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高考新课标Ⅰ地理试题评析.pdf
8页高考全国新课标I地理试题评析湖北大学附属中学 张 燕一、总体印象平和:风格稳健、设问常规,难度略降、平稳过渡;新颖:取材生活、创新情境,坚持原创、确保公平;探究:主题式、多层次,强化区分、利于选拔;素养: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空间能力、地图能力、综合思维、可持续发展,深化课改、引领教学试题特色:选择题4 4分,依托四组材料设计试题,多视角,重逻辑,合理区分;必考题4 6分,主题区域背景“一中一外”,多层次,重内涵,体现探究;选 考 题1 0分,联系实际案例分析问题,扣主题,重基础,难度趋同试题结构:人文地理:工业区位与产业转移、城市地域与空间结构及产业结构、土地利用、区域产业发展的四个层次的问题等;(48分)自然地理: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外力作用、地理环境的地域(垂直)分异规律、区域自然环境及生态景观;(42分)区域地理: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上的有7 6分之多;必修I、I I、I I I的比例为4 1:2 4:3 8,重视区域综观整套试题,具 有“平和稳重有新意,联系实际接地气,分析究理重逻辑,激发潜能可持续”的特点体现出选拔性考试“立德树人 的宗旨,注重了地理学习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核,选材视野开阔,内容精当,设问构思精巧,合理区分。
与2 0 1 5年相比,今年试卷的图表偏少,学生最怕的地球运动考题没有出现,但文字阅读量偏大,对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能力要求较高,开放性试题设问形式新颖,试题难度有所降低,特别非选择题总体设问方式比较常规,入题容易整套试题特色鲜明,亮点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查全面,突出主干2 0 1 6年高考新课标I地理试题依据 考试大纲和 考试说明,结合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在注重基础的前提下,仍然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内容涉及:1-3顺 德(珠三角)产业发展与转移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4-6荷 兰(欧洲)城市(群)规划或区域规划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7-9天 津(华北)河海沉积作用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 0-1 1川 西(西南)垂直带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6广 西(西南)农业地域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37勘 察 加(北亚)垂直带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域覆盖1-3顺 德(珠三角)4-6荷 兰(欧洲)7-9天 津(华北)1 0-1 1川 西(西南)36广 西(西南)37勘 察 加(北亚)试题注重基础,关注学生学科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考查,对地理教学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2、取材生活、创新思维【试题呈现】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 0 世 纪 8 0 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产地转移据此回答13 题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利【答案】1.D 2.A 3.C【评析】本组题以我国陶瓷文化入题,结合佛山陶瓷产业发展的文字信息,比较与分析工业区位与产业转移,引导学生关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工业区位,难度中等第 1题,由材料”率先引进,逐步发展”,可推出与景德镇相比,佛山市政策优势明显第 2 题,由材料“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产业;而佛山市能源紧缺、瓷土资源紧缺,环保门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成本和出口阻力越来越大;2007年起,政府重塑城市环境,大刀阔斧砍向污染型陶瓷企业;出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陶瓷产业向外转移。
第 3 题,由材料“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可推出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教学启示】试题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注重考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立足材料寻找答案,教师应认识“阅读”的重要性,时刻关注身边的地理,关注地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选材精当、构思精巧【试题呈现】自20世纪50 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区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 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4 6 题4.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5.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 以()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答案】4.A 5.B 6.D【评析】本组题以“荷兰兰斯塔德地区城市规划”为入题线索,运用文字信息分析与说明城市地域与空间结构及产业结构、土地利用,考查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规划对工业发展、城市规划的影响,难度中等。
第 4 题,由材料“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概念:城市职能指服务功能(类型);推论,各城市的服务种类不同第 5 题,由材料“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会使得同类型产业在同一核心城市集聚,利于促进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第 6 题,由材料“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可知,兰斯塔德空间规划只是将城乡用地进行了规划,并未增加乡村用地,未提高乡村人口比重,未改变总人口与土地面积;由材料“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各城市分工不同,城市之间主要为协作关系,竞争不强;兰斯塔德空间规划实施后,各城市分工明确,职能确定,减少了重复建设与用地的浪费,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教学启示】重视概念辨析,概念教学;教会学生知识迁移,如功能区的形成一异类分化,同类集聚;平时多进行有效信息的提取、解读的专项训练3、立足设问、立足材料【试题呈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京城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沿岸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 题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 岸 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处堆积。
由 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9.河流冲积物是该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7.C 8.B 9.D【评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及影响,难度中等,题目区分度很好第 7 题,由材料: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无论海岸线向陆地推进,还是向海洋推进,都会导致贝壳堤形成过程中的位置发生移动;图中贝壳堤形状较为平直,说明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都较为稳定第 8 题,由材料:“海水搬运泥沙在堤外堆积”,可推断这一过程相当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增大了海岸线与贝壳堤的距离第 9 题,由图可知,该地形成多条贝壳堤,且位置变化较大,总体向海洋推进,说明海岸线不断变化且向海洋推进,可知,河口位置多次变化,且泥沙沉积量大教学启示】试题以理解概念和获取图文信息为落脚点,依据图文信息,解读与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外力作用,探讨自然地理特征形成过程,题目设置多层次问题,很好地考查考生分析能力。
应对策略:训练学生从动态角度进行关联分析,试题解析角度做到“四立足”:立足区域:明确空间背景,注意空间尺度(宏观、中观、微观),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前提区域搭台,系统唱戏立足材料:材料是显性信息的重要载体,精准获取并正确解读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立足生活:一定的生活常识、经验和户外经历有助于理解试题情景和解决相关问题立足设问:找出设问中关键词和限制词,明确命题人意图(考点和要求),进而确定思维指向4、关注社会、分析现象【试题呈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10.磷高累积区是()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11.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 处()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答案】10.A 11.C【评析】本组题主要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要求考生读取图文信息,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垂直)分异规律,难度较低第10题,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000米左右,说明该地土壤中水分充足,流水侵蚀少,热量条件较差,在该条件下,树木难以生长,应发育高山草甸带;高山冰雪带应位于山顶。
第11题,海 拔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少,说明该地气温高,土壤中水分条件差;该海拔处应分布森林植被山地针阔业混交林带,生物量较大,降水多,地表径流量较大教学启示】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切入角度更具多样性,要求考生回归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的灵活运用,学会类比分析和迁移;注重课本知识的落实,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识记是理解的基础5、能力立意,重视思维今年的地理试题仍然坚持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四个能力层级”的掌握情况,整套试题的设问层层递进,增加思维含量,展现考生的思维过程考生需要全面挖掘材料中显性和隐含的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的原理和规律,并能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分析和深层次思考,才能做好解答试题呈现】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 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广西横县种植茉莉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
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中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时间总产量60%以上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110(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6 分)(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8 分)(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 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厂的原因6分)(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4 分)问题: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问题: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答案要点】(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