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历史必修一 特级老师的精华.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18545366
  • 上传时间:2017-11-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7.50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内容概述】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从先秦至明清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后围绕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两对基本矛盾不断地发展演变考点一、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2)内容:①核心: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②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异姓封国包括功臣、姻亲、殷商降族和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③分封内容:土地是分封的主要内容,还可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等④诸侯义务:听从命令、承担军事义务、定期朝觐和缴纳贡赋的义务3)作用:①通过分封,周王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2)实质: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3)内容:①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3)作用:①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温馨提示】:宗法制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尊宗敬祖” “认祖归宗”的民俗,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与传承、对以德治国战略的实现,甚至对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都会产生积极意义3.礼乐制度(1)含义: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2)实质: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考点二、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1.前提:秦的统一(1)背景:①春秋时期:分封宗法制日益崩溃.②战国时期:诸侯国竞争激烈竞相变法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大增2)过程: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2.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理论基础:韩非子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二.确立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2.主要内容:(1)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实行皇位继承制2)中央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者互不相属,互相牵制3)地方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4)用人制度: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5)法律制度:制定了细密严苛的法律3.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对此后 2000 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点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背景:(1)汉初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2)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导致“七国之乱” 2.措施:(1)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2)颁布“推恩令” ,削弱王国的势力3.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为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2.措施:(1)收精兵:将禁军划归“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2)削实权:削弱剥夺了宰相、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利3)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3.影响:(1)积极方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2)造成了“冗官” 、 “冗兵” 、 “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温馨提示】:北宋中央集权强化措施的特点是: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考点四、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一.秦朝开始确立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二.汉朝建立中朝,三公大权旁落三.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1. 三省职责:(1).中书省:起草诏令 (2).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

      (3).门下省:封驳审议2.作用: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有利于加强皇权四.宋元时期; 三省六部制的演变1.宋朝:(1)设“中书门下” ,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2)分割相权,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三司掌管2.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五.明朝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2.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立殿阁大学士,不参与决策3.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并逐渐拥有“票拟”权六.清朝设立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标志着专制皇权高度发展考点五、选官制度、监察与谏议一.选官制度1.战国至汉初:实行军功爵制度2.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4.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二.监察与谏议1.秦汉时期:(1)秦朝:在中央御史大夫掌管监察2)汉朝:汉武帝设刺史,成为地方的专职监察官员2.唐宋时期(1)唐朝: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2)宋朝: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3.明清时期: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这与皇权的高度加强是一致的在中央,设有监察御史,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又设有六科给事中,进行业务监督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温馨提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第一个阶段,从秦 汉至隋唐以前,地方官选任以察举和荐举为主,以“贤能”为标准,地方权力较大。

      第二阶段从隋唐至明清,选任方式以科 举为主,以“考试”为标准,用人 权完全收归 中央 实质: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单元内容概述】:1.雅典的民主政治,主要包括形成的条件、确立的过程及民主政治的特点和评价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2.罗马法:伴随着政体的演变(君主制——共和制——帝制) ,罗马法制日趋完备(《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 ) 罗马法稳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为后世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考点一、古希腊文明产生一.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爱琴文明 是希腊文明的开端,它包括 克里特文明 和迈锡尼 文明3二:古希腊城邦:1.城邦:是指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2.兴起时间:公元前 8 至 6 世纪3.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4.政体: 贵族制和民主制在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还存在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5、雅典直接民主实行的前提条件是小国寡民考点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政体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 —民主制二、历史条件1、地理条件: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希腊小国寡民。

      2、政治条件: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3、经济条件:以工商、航海为主4、思想条件:向海外殖民扩张,富有开拓、冒险精神温馨提示】:地理环境对政治制度有一定影响,但也不能过分夸大这一作用,建立什么 样的政治制度,是由经济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三、确立:1.公元前 594 年,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2.克里斯提尼改革 ——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3.伯利克里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四、特点1.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2.主要表现(1)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雅典民主政治特征的充分体现2)也体现在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上五.评价:(1)积极意义:促进了雅典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局限性: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及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都没有民主权利考点三、罗马法一.开端:《十二铜表法》:1.背景:共和国初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2.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3.目的:维护贵族利益4 评价:(1)按律量刑,贵族再不能随意解释习惯法,是平民的胜利 (2)是罗马法的渊源(罗马的基本法) 第一部成文法二、完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1.组成:《查士丁尼法典 》 、 《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 、 《查士丁尼学说汇纂》 、 《查士丁尼新赦 》2.意义:査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的有效工具三.其它:《阿奎利亚法》: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四.影响:1.对古罗马: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对世界:(1)为西欧大多数封建国家所采用,一直持续到 18 世纪 (2)19 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温馨提示】:罗马帝国是一个典型的法制国家, 罗马帝国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冲突的解决基本上按照法律所规范的秩序运转,因而社会稳定,成 为一个繁荣的大帝国罗马 法的作用证明了法律的突出作用在于维护社会秩序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单元内容概述】本单元以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四国为例讲述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建立涉及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虽然国情不同、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特点也不尽相同,但其本质都是资产阶级力图通过议会的设置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的权益知识梳理】考点一、英国的制度创新——君主立宪制 一.确立:1.背景:(1).历史原因:13 世纪《大宪章》开始给王权设定限制2).阶级基础: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日益增长3).政治前提:1688 年“光荣革命”最终解决了国王与议会的主权之争。

      2.标志:41689 年颁布的《权利法案》 ,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3.影响:(1)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2)由人治转向法治3)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二、发展与完善: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形成:①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 ,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②1721 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2)运行机制:①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② 如果议会对政府通过了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2. 两党政治:19 世纪中期,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3.1832 年议会改革.: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工业资产阶级在 1832 年选举中取得了更多席位三、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国王为元首,以首相为最高行政首长,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温馨提示】:18 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的区别:英国内阁制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下的政府机构它由议会中占多数议席的政党首脑组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权力重要性不断加强; 中国清朝的内阁,是皇帝顾问或秘书班子,只能处理日常事务且随着皇权的不断强化,内阁地位日趋削弱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一、 联邦宪法1、背景:(1)1776 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2)松散的邦联制难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2、制定:1787 年费城制宪会议.3、原则:(1)联邦制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2)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3)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4、补充:前 10 条修正案,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5.意义:(1)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2)建立了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二、联邦制度1、特点: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2、挑战:州权主义活跃导致 1861 年——1865 年美国内战3、巩固:宪法第 13、14 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4、影响: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三、两党政治1、形成: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形成两党对垒局面2、基础:19 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考点三、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一.共和制的初步确立1.背景(1)17、18 世纪法国波旁王朝是君主专制国家2)法国启蒙思想家批判专制和特权,宣扬自由和平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