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深度自测题.docx
6页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箴言(jiǎn) 恪守(kè) 程颐(yí) 扭捏作态(niǔ)B.贸然(mào) 涵养(hán) 难堪(kān) 大发雷霆(tíng)C.汲取(jí) 遵循(xún) 譬如(pì) 彬彬有礼(bīn)D.自持(chí) 缺陷(xiàn) 尴尬(gà) 自吹自擂(léi)2、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流俗(sú) 说辨(biàn) 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B.玄虚(xuán) 诓骗(kuāng) 舍身求法 不攻自破C.汲取(xī) 压榨(zhà) 孜孜不倦 轻而易举D.墨守(mò) 停滞(zhì) 根深蒂固 走头无路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C.成语“鸡犬相闻”“三顾茅庐”“一鼓作气”分别出自《桃花源记》《出师表》《曹刿论战》D.《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而成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最近的市场调查显示,大众购买低价艺术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出于装饰家居的需要,这种消费现象值得商家重视B.歼-31在珠海航展的公开亮相,表明我国已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具备出口隐身战斗机的国家C.为了能在中考中获得好成绩,从现在起到明年5月份,学校宣布将对同学们的用餐、睡眠和学习做出统一科学的安排D.沈石溪借助动物折射人类社会,他认为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的思考与借鉴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名言名句默写1)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两句古诗词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山不在高,____________。
水不在深,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甲】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袁中道《夜雪》)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日更定矣 斯是陋室B.独往湖心亭看雪 自叹每有欲往C.上下一白 无处不可寄一梦D.及下船 将复何及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C.时/欲登舟/至沙市D.亦复/有少/趣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和描写“湖上影子”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传达出了景物的形与神。
B.甲文第②段叙述了作者在湖心亭赏雪的奇遇,金陵人惊叹作者的不期而至,犹如作者惊叹对方的捷足先登,运用了错落互见的表现手法,言简义丰C.乙文描写夜雪之景,从听觉的角度,抓住雪粒落在竹子上的声音特征,简笔勾勒,传形写照,笔触轻灵,极富韵味D.甲文结尾舟子的评价体现了他对作者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行为的讽刺,乙文则引用黄庭坚的话来表达自己随遇而安的豁达心态4.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5.(1)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2)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___________6.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分别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两点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知入”与“知出”张运辅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5.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诗歌,完成题目一个是那样黑,/黑得像紫檀木;/一个是那样白,/白得像棉絮;/一个多么舒服,/却在不住地哭;/一个多么可怜,/却要唱欢乐的歌这是诗人艾青在《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中的诗句,运用_______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一个________的主题六、语言表达(共10分)下面一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①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大力推进,令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应用到体育产业中②花样翻新的运动软件,为健身者量身订制健身计划③这些软件通过视频等方式传承健身技能,为人们健身提供了便利1)第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作文(共40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还有一支春天的歌汪国真有片草地我们都走过有朵小花我们都记着有个愿望我们都曾有过有段往事我们都珍藏着有过追求 有过失落有过平坦 有过挫折我们有过许多许多还有一支春天的歌其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支春天的歌。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以《那一支春天的歌》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与要求】(1)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