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莲说教学系统设计.doc
11页案例名称《爱莲说》科目语文教学对象中学生提供者吴永慧课时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1. 内容分析《爱莲说》是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文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与特殊句型难点:掌握衬托与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莲”这种事物还是比较熟悉的,文学作品中读到的,因此,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难,再加上本文提供的插图,文字资料,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并且阅读后肯定有独到的体验,可引导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 教法 写作背景讲解+重点讲解+启发诱导(1)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2)掌握考点,举一反三.2.学法 讨论学习+深入理解(1)巩固知识点;(2)培养交流、归纳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媒体、工具和资源的选用及准备:利用信息技术,将课文有关的照片与视频并放置到课件中,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3分钟(一)导入先向同学展示一些莲花的图片,然后说导言:“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展示图片让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思考40分钟(二)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爱莲说》出自哪?关于作者的情况《爱莲说》出自《周濂溪集(周元公集)》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 原名敦实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理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代表作品:《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学生课前预习,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查工具书说”指什么?“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1、教师范读课,提示学生读准下列红色字体的字音。
甚蕃 淤泥 濯 清涟 亵 鲜有闻蕃(fān) 淤(yū) 濯(zhu) 涟(lin)亵(xi) 鲜(xiǎn)2、结合注释,讲解课文(主要是翻译课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3、分段学习(1)第一段的学习①作者本来是写莲,起笔却写了些什么?答案:“水陆草本之花”——一切“花”、注意“草木”指草木科、木本科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牡丹”句世人:当世的人,指社会上的多数人这样,就更突出我的爱好,突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初读理解②莲花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答案:不妖不艳,清正廉洁,出生在一片污浊的泥塘中评价莲的生活环境与本质。
③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答案: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细读文本④本段着重以衬托手法以陶渊明对菊的独特爱好衬托我的爱好,以世人对牡丹的广泛喜爱来衬托我的不同爱好,那么作者仅仅是表明自己对花的爱好吗?答案:不是,这是衬托手法的运用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体味文本的写作手法及作者情感。
⑤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与作者产生共鸣2)第二段的学习学生自读第二段后回答:议论 “谓”:以为,认为抒情 “噫”:唉,叹词词之间作比较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答案: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深入品味作者的情思解析主题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案: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2分钟(三)总结作者写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陶冶情操教学流程图爱莲说导入整体感知总结七、教学评价设计通过小组间思考问答比赛,对学生在本节课上的学习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八、帮助和总结1、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已经不是传授必要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地教育、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不断的改变,改变为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的引导者;在整节课中,教师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参与探究,在探究中进步,发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2、改进措施(1)课堂中,学生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方面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多一至两个个别提问;(2)现实在理解文本的文字时,构成的画面是不同的,要肯定学生独特的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