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隋炀帝的功过与性格.doc
16页毕业论文 浅析隋炀帝的功过与性格The analysis of the evaluation of Emperor Yang姓 名: 付建锋 学 号: 100703151 系 别: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专 业: 人文教育 年 级: 2010 级 指导教师: 刘福洪 摘要 隋朝二世皇帝杨广在位十四年,期间,他取得了一系列功绩,如开运河、建东都、开科举等等然则取得如此重大功绩的炀帝,却最终落得个亡国之君的下场因而炀帝在学界是一位颇具争议性的皇帝笔者认为,炀帝如此极端的表现与其性格特点是有密切联系的关键词: 隋炀帝;功过;性格Abstract Emperor Yang as a Chinese ruler in famous short-lived Sui dynasty,suffers a lot from the writers who wrote the history in every period.When it comes to Emperor Yang,there is no other things but dissolute and brutal.In fact,though he made some mistakes,he still has something positive to be mentioned.It is so-called that someone did a good thing can not cover lots of evil things,so can the evil.The evaluation of Emperor Yang has certain signification in history.I intend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to Emperor Yang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objective. Key Words: Emperor Yang; achievements; mistakes 隋炀帝作为中国著名短命王朝隋朝的亡国之君,饱受各时期修史者的批判。
提及隋炀帝,多与荒淫无道,凶残暴虐相联系实际上,炀帝在历史上的负面作为与形象虽不可否认,但仍然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某些作为与建树的深刻意义还是有待进一步挖掘的近年来,学术界不少文章和言论对于炀帝的评价问题有了更多的角度比如袁刚先生就认为,炀帝并不是以往所说的暴君,而是对其功绩加以肯定,提出炀帝是位有重大历史贡献的暴君曹卫平先生甚至认为隋炀帝是位可以与秦始皇、汉武帝相提并论的杰出帝王韩隆福先生亦认为炀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军事家总之,学界已经开始更加理性深入的探讨隋炀帝的历史地位了而笔者认为,性格对于一个人的决策存在巨大影响,甚至于封建帝王来说,可以左右一个王朝的兴衰笔者自觉学力有限,但仍愿意对炀帝的极端作为与其性格的关系作点尝试1帝位的合法性 本文虽以探究炀帝功过与性格的关系为目标,但基于部分史家对炀帝帝位来源不正的说辞,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帝位的合法性作些论述杨广作为文帝次子,碍于封建王朝立嫡长子的原则,本无缘帝位,而杨广最终却得以践极,这也引来了诸多修史者的非议事实上,杨广能够成功夺宗,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杨广具有超人的政治智慧杨广在由晋王向太子的身份转变中,其超高的政治智慧与隐忍能力得到充分展现。
在这个过程中,他极尽能力展示自己的恭孝仁厚,勤奋节俭,不好声色据《隋书》记载“高祖幸上所居第,见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若不用者,以为不好声妓”[1],又载“常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湿,我独衣乎!’乃令持去”[2]然《隋书》虽记载之,却又以“矫情饰貌”[3]称之且不论此评价中肯与否,而杨广的忍耐力可谓惊人他懂得相机而行,投文帝所好而反观太子杨勇,相较而言其政治智慧则逊色得多据《资治通鉴》记载“后遇冬至,百官皆诣勇,勇张乐受贺”[4]文帝得知后,颇为不满,“自是恩宠渐衰,渐生猜阻”[5]值得注意的是,这件事情发生于杨勇因装饰自己的铠甲而遭文帝斥责之后本有前车之鉴,杨勇尚且不知收敛《资治通鉴》又记载,太子宠妃云昭训之父经常出入东宫献宝取媚,左庶子裴政屡次进谏杨勇非但不听,反而“益疏政”[6]这可见杨勇并非是一个能虚心纳谏之人如此不懂谨言慎行,史书却以“率意任情”[7]称之笔者认为,这恰恰是杨勇缺乏足够政治素养,对政治斗争的微妙与残酷缺乏常识其二,晋王杨广的个人功绩杨广曾以行军元帅之职统率大军南下平陈,之后又平定南方叛乱在以武力镇压之后,文帝又任命杨广为扬州总管,出镇江都在之后的近十年时间内,杨广通过尊崇佛道两教以团结江左人士,大量提拔有威望的南人来消除江南地区对隋朝的抵制。
这一文化羁縻政策颇为奏效,此后南方再没有发生叛乱杨广的行政能力得到了文帝肯定,在被立为太子后,“高祖每避暑仁寿宫,恒令上监国”[8]而史书又称杨广有弑父篡位之恶行《大业略记》记载,“帝事迫,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而高祖暴崩”其证据有二,一是杨广在文帝病重期间调戏宣华夫人为文帝所知,二是杨广与杨素之书信被误送至文帝手中因而文帝大怒,欲废杨广,杨广迫不得已弑父笔者认为此二说皆不成立第一以杨广的政治智慧及隐忍力,断不可能在此时因女色而误事;第二既是送秘信,自当挑选精明之亲信,怎会误送至文帝之手两个原因皆不符情理,难免有史家恶意丑化炀帝的曲笔之嫌韩昇先生亦曾对杨广弑父说加以考证,认为此说断不能成立,即便是有变故的话,“应是隋炀帝和杨素为确保胜利接班而清除异己,打击的对象是竞争对手,而不是自家父亲”[9]因此杨广继位虽与宗法制之嫡长子继承制相悖,但也不至于“非法”他的优秀与杨勇的相形见绌,或许是左右文帝行废立的根本原因其谋取太子之位所采取的措施只是一种政治斗争手段,而这也充分证明,他有足够的政治智慧继承大统他的雄才大略也在他即位之后得以一一施展2炀帝的功绩正史中通常给炀帝冠以荒淫无道、穷兵黩武之负面评价,此种评价虽有其合理性,但却不能否定炀帝实际上也是位颇具雄心壮志且敢于作为的君主,这一点从其年号“大业”二字便可有所窥察。
而他也确实做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2.1营建东都隋炀帝即位之初,就下诏兴建东都洛阳,而在此之前炀帝曾亲自对洛阳进行了实地考察《隋书》记载“十一月乙未,幸洛阳”[10]由此可见,炀帝对营建东都是有一番考量的而笔者认为,此不失为明智之举其原因有三:2.1.1洛阳建都条件好洛阳乃多朝古都,历史底蕴深厚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东汉亦以洛阳为都;及至魏晋,皆都洛阳且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路通,贡赋等”[11],地理位置极为优越从经济方面考虑,大兴城已经难以供应中央政府机构的物资需求如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人饥”,文帝只能“率户口就食于洛阳”此时的洛阳,水陆交通发达,天下财赋聚集,其经济地位实际上已经超过长安而炀帝主张营建东都,减轻了大兴城的压力,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同时又是顺应经济中心南移趋势之举而其实早在隋建立之初,就想以洛阳为都,如今炀帝即位,营建东都,实为“奉先志”[12]之举 2.1.2建都准备充分 文帝代周称帝之后,励精图治、厉行节约,特别是平陈统一之后,国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史称“开皇之治”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13]可见隋朝建立后仅十来年,国家已经相当富裕。
事实上其物资储备之丰,及至唐建国二十年尚未用完如此雄厚的财力物力,给炀帝大展宏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而国家统一的完成,为营建东都提供了安定的政治环境人口的增长,又为营建东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2.1.3营建东都是战略需要炀帝在诏书中提及了汉王杨谅造反一事今者汉王悖逆,毒被山东,遂使州县或沦非所,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14]炀帝还举周迁殷人一例,来加以佐证这说明,杨谅叛乱,更是直接导致炀帝决定立刻营建东都而大兴城,偏于西方,对东方北齐故地、南方南陈故地控制力不够将政治中心向东都洛阳转移,以天下中心之势和便利的水陆交通,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对于国家的稳定有积极意义2.2开大运河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起自涿郡,止于余杭,以洛阳为中心,连接了南北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对于开展如此浩大工程的原因,有人归咎于炀帝贪图享乐,意欲游幸江南笔者认为,炀帝曾镇守江南十年,对于南方风土人情颇有领略,因此并不能排除他开凿运河是为了到江南游玩但其开凿运河的根本原因却绝不在此,而是出于政治经济交通之考虑古代交通运输方式选择性不大,水路交通虽然不如陆路交通便捷迅速,但却具有运力大,运输成本低的优点古代大宗物资如粮食贡赋都主要是依靠水运。
然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多是东西走向,要想将江南财赋运往北方政治中心,人工大运河的开凿很有必要东汉末年以来,北方长期大规模的战争,使得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隋朝一统,虽然北方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并且有所发展,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不可避免战乱导致的大量北人南迁,使得江南得到了很大的开发江南的富庶,是炀帝决意开运河的经济动因再者,隋朝灭陈以后,南方地区仍然出现过叛乱开凿运河,加强对南方的管理,也是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所以综上来看,开运河其实与营建东都是一体的东西两京加上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呈十字架型,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事实上,当时的隋朝疆域就是北周加上北齐再加上南陈故地,十字架将这三大地域牢牢地控制起来而大运河的开凿所产生的伟大作用,却大大超乎了炀帝的想象笔者认为大运河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远比长城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文明,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大运河贯通南北,成为经济交流的大动脉运河沿岸良田得到灌溉,一些城市如扬州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而兴起乃至于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也赖于大运河将南方的物资输送到长安而得以维持更久唐朝诗人皮日休亦曾作诗云:“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对开凿大运河一事表示肯定。
2.3创科举制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借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隋文帝时期,科举制出现雏形,到炀帝时,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普遍盛行科举制以分科考试的形式来选拔官吏,强调任人唯贤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官吏的来源,给寒门士子提供了出将入相的机会,同时也起到了抑制世家大族特权的作用科举制沿用至清朝末年,为古代封建王朝选拔了无数优秀人才尽管后面发展成八股取士,但与炀帝时期的科举制差异很大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其总体还是利大于弊的,而作为这一制度的肇基者,隋炀帝功不可没2.4扬威塞北炀帝继位之后,迅速建东都开运河游江都,通过这些措施,帝国的东部和南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雄心勃勃的炀帝,立即将其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北方边防问题大业三年四月,炀帝下诏,曰:“自蕃夷内附,未遑亲抚,山东经乱,须加存恤”[15],决定北巡此次北巡,从西京长安出发,范围包括“安辑河北,巡省赵、魏”[16]炀帝意欲借此机会向突厥宣扬国威,因而率领大军“径突厥中”[17]关于大军行军的阵法,炀帝经过一番考量,最终选择了周法尚的策略,将大军编为方阵,炀帝以及官吏等居于其中曾与突厥对阵过的炀帝当然深知突厥骑兵的威力,因而采取此种阵法也表明此时的突厥虽已经内附,但炀帝仍对其。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