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456818656
  • 上传时间:2023-03-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6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吴辉  图书馆主任一、前言战国之世,九家之说崛起,诸侯互争,外则交相攻伐,内则加强统制,庄子生当其时,身心俱受重重之拘束与压迫,故思探求一绝对之自由,超脱一切限制,使其精神获得彻底之解放,故有逍遥思想之产生「逍遥」为一迭韵连词与今日所谓「自由」相当,乃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之意林景伊先生说:「庄子悲天下之沈浊不可处也,故求徜徉自得,高远无所拘束,与天地同运,与造物者游,以极其逍遥之致夫能极其逍遥之致,而无所拘束者,盖即随心所欲,亦今所谓自由也」「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对于人生的理想,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破空而出,故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的关键.庄子内七篇,即以逍遥游为中心,陈品卿先生述内七篇之关系中说:「盖能泯除物论,视万物齐一,而怀道抱德者,自能适性而逍遥矣修养生主,达观死生,而得其县解者,则可尽年而逍遥矣虽处人世,然心通至道,而虚静应物者,故能逍遥于人间矣.德充乎内而符验于外,此乃至德内充,冥合真宰,以达逍遥者也师法天道,外乎死生,顺天任化,此乃真人之逍遥也帝王为政,应乎无为,任之自然,此乃上下之逍遥也。

      可知逍遥游道,乃庄子之终极目的矣」又说:「能游道而逍遥者,自能齐一物论;物论既齐,则生主得养;生主全养,则可虚静以处人世;应世无为,其德内充,自能符验于外;德充外符,则能冥同真宰,以道为宗;冥合大道,任性自然,则上下逍遥矣」庄学逍遥游亦是生命寄托的一种途径,儒学积极经世,佛学无欲止观,皆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庄子逍遥游所标举的精神解放,为普天下无助苍生另辟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因而受到后世推崇.因此,本文即在探讨庄子「逍遥游」的意义,「逍遥游」一文的内容分析及逍遥游的境界.以为对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初步.二、「逍遥」的意义自魏晋以降,对逍遥游的提出解释者众多,如向秀、郭象、支遁等,兹就各家论述逍遥游之义,以了解逍遥之本义,并藉此说明对庄学研究之流变一)向秀、郭象逍遥解:「世说新语文学第四」刘孝标注引向秀「逍遥义」云:「大鹏之上九万,尺鴳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通而已? 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上文在「逍遥义」现存正式注解上,此为第一解。

      向秀在解释庄子逍遥的意义,应以隐意体会方式,方能理解,因此他在「庄子逍遥篇注」中说:「夫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恶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之耳」依向秀之意,宇宙任何物体,不论大小,只要适性,都可以逍遥此说在当世得到共鸣.其后郭象推展向义,其「逍遥游」题解:「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又:「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小鸟一飞半朝,抢榆枋而止,此比所能则有闲矣,其于适性一也.」「夫质小者,所资不待大,则质大者所用不得小矣故理有至分,物有定极,各足称事,其济一也」「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责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由上得知,向、郭对逍遥的解释有两个很重要的观念:一为性分自足,一为无待所谓性分自足者,即万物虽小大之别,然若皆能自足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小大虽殊,逍遥皆同.因此推而及之,则世间万物,各足于所受,无不逍遥而基于性分自足之理,向、郭将无待之逍遥,推至有待之逍遥,即无待固逍遥,有待亦逍遥,构成宇宙之大逍遥。

      如郭象注「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曰:「夫唯与物冥而循大变者,为能无待而常通,岂自通而已哉又顺有待者使不失其所待,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向、郭对逍遥的解释,一方面可能是受到魏晋时代纷乱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文人生命朝不保夕,知识分子于此对生命的存在意义,不能不有深刻之反省,而向、郭所标举的「适性」成为人生的方向,心灵无奈的抒发,在局促的政治压力下,使人保有一分玄境与逍遥.另外,向、郭逍遥义,与当时的人物才性论也有密切关系刘邵论性谓人才各有所宜,不在乎大小的问题,与向、郭适性说颇近故向、郭言「性分」,采取才性论相同立场,皆纯就被决定之材质而言,任之顺之,不及修养转化的过程,显示出个人的最高意识,各适其性,不机自张,各人既自为一独性,则不必求其转化,则不受任何格套束缚,圣人亦无以异乎凡人,同皆齐一的价值.(二)支遁逍遥解:向、郭解庄风行近百年,学术界对庄子逍遥游的解义,不能拔理于向、郭之外,唯至支遁时,即对向、郭解释提出质疑据<高僧传>的记载:「遁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云:「各适性以为逍遥」遁曰:「不然,夫桀跖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于是退而注逍遥篇,群儒旧学,莫不叹伏。

      」换言之,支遁认为郭象之「适性」说,「性」若是就材质之性,亦即万物的差别性而言,「适性」即是使万物委顺自然材质之发展,那么无论是尧舜桀纣,均能适性逍遥,如此必然导致道德价值的失落同时,若以「适性」为逍遥,则圣贤不肖智愚皆是命定,既不可改易,亦不可超越,逍遥遂成为取消价值的颓废之说另外,郭象的「适性」说,提出「小大虽殊,逍遥一也」泯去现实上比较对待而成的差别价值观,将使现实的一切在逍遥的意义下强显为平等,此与庄子明言大知小知之不同,而实有小大之辩者的原意不合.支遁认为:「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鴳,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鴳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失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消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无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 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支遁破题断言以「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说明了至人于浪形骸,放游无穷的时空中,主宰万物而不受外物的主宰,自我就不会受拘束,不为而自然,,玄冥感应,那就逍遥而无往不适.而所谓逍遥,是精神上的事,及物物不物于物,不我得、不为,正是种境界升华的表征,以示逍遥,必以物外、忘我、无为为本。

      支遁进而比较两种满足,一为短暂的、肉体上的满足;一为精神上的满足前者乃有待于外在条件存在与否;后者则建立在主体的随遇而安上,而不在乎外在的条件,故至足不会随着时空转移而改变,方堪称为逍遥盖支遁是以佛教般若学格义「即色派」,色不自色,色复异空,即心即道的理念,释逍遥游之义故至人之心,可以物物,也可以色色,能主宰万物,而不受外物支配,心遂能与万物感通,因应无穷与向、郭的「适性说」、「物自物」截然不同三)吕惠卿<庄子义十卷>逍遥解北宋吕氏解庄,表现以儒解庄的儒道调和倾向,其逍遥游首章「鲲鹏之化」吕注云:「通天下一气也,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如环之无端,万物随之以消息盈虚者,莫非是也.北冥之鲲化为南冥鹏,由阴而入阳也阴阳之极皆冥于天而已三千九万皆数之奇,六月则子与巳、午与亥之相距也言鹏之数奇,而去以六月息,则鲲之数耦而去,以六月消可知也」吕注以阴阳生化、天干地支象数派之易变规律来解庄,其与逍遥本义不相调和然当时人陈详道、赵以夫解庄亦用阴阳家说,可见当时流行用阴阳之说入庄四)王雱逍遥解王雱是王安石之子,其「逍遥解」曰:「夫道,无方也、无物也,寂然冥运而无形器之累,唯至人体之而无我,无我则无心,无心则不物于物,而放于自得之场,而游乎混茫之庭,其所以为逍遥也。

      」「至于鲲鹏潜则在于北,飞则徙于南,上以九万,息以六月,蜩鷽则飞不过榆枋,而不至则控于地,此皆有方有物也有方有物则造化之所制,阴阳之所拘,不免形器之累,岂得谓之逍遥乎? 郭象谓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任,逍遥一也,是知物之外守,而未知庄子言逍遥之趣也」王雱言无心则不物于物,而放于自得之场,以自然解逍遥颇切逍遥旨意.然而王雱解庄子仍不脱阴阳之说,如注言:「阴阳之所拘,不免形器之累.」又「鹏虽大也,飞不出乎九万,息必以乎六月,拘于阴阳之数,而非所以为逍遥也.」王雱与吕惠卿同为儒道合流,故除引阴阳说外,又提到尽性之言,「尽性则人道毕而未至命,故曰有未树」「此明物虽一,而用适其材则各有所当,而免疑累,此穷理尽性之意也.」王雱以尽性观念注庄,此乃宋代发展心性之学下的趋势,王雱亦无不受其影响五)叶海烟<庄子的生命哲学>逍遥解叶海烟于其〈庄子的生命哲学>的第九章〈逍遥的生命境界论>中,归纳出逍遥三义:1.无待而逍遥:无待是逍遥的必要条件,逍遥是从有待向无待的全副生命的奋斗历程2.不齐而逍遥:「各安其性」乃安于有待之不齐,而「天机自张」乃生命精神开展向无待齐一之境,因无待而自齐,亦因自齐而无待不齐而自齐,原是生命回复本真的历程。

      3自然而逍遥:道法自然,「自然」不是预设的前提,也不是一后得的结论,乃是道自身庄子沈浸于自然之中,故其逍遥不假外力,其逍遥的天地中,遍处是生命纯然自然的流动,此一生命流动的真相实乃生命逍遥的实施叶先生对逍遥的解释,综合了前人「适性」与「体道」的争论一方面以不齐而自齐,说明藉适性而进入无待之境;同时,视逍遥为生命乃循道变化之历程,破除「适性」说中消极任命之困六)庄子逍遥解庄子一书中,其实亦有对「逍遥」作注解:天道篇:「逍遥,无为也」达生篇:「逍遥乎无事之业」让王篇:「逍遥乎天地之间」逍遥是生命的大事业,而此大事业其实无事无业,因生命以「无为」为一贯之精神,无为之精神化解了事业的造作性,此造作性即种种足以牵引「大有」的不利因素无为乃生命回归,生命之回归依生命之道,生命之道始于道,终于道,如此,无为之道尽除生命道上的种种障碍因此,我们可以将「逍」「遥」「游」分开来解释,王船山认为「逍」就是人生取向往「消」路上走,对于人的有限性,我们要去消解,要「消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一旦我们的苦、累、有限性消掉以后,就可以远见无为理,「遥」即为远的意思.故王船山说「消」是「向于消」,「遥」是「引而远」,向是人生的方向,即我们往消解的路上走,便是「逍遥」。

      憨山大师解释逍遥为广大自得、广大自在.「游」就是自在,不论我在那里都可以自在,没有忧愁、痛苦、烦恼、压力、苦闷王邦雄先生说:「人拥有无限开阔的空间,人间到处可以去,到处可游这就叫逍遥游」逍遥游一文所揭示者,基本上乃是一种无所罣累的心境,而此心境乃是透过种种精领域之扩展而抵达,即在追求生命之透脱,即于内在精神生命的追求,是内在的,心灵层面的;不是外在,非暂存的,而是永恒以下即从逍遥游一本看庄子逍遥境界三、庄子逍遥的境界:逍遥游一文,就体裁来说可以分为三部分:(一)从「北冥有鱼」开始,到「此小大之辨也」为止,都是借鲲和蜩鸠的相形,揭示生命转化的过程,并说明小大的分别这段寓言至少有三层涵意:一是以鹏之「大」对照蜩与学鸠及斥鴳之「小」,说明物物各有其本然的分际、先天的限量二是天地万物之间虽然有其本然分际,但也有其相通之处如此处所言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而最重要的是以鲲化为鹏而徙于南冥来隐喻深蓄厚养的工夫进路以臻至无待的必须性.本段中出现了各种的生命角色,如鲲、鹏、蜩、学鸠、朝菌、大椿、彭祖、汤等庄子让各种生命处在一互动的系统中,交互出现,彼此影响,形成一「无秩序的秩序」同时,也意图破解各生命体之间的界限,将各种生命形相、各种生命境遇及各种生命存活的本事,繁衍成一有机的系统,此一有机的系统由生命的变化而来,生命的变化以「道」为根本之法则,鲲之化而为鹏,是第一个生命变化的实例,由鱼变为鸟,由海至于天,而其形相之奇大,已几乎超出吾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