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史第五章知识点同步指导.doc
8页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一)建立1.时间:960 年2.建立者: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3.方式:陈桥兵变4.定都:东京二)分裂局面的结束1.战略方针:先南后北、先易后难2.标志:979 年,宋太宗消灭北汉二、中央集权的强化(一)措施1.集中军权:(1)禁军: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禁军统帅权一分为三;扩大禁军;更戍法;分驻中央与地方2)设枢密院3)使节度使徒有虚名2.集中行政权:中央:分相权——参知政事(行政权)、枢密院(军权)、三司(财政权)地方:文官作知州,制州与通判互相牵制3.集中财权:转运使4.集中司法权二)影响1.积极意义: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严重恶果——积贫积弱:(1)冗官,财政开支庞大;(2)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3)地方上财政困难三、科举制的发展(一)表现1.三级考试:乡试、省试、殿试2.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皇帝直接掌握录取权3.考试科目:进士科4.考试方法:糊名法5.录取名额:比唐大大增加二)影响1.扩大北宋的统治基础。
2.加强中央集权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土地兼并严重2.冗官、冗兵、冗费3.农民的反抗斗争4.辽、西夏的威胁二、庆历新政(一)措施1.严格官员升迁考试制度;限制恩荫做官;2.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3.裁并州县,减轻徭役;4.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二)失败原因: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三、王安石变法(一)时间:1069 年开始二)措施1.理财措施:(1)青苗法;(2)募役法;(3)农田水利法;(4)方田均税法;(5)市易法2.军事措施:(1)保甲法;(2)将兵法3.教育措施:(1)改革科举制度;(2)整顿太学三)失败原因1.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2.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四)评价:王安石是我国古代基础的政治家、改革家第四节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民族政权契丹—辽党项—西夏兴起1.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2.唐朝末年发展起来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建国1.916 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2.耶律德光取得幽运十六州3.实行藩汉分治的制政治制度1.1038 年,元昊建立西峡,定都兴轻2.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中央设中枢省、枢密院等机构,推行科举制度。
战争1.北宋进攻:进攻幽云地区惨败2.北宋“守内虚外”政策3.辽的进攻:1004 年,澶州之战时间:1005 年,澶渊之盟1044 年议和内容:宋给辽“岁币”辽撤兵;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内容:元昊取消帝号,对宋称臣;送给西夏“岁笔”;重开边境贸易与北宋关系影响宋辽对峙局面形成一个世纪和平局面促进民族融合和平局面,民族融合加强第五节 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一、金的建立(一)兴起1.民族起源: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2.居住地: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3.统一:北宋中后期,完颜部统一二)建立:金太祖阿骨打会宁称帝,建立金朝三)重要制度: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二、辽和北宋的灭亡(一)辽的灭亡1.阿骨打兴兵攻辽2.1125 年,金和北宋灭辽二)北宋灭亡1.东京保卫战2.靖康之变(1127)——北宋灭亡三、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一)南宋建立:1127 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南宋建立,后定都临安二)北方著名抗金义军:太行山的八字军三)岳飞抗金1.抗金方针:“连接河朔”义军2.主要事迹:1140 年,偃城大捷3.岳飞被杀四、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一)绍兴和议1.时间:1141 年,宋高宗绍兴年间2.内容: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
3.影响:确立了宋金对峙的局面二)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第六节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蒙古的兴起(一)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1.居住地:蒙古高原2.统一:铁木真二)建立汗国:1206 年,成吉思汗三)成吉思汗的征伐战争1.向西:打到中亚、俄罗斯2.向南:到达印度河流域3.进攻西夏和金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中国(一)元朝建立1.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2.1272 年,定都燕京,称大都二)统一中国:灭金(1234 年)——招降吐蕃、征服大理——灭南宋(1276)——陆秀夫背幼帝在广东崖山投海而死(1279 年)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原因:元朝大统一的出现(二)表现1.汉族迁往边疆、开发边疆2.“汉人”3.“回族”4.西藏、琉球四、元朝的行省制度(一)中央机构1.中枢省:最高行政机构2.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构3.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4.宣政院:通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二)地方制度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地方2.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3.常设 10 个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雕版印刷隋唐时期发明印刷术活字印刷1.11 世纪中期,北宋毕生发明2.外传: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欧洲。
指南针宋代普遍使用元代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意义: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发现美洲和进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与火器唐末:开始于军事北宋:东京有制造或要与火器的专门机构南宋:发明管形火器,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金: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外传:元朝传入阿拉伯和欧洲重大科技成就与杰出科学家科学家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元郭守敬:创制简仪和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 300 年哲学理学南宋朱熹:(1)唯心主义(2)存天理、灭人欲宋词兴起原因:(1)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2)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北宋:苏轼、柳永;两宋之交:李清照;南宋:辛弃疾、陆游话本宋代市民文学的新形式文学元曲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关汉卿《窦娥冤》单元总结【历史阶段特征】 1.基本线索 本单元是指从 907 年到 1368 年元朝灭亡的 460 多年的历史,涉及五代十 国、辽、宋、夏、金、元等封建王朝960 年北宋建立,从 10 世纪初,中国 出现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局面金兴起后灭辽和攻宋后,又出现了金与南宋的对 峙蒙古建国后,势力渐强,建立元朝,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2.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1.政治上:(1)国家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 本完善;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长期与汉族封建王朝对峙3)汉族政 权的衰弱和少数民族的发展,民族融合出现了新高潮4)对外交往频繁2.经济上:(1)南方的继续开发和经济中心的南移2)南北经济作物的 交流推广;商业突破了“坊”“市”界限,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纸币的使用标 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达到空前水平3)封建生产方式向边境地区扩展3.文化上:(1)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天文历法成就突出,出现三大 发明2)学校制度更加完备,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3)宋词的繁荣是文 学发展的特点4)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应运而生 【主干知识整合】 1.政治状况的发展变化(1)分裂割据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唐末藩镇割据,使我国出现了政治 上的大分裂,此后出现了十几个政权的并立2)统一因素的增长和元朝的统一在分裂割据的同时,统一因素不断增 长五代十国后期实现了局部统一,北宋实现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宋金对峙 促进了统一因素的增长正是在此基础上,元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大统一3)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中央集权、 皇帝专权、重文轻武和军事上内重外轻。
元朝建立后,实行行省制度,这是我 国行政机构的划时代变革4)统治者的改革宋太祖、金世宗等君主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 措施,王安石等政治家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也产生了一些弊端 (5)少数民族政治家的汉化政策耶律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铁木 真等少数民族首领,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了原 统治方式,政治上实行“蕃汉分治”的双轨行政体制 2.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1)发展的原因: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封建统治者采取的一系列 措施,如王安石变法、辽发展农业的措施等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少数民族政权 采取的封建化的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议使双方消除了战争状态,提供了 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2)发展概况:①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时济重心南移完成,稳定地形成 了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江浙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元代,南方经济继续发 展②两宋农耕技术提高:土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增多,经济作物种植扩 大少数民族农业迅速发展,元代棉花的种植范围扩大③手工业进步:煤炭 广泛用于冶铁炼钢和生活,辽、西夏、金的冶矿业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宋元 的丝织、棉纺织业有了发展;北宋的制瓷业技术空前提高;两宋的造船业发达。
④商业和城市繁荣:出现了一些繁盛的城市和商业中心,榷场贸易成为社会经 济的重要部分⑤交通运输发达:丝绸之路重新繁荣,南北海运开通,元代大 运河贯通南北⑥对外贸易发达:海外贸易大规模开展,出现了广州、泉州等 外贸港口和专门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的机构,元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 市,泉州成为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3)发展的特点: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 疆扩展;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频繁3.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1)少数民族政权概况:①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于 916 年建立辽政权, 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②党项族首领元昊于 1038 年建立西夏,实行汉 族政治制度和一系列汉化措施③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于 1115 年建立金 ④蒙古族首领铁木真于 1206 年统一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忽必烈于 1271 年建立元朝,统一全国2)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并立:北宋与辽之间,互有攻守,澶渊之 盟后双方议和,对峙局面形成北宋与西夏先战,后和北宋与金先为同盟, 后战争,再和议,形成对峙局面3)边疆地区的开发:少数民族统治的边疆地区,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 在与中原王朝的和战中,接受了先进文化,加快了本地区的发展。
4)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和平时期,通过榷场等形式,加强了双方经 济文化交流,各少数民族统治区经济、文化都有了进步,民族融合进一步得到 加强 元统一后,民族迁移规模扩大,进入黄河流域的各民族统称“汉人”,形成 新的民族——回族元朝也实行严厉的民族分化和民族歧视政策5)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的新特点:中原汉族政权力量相对衰弱, 在与少数民族的征伐中多处于劣势,多以屈辱条件保持着与其议和少数民族 则显示了刚刚走上封建化的勃勃生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日渐成熟4.宋元文化的发展(1)隋唐以来的文化成果、社会经济的进步、民族关系的发展,为宋元时 期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长期的民族纷争、战乱和交往,也对宋元文化产生了 深刻影响2)科学技术取得突出成就,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火药在军事上 的广泛应用,完善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宋元时期建筑技术也有较大发展, 李诫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郭守敬的《梦溪笔谈》是百 科全书式著作,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都取得了突 出成就,编制了先进的《授时历》,主持了空前的天文测量工作3)宋代理学有了较大发展,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两宋史学 出现了新体例的史书,《资治通鉴》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4)文学成就辉煌,词是代表成就,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陆游 是当时著名的词人和诗人元代出现了戏剧形式——元杂剧,涌现出了以关汉 卿为代表的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