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目前居民恩格尔系数消费状况.doc
6页1我国目前居民恩格尔系数消费状况我国目前居民恩格尔系数消费状况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我国民众消费重点是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90 年代,食品、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家用设备支出比重增加;到新的世纪,像洗衣机、电冰箱这样的传统家用设备支出比重也已大大下降.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状况如何?其结构变动有何特点?搞清这些问题,对宏观经济决策、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近几年统计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消费结构是指某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中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 60%以上为贫困,在 50%-59%为温饱,在 40%-49%为小康,在 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根据以上标准,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是在 1995 年末期下降到 50%以下的,1999 年继续下降到 41.9%,2000 年下降到 40%,2001 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食品支出 2014 元,在支出比1993 年增长 1.90 倍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从 1993 年的 50.13%降到了 37.9%。
尽管恩格尔系数持续平稳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国家相比2还有很大的差距美国八十年代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 16.45%,日本九十年代平均为 24.12% 根据近几年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数量特点,可以把居民消费结构分成三个阶段:1993 年和 1994 年分为第一阶段,这阶段恩格尔系数大于 0.5; 1995 年至 1999 年为第二阶段,这阶段恩格尔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介于 0.4-0.5 之间;2000 年和 2001 年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恩格尔系数低于 0.4这三阶段各有特点区分明显,充分地表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 食品消费水平由过去简单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品种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全面一方面由于食品供应的日益充足,2001 年我国水果产量 6658 万吨,是 1993 年的 2.211 倍;油料产量 2864.8 万吨,是 1993 年的 1.588 倍另一方面由于在外饮食的增加,粮食消费比重减小,购买量大幅度下降2001 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粮食79.7 公斤,比 1989 年下降 40.5%;人均购买食用油 8.5 公斤,比1989 年增长 37.5%;购买牛羊肉、家禽、蛋类、鲜奶、干鲜瓜果等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在外饮食达到人均 314.2 元,比 1989 年增长 4.7 倍。
衣着是两项基本生存资料之一, 2001 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衣着支出 534 元,比 1993 年增长 1.775 倍,它的消费比重 2001 年为10.05%,由 1993 年的 14.24%下降了 4.19 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向时3装化、名牌化、个性化发展的倾向更加明显,成衣化倾向成为主流从衣着和食品消费比重的下降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满足基本生活的支出并没有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满足吃、穿为主的生存型消费需求阶段已经结束,逐步向以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阶段过渡 用品消费增长减缓,主要耐用消费品趋于饱和 2001 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和洗衣机数量分别是 81.9 和 92.2,比 1993 年增长 1.44 倍和 1.07 倍;拥有彩色电视机 121 台,比 1993 年增长 1.52 倍上述数字表明主要耐用消费品逐步饱和,城镇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费特别是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增长势头逐年减缓,2001 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 390 元,比 2000 年下降 3.9%,表明用品消费已经不再是人们消费的重点 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在传统电器降温的同时,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一些新兴的家用耐用品正在取代传统电器的位置成为现阶段的“消费”热点。
如:电脑、空调等移动每百户拥有量从 1997 年 1.7 部到 2001 年每百户拥有 34 部增长 20 倍,增长幅度最大;在短短的五年间家用电脑的拥有量从 97 年的 2.6 台到 2001年的 13.3 台增长 5.12 倍,2001 年空调拥有量为 35.8,比 93 年增加 15.36 倍这充分证明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转变,新的世纪像洗4衣机电冰箱这样的传统家用设备支出比重步入衣着消费的后尘,正在逐步下降 交通通讯支出持续增长,支出比重变化最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电子通讯、家用汽车价格的下调,移动及家用汽车已成为我国近几年形成的新消费热点之一从趋势上看,这方面的消费需求将会持续旺盛 调查显示,2001 我国城镇居民交通通讯消费的比重为 8.61%,比 1993 年上升了 4.79 个百分点;其中,2001 年城镇居民交通消费的比重为 3.31%,比 1993 年上升了 0.82 个百分点;通讯消费的比重为 5.30%,比 1993 年上升了 4.0 个百分点 住房消费比重上升较快 居住方面的消费比重大幅上升,这是与我国住房及配套的工资制度改革紧密相关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健全,住房的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
人们用于改善居住环境方面的支出也呈较大幅度的增长所有这些,都将导致住房消费比重上升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在全国 57 个城市对 2.28 万名城镇居民进行了买房意向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房改政策对住房需求的拉动效应已经基本释放,城镇居民中有 74%的人拥有了自己的住房51%的人是为了扩大居住面积和改善居住条件,这说明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已开始从“有房住”向“住好房”方向转变 5医疗及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比重上升趋势明显 医疗制度的改革也导致人们用于医疗的支出增加,绝对支出额和支出比重都有上升趋势2001 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医疗支出343.3 元,比 1993 年增加 6.03 倍;娱乐文教也是近几年来增长较大的一项2001 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娱乐文教支出为 690 元,1993 年仅为 194.01 元,从 1993-2001 年,其所占比重从 9.19%增至 13.00%,绝对支出增加 3 倍多,教育投入的增加一方面表明了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还反映了整个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投入的增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反映出人们收入的增加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居民消费增长点在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以及娱乐教育方面。
而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的消费结构已经被取代了而以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的新消费结构正在形成但更健康的消费结构由于受到消费观念、国家政策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制约,还没有完全形成,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改革现行消费体制我国消费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消费结构的转变,割裂了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潜力与现有供给能力之间的联系在城镇住、行的消费方面,福利型、供给型和集团型的消费方式至今仍未彻底打破,用于住、行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仍未完6全纳入个人商品消费领域,使这两个方面的消费需求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从而围绕住、行的相关产业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2.推行鼓励消费的政策加快费改税步伐,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体制,千方百计降低住房、汽车等高价值商品的价格彻底整顿土地转让价格和拆迁补偿费,清理各种摊派和收费,规范住房成本构成,切实降低房价放开住房二级市场取消对汽车的各种不合理收费,积极推进燃油税改革进程放开轿车价格,鼓励企业竞争 3.扩大就业渠道制定再就业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积极促进其再就业,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信心。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标志和条件,也是提升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