来说非常重要,实际上盲人的触觉往往比普通人要灵敏 痛觉 当皮肤受到挤压,针扎等损伤性刺激时,会产生痛觉 这其实是人体对损伤性刺激做出的警报 对人体具有保护意义 如果人没有痛觉 就无法避开对自己有害的刺激 从而很容易受到伤害 冷热觉 皮肤能感受到温度的变化 原因是皮肤上有冷热觉感受器 能感受外界的冷热刺激 由神经细胞构成 皮肤的不同部位对冷热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如果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 一般用手背 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防止身体水分散失 排汗散热 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鼻和嗅觉 嗅觉的形成 物体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 化学物质进入鼻腔 溶于鼻腔内的粘液中 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 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 嗅觉具有适应性 嗅觉适应快,数秒至数分钟即可产生 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具有适应性 人的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孩子的嗅觉往往要比它们的父母灵敏得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的嗅觉也会减弱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人和猿类属于嗅觉不发达的动物 有些哺乳类动物是嗅觉高度发达的 比如狗的嗅觉就远远超过人类 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嗅觉的作用 帮助人们闻到食物的香味 还帮助人们避开危险 舌和味觉 味觉的形成过程 食物进入口腔 食物中的物质溶于唾液中 刺激舌表面味蕾内的味觉细胞 味觉细胞接受刺激产生信号 信号通过传出神经到大脑皮层,形成味觉 感受器味蕾 舌感知的味觉 舌表面小凸点里的味蕾可感受酸味、甜味、咸味、苦味、鲜味等 舌的不同部位对味觉的敏感性有区别 舌尖两侧对咸敏感 舌体两侧对酸敏感 舌根对苦敏感 舌尖对甜敏感 味觉的敏感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舌上功能正常的味蕾数目逐渐减少 味觉的敏感性也随之下降 这也是年龄大的人喜欢吃味道较浓的食物的原因 味觉的作用 不同的味觉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信号的作用 甜味是需要补充热量的信号 酸味是新陈代谢加速和食物变质的信号 咸味是帮助保持体液平衡的信号 苦味是保护人体不受有害物质危害的信号 鲜味是蛋白质来源的信号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源 正在发声的物体 理解 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继续存在并向远处传播 声音的传播 声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介质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介质的种类 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波 概念 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 这个波叫声波 声波是传播声音的形式 应用 医疗上 超声波碎结石 科学上用声呐探测海水深度 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速 声音传播的快慢 其数值等于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 介质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 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在液体中传播较快 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温度 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就形成了回声 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如果障碍物离人较远,使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 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 如果回声和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相差不到0.1秒 人们就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 但会觉得声音更响 回声的应用 回声可以用来测量距离 测量原理 其中t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 v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距离 第3节 耳和听觉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耳的结构 及各部分的功能 听觉的形成 人耳感知 声音的途径 空气传声 声音 空气振动 鼓膜振动 听小骨、半规管、前庭 听觉神经 骨传声 头骨、颅骨 听觉神经 影响听觉的因素 年龄 由于器官老化,听觉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不灵敏 可以通过助听器来提高听力 器官损伤 听觉器官的某一部分受到损伤会使听力下降甚至失聪 助听器也很难起到作用 耳的其他功能 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半规管和前庭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感受器过于敏感或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 人会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的症状 声音的三要素 音调 定义 声音的高低 频率 定义 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 物理意义 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量 物体振动快,则频率高 物体振动慢,则频率低 单位 赫兹 简称 赫 与音调的关系 频率决定声音音调的高低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越低,声音越低 对音调的理解 声音的传播的速度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无关 在同一介质相同温度下 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音调的高低指声音的“粗细”如“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是指音调 振动频率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材料有关 一般情况下,发声体的长度越长,频率越低;长度越短,频率越高 大多数人的 听觉频率范围 2020000赫 听觉的下限 20赫的声音称为 次声 20000赫的声音称为 超声 20000赫的声波称为 超声波 响度 定义 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 影响因素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 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跟听者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越小 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分贝的符号是 dB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也就是听觉的下限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超过9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音色 音色指的是 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决定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应用 根据音色来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和不同人的声音 根据音色的变化辨别瓷器是否有裂纹、机器运转是否良好 噪声污染 声音的分类 乐音 使人感觉轻松愉快的声音 噪音 使人烦躁不安的声音 噪音的界定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 凡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 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都属于噪音 噪声的来源 电器噪音 用电器工作时的声音 交通噪声 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 工业噪声 工厂机器、设备工作时发出的声音 施工噪声 施工时设备、工具发出的声音 生活中的噪声 影响别人工作、学习或休息的说话声、音乐声等 自然界的噪声 雷鸣、暴风雨、火山爆发等的声音 噪声的控制 噪声污染的标准 工厂、工地的噪声不能超过8590分贝 居民区的噪声白天不能超过50分贝 夜间不能超过40分贝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第4节 光和颜色 光的产生 光源 概念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理解 光源指的是自身会发光的物体 向太阳、工作的电灯、点燃的蜡烛 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但他们会反射太阳光或者其他光源发出的光 看起来好像也在发光一样 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如月亮 光是由光源产生的 光按形成原因分为 自然光源 如 太阳、萤火虫、水母 人造光源 如 火把、电灯、蜡烛 注意 月亮、珍珠、镜子、行星、宝石等 都是反射光源发出的光而发亮 猫、狗、狼等动物在夜里 眼睛发光也是对光的反射 它们都不是光源 光的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如果介质不是同种或不均匀 光的传播方向将会发生改变 光线 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 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 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这样的线叫做光线 作用 用光线可以简洁、明了地表示不同光源的发光情况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影子的形成 光的传播过程中 遇到不透明的物体 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便形成一个阴暗区域 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日食 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 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 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 形成日食 月食 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 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 地球就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 形成月食 小孔成像 光源上部发出的光线 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通过小孔后 射到了下部 光源下部发出的光线 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通过小孔后 射到了上部 就形成了相对于光源倒立的像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士兵射击瞄准 站队时队列排直.光的性质 光速 真空中的光速 真空中的光速是目前人类已知的宇宙间最大速度 用字母c表示 通常情况下 真空中的光速取 不同物质中的光速 光年 光年是天文学上常用的长度单位 指的是光在一年内所传播的距离 约为 注意 光年是距离单位 光的色散 光的分类 单色光 不能再分解的光 复色光 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色散 现象 让一束白光照射到三棱镜上 通过三棱镜偏折后照到白屏上 形成的彩色光带 彩色光带的颜色依次是 红、橙、黄、绿、蓝、靛、紫1 说明 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是复色光 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 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 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 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物体的颜色 要点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 只透过红色光的玻璃 我们看到它是红色的 只透过绿色光的玻璃 我们看到它是绿色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到它表面的光 所以感觉是“白色”的 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射到它表面的色光 眼睛接受不到来自它的反射光 所以感觉是“黑色”的 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色光 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光的三原色1 看不见的光 可见光谱 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形成可见光谱 红外线 在可见光谱的红光以外存在着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 这种光叫红外线 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 物体的温度越高 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特性及应用 热作用强 红外线烘烤 红外线取暖 医疗上红外线诊断 穿透云雾能力强 红外线遥感 可利用该技术勘测地热 可用来进行遥控 家用电器的遥控器 紫外线 在可见光谱的紫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 叫紫外线 特性 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 很容易使照片底片感光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 能消毒灭菌 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 可用来鉴别字画和人民币的真伪 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益于人体健康 过量则会诱发皮肤癌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的反射 定义 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 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基本概念 一点 三线 两角 光的反射定律 内容 在反射现象中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 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理解 注意定律中的因果关系 先有入射光线 后有反射光线 反射光线是随着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的 当光线垂直于镜面入射时 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 发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 光的传播方向相反 并不是没有发生反射 只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路的可逆性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 一束平行光照射到镜面上后 会被平行地反射 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漫反射 平行光照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 会向四面八方反射 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比较 平面镜 成像特点 等大 像、物大小相等 等距 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垂直 像、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虚像 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左右相反 像和物体的左右是相反的 虚像的特点 虚像是正立的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虚像同样能够被人观察到或用照相机拍摄到 但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虚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凸面镜、凹面镜和平面镜 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 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基本概念 入射光线 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光线(AO)折射光线 进入另一种介质的光线(OC)法线 过入射点与界面垂直的直线(NN)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即 折射角 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初中数学知识考点填空学生版.pdf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初中数学知识考点填空教师版.pdf 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 初中物理各章节思维导图汇总.pdf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讲义.pdf 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 知识点总结(填空版).pdf 2025年中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知识提纲【全六册】.pdf 2025年中考物理冲刺九大专题复习资料.pdf 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初中物理知识点框架图.pdf 2025年中考物理终极押题猜想(原卷版).pdf 铸就卓越班风+书写无悔青春+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主题班会.pptx 项目六《认识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第三节说课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信息技术必修一沪科版.pptx 凝心聚力共赴成长+课件--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班级团建小游戏.pptx 2025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地理解析(综合题).docx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高考中的怀古咏史+课件.pptx 第三部分 第十三章 第64课时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重难课时)2026年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pptx 2026届高考古诗鉴赏——语言(炼字、炼句、风格)课件.pptx 探究实现合理人机关系的方式课件-2025-2026学年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一.pptx 学会专注掌控注意力+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学习方法指导主题班会.pptx 运用选择结构描述问题求解过程说课课件-2025-2026学年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pptx 技术设计的表达第2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通用技术人教版必修一.ppt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