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高中政治选修3同步讲义第2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七课课时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含详解).doc
10页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课时1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课标要求] 了解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及特点;掌握因果联系的含义、客观性和探究因果联系的方法学会归纳推理及其方法[素养目标] 运用实际事例比较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归纳推理的认识和认同;通过实际运用因果联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科学精神探究点一 归纳推理的含义1.归纳推理的含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2.归纳推理的种类:归纳推理可以分为不完全归纳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3.完全归纳推理(1)含义:如果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2)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想一想:下列结论能否借助完全归纳推理得出天下乌鸦一般黑;鱼打漂,雨来到提示 不能由完全归纳推理推出4.不完全归纳推理(1)含义: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2)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
1)完全归纳推理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改错:完全归纳推理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必然推理2)只要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就能使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具有保真性改错:要使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具有保真性,除了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以外,还需要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3)以一般性或共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个别或特殊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改错: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议题1:归纳推理的种类材料一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在上述材料中,韩愈论证“谁是老师”运用了哪种推理方法?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王安石时,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怎么会被西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于是他提起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黄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知道后心里很不满意,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他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九月重阳这一天,苏东坡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2)从归纳推理的角度,说明苏东坡的续诗为什么会犯逻辑错误答案 (1)韩愈在总结归纳时,对“生乎吾前”和“生乎吾后”这两种情况进行了论证,因此属于完全归纳推理2)从归纳推理的角度来说,苏东坡的续诗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这样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犯有“轻率概括”的错误1.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关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区别思维过程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推出了新的判断,但没有超出前提所包含的知识范围把分散的、个别的知识加以概括所推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新判断,超出了前提所包含的知识范围前提与结论的联系程度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只要前提真实,推理结构正确,就必然推出真实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除完全归纳推理之外,一般来说,都只具有或然的联系,也就是根据某些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推出的一般性结论未必是真实的联系①演绎推理大前提的一般性知识,必须借助归纳推理,由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经过概括才能得到②归纳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
在归纳推理过程中,所获得的个别性前提需要一定的理论、原则作指导,并且,归纳推理所得到的结论,往往需要演绎推理加以论证提醒 归纳推理得到的一般规律并不一定正确,还需要由演绎推理来验证所以,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归纳、演绎、再归纳、再演绎,螺旋上升,使理论越来越发展典例1 财会室内有两个保险箱,一个重230千克,另一个重90千克,均被搬动,因此,被盗案可能是两个人合伙作案下列对这一推理认识正确的是( )A.结论成立,属于假言推理,推理方法正确B.结论成立,属于归纳推理,推理方法正确C.结论不成立,属于归纳推理,推理方法不正确D.结论不成立,属于演绎推理,推理方法不正确答案 C解析 这是归纳推理,但推理方法不正确,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虽然90千克重的保险箱,两个人是可以搬动的,但230千克重的保险箱,两个人单靠体力是搬不动的所以,“两人合伙作案”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2.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区别和联系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区别前提某类认识中的全部对象某类认识中的部分对象结论范围未超出前提的范围超出了前提的范围结论与前提的联系必然的或然的联系二者都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前提的一般性程度较小,结论的一般性程度较大典例2 “我们摩擦冻僵了的双手,手便暖和起来;我们敲击冰冷的石块,石块能发出火光;我们用锤子不断锤击铁块,铁块可以热到发红。
由此可知:物体运动能够产生热”这一推理属于( )A.演绎推理 B.联言推理C.完全归纳推理 D.不完全归纳推理答案 D解析 从“我们摩擦冻僵了的双手”等许多能够产生热的若干个别性情况,概括得出“物体运动能够产生热”的一般性结论,是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D项符合题意,应入选探究点二 归纳推理的方法1.要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必须具备的条件(1)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2)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2.因果联系: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和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1)因果联系的含义: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2)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①求同法a.含义: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b.特点:“异中求同”②求异法a.含义: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b.特点:“同中求异”③共变法a.含义: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b.特点:“求量的变化”c.正确地应用共变法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只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两种共变现象之间才有因果联系;如果还有其他现象同时发生变化,结论就不可靠第二,两种现象的共变总有一定限度,超出这个限度,共变关系就会消失,或者会发生另一种相反的共变关系④求同求异并用法: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⑤剩余法:我们考察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已知它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就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1)提高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改错: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2)人们看到千千万万的天鹅每一只都是白的,于是得出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一推理是必然推理改错:人们并不能看到所有的天鹅,所以,这一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即不能必然推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3)求同求异并用法是求同法和求异法的相继运用改错:求同求异并用法不是求同法和求异法的相继运用,它是通过两次类似求同法,然后再用类似求异法得出结论议题2: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某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法医们为了确定被上诉人付某是否对普鲁卡因有过敏反应,作了如下司法鉴定:先用2%的普鲁卡因滴入付某的左眼(为排除被试者心理因素的干扰,谎称其滴入的是生理盐水),付某呈过敏反应;稍后,又用生理盐水滴入付某的右眼,却未发现付某有过敏反应据此,法医们作出了“被上诉人付某对普鲁卡因有过敏反应”的司法鉴定结论1)上述鉴定运用了何种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请用公式说明这种方法的运用过程,并指出这种方法的运用特点及其逻辑要求2)探求因果联系还有哪些逻辑方法?答案 (1)①运用了求异法②求异法的运用过程可用公式说明如下:场合相关因素被研究对象正面场合ABCDx反面场合-ABCD-x所以,A和x之间有因果关系③求异法的运用特点是:“同中求异”,即在被研究对象出现和不出现的正反两种场合中,通过排除相同的相关因素,寻找唯一不同的因素而得出结论④求异法的逻辑要求是:相关因素中只能有一个相关因素不同,而其他情况必须完全相同2)求同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1.比较求同法与求异法(1)求同法的内容是:被研究现象在不同场合出现,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情况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唯一相同的情况可能与被研究现象有因果联系求同法的公式可表示为:场合 相关情况 被研究现象① A、B、C a② A、D、E a③ A、F、G a…… …… ……所以,A与a之间有因果联系其中,a表示被研究现象,A表示不同场合中唯一相同的情况,B、C、D、E、F、G表示不同场合中各不相同的情况2)求异法的内容是:在被研究现象出现与不出现的两个场合,只有一种情况相对应出现或不出现,而其他情况则在各个场合都出现,这个相对应出现的情况可能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求异法的公式可表示为:场合 相关情况 被研究现象① ABC a② —BC —所以,A与a之间有因果联系其中,a表示被研究现象,B、C表示两个场合中的相同情况,A表示在一个场合中出现而在另一个场合中不出现的情况3)求异法的结论比求同法的结论可靠,因为求同法只考察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而求异法却是被研究现象有了某种情况就出现,没有某种情况就不出现,这一点恰好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果联系的基本特征。
因此,结论比较可靠典例3 在夏天雨后,人们发现雨后的晴空会出现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美丽彩虹后来,在早晨的露水珠里又看到了七色彩带,在瀑布溅起的水星里、在船桨打起的浪花里也能看到类似现象这些场合有许多不同的情况,但有一点相同,就是阳光穿射过水珠因此,阳光穿射过水珠可能是彩虹出现的原因这里运用的是探求因果联系方法中的( )A.求同法 B.求异法C.共变法 D.剩余法答案 A解析 如果我们所考察的现象在几个场合中出现,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情况是相同的,这种相同情况可能就是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这种判明因果联系的方法叫作求同法特点是“异中求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