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4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一)参考答案.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23634780
  • 上传时间:2022-07-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14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一)参考答案   36、【解析】通读文段可知,文段为“分—总”结构,文段最后一句“于是,文字被发明了,而这正是文明的开始点明文段的中心,与选项B形成匹配因此本题答案为B  37、【解析】考察对全文核心意思的概括归纳此段话是分总结构,文段通过南宋、3世纪、唐代及13世纪不同时间段的人口迁移,呈现了人口迁移的过程,最后一句话,进行了归纳总结故本题答案为A  【纠错】B项文中并未提及,C、D两项与文段第一句话的意思相近,但没有全面概括片段的整体意思,属于片面信息,故均排除  38、【解析】考察对文段相应细节信息的把握根据文段“时至今日,提到天池,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有两处,一是吉林长白山天池,另一处则是位于新疆博格达峰下的天山天池”与选项D内容相符因此,本题答案为D  【纠错】A选项《庄子》中指海,B选项中“首先”原文未提到,C选项“干涸”  39、【解析】根据原文中“孙权将东吴的政治中心从京口迁到秣陵……次年营建了石头城……这个石头城或应在今天定淮门旁边的四望山上,地势靠近长江”可知,B项表述正确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纠错】A项中的“多次搬迁”在文中没有体现,为无中生有。

      C项表述错误,杨行密将石头城迁到清凉山,而并非由其命名根据原文可知,石头城始建于三国时期,故D项排除  40、【解析】文段行文脉络为总——分——总式,首句提出“徽州文化具有自然与人文、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整体性特征”,随后列举具体事例对首句进行举例论证,尾句再次点题,强调“无不是其文化生态的整体性的体现”,与首句呼应可见,文段意在说明徽州文化的突出特征因此,本题答案为A选项  41、【解析】本题为逻辑填空题,被填入词语需要与原文意思相符,与“宏观调控”形成搭配,四个选项中,只有“加强和改善”满足此条件,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选项  【纠错】B选项的保障、D选项的发展与宏观调控不搭配,A选项,表述不准确,宏观调控已经建立了,无需再建立  42、【解析】第一段都是在讲述调查的目的,第一段前半段是在描述调查的内容,但是也可以将具体内容理解为调查目的,在后半段作者通过“通过普查,进一步……,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更明确地点出了此次调查的目的,因此第一段主要是在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纠错】A、D选项有干扰,文段虽有调查内容的描述,但是本段其实是通过调查内容来进一步说明和强调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C选项基本要素明显与本段内容不符合  43、【解析】本文的二、三两段是有关本次调查工作原则的描述由第二、三段内容可知,本次调查工作其实是由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第二段是有关国家机关和部门的分工和职责,第三段是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分工除此之外,还有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其他单位的配合等因此,可以看出,此次普查工作的原则是: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纠错】由文段可知,此次调查是由全国统一领导,中央各部门不仅要有分工协调工作,同时还负责执行工作,执行工作不是单由地方政府负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除了中央、地方政府之外,还有其他单位的参与,比如聘用专业人员等,因此A、B、C描述不够准确和全面  44、【解析】本题为逻辑填空题,被填入词语需要在意思和搭配上与“统计联网直报系统成果”形成一致,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的“巩固和拓展”符合文意  【纠错】A选项深化和普及、C选项的健全和支持与“成果”不搭配D选项改进和完善的意思是一个事物本身是存在问题的,通过某种方式对其进行改进,但是从文段中我们看不出电子地图和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存在问题,相反一定意义上电子地图和统计联网直报系统是比较先进的技术,故B选项的“巩固和拓展”最符合文意。

        45、【解析】标题必须体现文段的主要内容,本文的主体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故排除B选项D选项的批复明显不对,排除由文段第一句话“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可知,第三次全国普查应该是第一次,刚开始,因此C选项“进一步加强”的说法不准确而A选项“通知”表述准确,故本题选择A  46、【解析】考察对文章细节信息的把握B、D两项从文章第二段段首句可得C项从文章第一段首句可得故本题答案为A项  【纠错】A项文中并未提及,故排除  47、【解析】考察对文章细节信息的把握D项使用方言词,在文中并未提及故本题答案为D项  【纠错】A、B两项从文章第二段可得,C项从文章第三段可得,故均排除  48、【解析】考察对文章细节信息的把握D项,从文章第三段可知,作者讲到一些网络语言的意思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后举了一个实例,提到“去踩一下”故本题答案为D项  【纠错】A、B、C三项,是在文章前两段,作者描述一些具体的网络词语所提及的例子,故均排除  49、【答案】C  【解析】考察对文章细节信息的把握从文章最后一句话可得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D项  50、【解析】考察对全文核心意思的理解及概括归纳。

      文章首先介绍了网络语言的产生原因及特点,随之论述了它的存在与传统媒体的关系,A项较准确的反映了这层意思故本题答案为A项  【纠错】B、C、D三项不能对文意进行全面概括,意思不够准确,故均排除  51、【解析】根据第一段中“此后多年,变态反应研究始终将过敏视为一种病态或障碍”一句可知,C项表述为该句的同义替换,表述正确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纠错】A项的“一直受到重视”在原文中没有体现,为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一段中“‘变态反应’这一术语是儿科医生冯•皮尔凯和贝拉•锡克在20世纪初首次提出的”与“‘过敏症’使生理学家查尔士•里歇声名远播并荣庸1913年诺贝尔奖”两句可知,B、D项表述错误  52、【解析】根据“指代就近原则”,代词“这个问题”指代的是前文中提到的问题,即“免疫系统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对貌似无害、却经常充当过敏原的物质做出反应”换言之,即“变态反应”的产生机制因此,本题答案为A选项  53、【解析】根据文章第三段“所以,与其把变态反应看成对蠕虫目标锁定有误的反应,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有益的反应,目的在于防御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可知,玛吉•普罗菲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变态反应视为身体的一种有益反应。

      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54、【解析】根据文章第四段“‘毒素假设’也无法直接解释面对环境中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过敏原,肌体为什么有时候会作出如此严重的,潜在致死的过敏反应”可知,“毒素假设”无法解释微量的过敏原会致死这一问题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55、【解析】文章前四段介绍了对于变态反应的研究历程以及不同观点理论,并重点介绍了“毒素假设”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变态反应视为一种有益反应,最后一段通过转折关联词“但是”引出文章重点,即“反应的好处可能类似于疼痛的好处:疼痛固然给人带来不快,但这种不快会帮助我们避开损害我们肌体的环境原,从而使我们更有幸存的可能”可见作者意在暗示我们,变态反应并非对身体一无是处,它对人的身体还是有一些好处的因此,本题答案为A选项  【纠错】B项表述错误,在文中没有优劣的对比C项的“主动避免”与D项的“治疗”在文中没有提到  56、【解析】根据原文“唐代杜牧说,孙武的兵法原有数十万言,曹操削其剩,笔其精粹,以成此书;”可知,对《孙子兵法》的观点为“在原本上削减而成”,对应选项为A  57、【解析】根据原文“因此班固在《汉书》中把孙武的兵法叫《吴孙子》,把孙膑的兵法叫《齐孙子》”可知,本题选B。

        【纠错】根据“竹简本《孙膑兵法》……该兵法在消失了上千年后……”可知,是《孙膑兵法》消失了上千年,所以A项错误;根据原文“孙武生于春秋末期,孙膑则晚100多年,生于战国……”可知《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生于春秋而非战国,所以C项错误;根据原文“而《齐孙子》(孙膑兵法)在魏晋时已无记载可知D项错误  58、【解析】根据原文“这些实物证据揭示了历史上的孙武、孙膑并非一人,也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孙武、孙膑记载的真实性,《孙膑兵法》确有其书可知,B、C、D均有提及,而A项“《孙膑兵法》的作者是谁”并没有提到,所以不能用来证明  59、【解析】根据原文“这批竹简经过刮削、烤制而成……银雀山汉简的形制、书写格式、篇题的处理……均符合汉代的简册制度可知,评判年代的标准有2个“样式”与“内容”,归纳即“简册的特征”,所以选D  【纠错】A书写文字是“简册特征”的一个要素,不全面,不选;B项没有提及;C项陪葬物品就是“竹简本身”不能证明其年代  60、【解析】文段结构层次可分为两部分:关于《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作者的问题、银雀山汉墓竹简的证据可知文章核心意思就是:银雀山汉墓竹简证明了孙武与孙膑的存在及二者的关系,选择B。

        【纠错】C项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的发现和破译概括不全,未提及孙膑及《孙膑兵法》,所以不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