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21年版).docx
16页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21年版)目录一、 脑出血诊断与病情评估(一) 病史与查体(二) 影像学检查(三)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四) 诊断和分型二、 脑出血的治疗(一) 内科治疗(二) 外科治疗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常见而又难治的疾病根据 2018 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数据,40 岁及以上人群的脑卒中标化患病率由 2012 年的 1.89%上升至 2016 年的 2.19%,由此推算,我国 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患人数达 1 242 万,其中脑出血占脑卒中患者的 25%~55%《2018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显示,2017 年我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率为 126.48/10 万,农村居民为 157.00/10 万,据此测算,全国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高达 196 万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患者的致残、致死率高于脑梗死患者,脑出血患者 1 个月死亡率高达 35%~52%,6 个月末仍有 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规范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残疾率近年来,多项大型临床研究推动了脑出血诊治指南/共识的更新,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组织成立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导规范撰写组,在现行指南/共识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进展与我国国情,特制定本规范,以指导脑出血的诊疗活动。
一、 脑出血诊断与病情评估脑出血早期进展迅速,容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及时评估病情和快速诊断至关重要对突然发病疑似脑卒中的患者,急救人员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尽快送往有条件的医院,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脑 CT/CTA 或 MRI 等检查一旦确诊,应根据病情紧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一) 病史与查体1.病史采集 临床症状常表现为突发起病,且多在动态状况下发病,常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血压升高、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应重点询问患者或目击者下述情况:脑卒中发生时间、症状、起病时的活动情况、年龄、是否有外伤史、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史、糖尿病史、吸烟及饮酒史、药物史(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或其他抗凝药物,包括药物服用的时间以及剂量等)、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及其他诱发出血的内科疾病(如血液病、肝病等),是否存在使用成瘾药物(如可卡因)等2.体格检查和病情评估 首先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在完成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评估后,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专科检查,可借助脑卒中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判断预后和选择各种治疗措施常用的量表有:①格拉斯哥昏迷量表;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③脑出血评分量表。
二)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出血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头部 CT、MRI 和脑血管造影等CT 及 MRI 能够反映出血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围和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脑血管造影能够帮助明确脑出血的潜在病因1.头部 CT 检查(1)头部 CT 普通扫描:使用广泛,脑出血在 CT 上表现为高密度影,是诊断脑出血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根据多田公式粗略计算血肿体积,也可应用相关软件,根据 CT 图像精确计算血肿体积近几年的临床研究发现,首次急诊CT 平扫上表现出来的混杂密度、岛征、黑洞征、漩涡征、液体平面等与早期血肿扩大密切相关,阅片时应予以特别关注2)头部增强 CT 和灌注 CT(CTP):增强 CT 扫描发现造影剂外溢(如点征)是提示患者血肿扩大高风险的重要证据CTP 能够反映脑出血后脑组织的血供变化,还可了解血肿周边血流灌注情况2.头部 MRI 检查(1)头部 MRI 普通扫描:脑出血在 MRI 上的表现较复杂,根据血肿的时间长短而有所不同:超急性期(0~2 小时):血肿为 T1 低信号、T2 高信号,与脑梗死不易区别;急性期(2~72 小时):T1 等信号、T2 低信号;亚急性期(3 天至 3周):T1、T2 均呈高信号;慢性期(>3 周):Tl 低信号、T2 高信号。
MRI 在发现慢性出血、脑肿瘤脑卒中及脑血管畸形方面优于 CT,但其耗时较长、费用较高,一般不作为脑出血的首选影像学检查2)多模式 MRI 扫描: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液体抑制反转恢复(FLAIR)序列、梯度回波序列(GRE)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它们能够对脑出血提供更多的附加信息如 SWI 对早期脑出血及微出血较敏感功能磁共振成像,包括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BOLD-f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能够定位脑组织功能区及皮层下纤维束,可用于术前评估及术中神经功能导航以保护功能脑组织3.脑血管检查 脑血管检查有助于了解脑出血病因和排除继发性脑出血,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常用检查包括:CTA、MRA、CTV、MRV、DSA 等1)CTA、MRA、CTV、MRV:是快速、无创性评价颅内外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及静脉窦的常用方法,可用于筛查可能存在的脑血管畸形、动脉瘤、动静脉瘘、静脉窦血栓等的继发性脑出血,但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继发病变的存在2)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能清晰显示脑血管各级分支,可以明确有无动脉瘤、AVM 及其他脑血管病变,并可清楚显示病变位置、大小、形态及分布,目前仍是血管病变检查的重要方法和金标准。
三)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对疑似脑出血的患者都应进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排除相关系统疾病,协助查找病因建议同时完成各项手术前检查,为一旦需要的紧急手术做好准备工作,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血型、交叉配血、心电图及胸部 X 线或 CT 等检查;根据具体情况,部分患者还可选择动脉血气分析、血栓弹力图(TEG)、毒理学筛查等检查四) 诊断和分型目前常用的脑出血分型包括按出血部位分型(即部位分型)及按病因分型(即病因分型)部位分型使用很广,而病因分型尚未得到足够重视1.部位分型 根据脑出血的部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基底核区出血;②丘脑出血;③脑叶出血;④脑干出血;⑤小脑出血;⑥脑室出血丘脑出血常合并侧脑室出血,小脑出血可合并四脑室出血,严重者可铸形2.病因分型 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脑出血病因分型标准,主要有按血压分型(高血压性脑出血和非高血压性脑出血)、SMASH-U 分型、按血管病变和发病机制分型、按病因分型(原发性脑出血和继发性脑出血)等多种分型,其中以原发性脑出血和继发性脑出血分型较为公认。
1)原发性脑出血:主要是高血压脑出血,少数为脑淀粉样血管病及不明原因的脑出血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 70%~80%,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原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脑出血的 80%~85%2)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静脉窦血栓形成等引起,占脑出血的 15%~20%在临床工作中,可参照脑出血病因诊断建议流程(图 16-1)完善检查,有助于更准确地寻找病因 3.诊断 脑出血的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是否为脑卒中?根据发病情况、病史及体征判断第二步:是否为脑出血?脑 CT 或 MRI 检查确认第三步:脑出血严重程度?根据影像检查显示脑出血部位、出血量,结合GCS 或 NIHSS 量表进行评估第四步:脑出血病因?结合病史、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确定根据突然发病、剧烈头痛、呕吐、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体征,结合CT 等影像学检查,脑出血一般不难诊断。
高血压脑出血和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如下1)高血压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并无金标准,一定要排除各种继发性脑出血疾病,避免误诊,最后诊断需达到以下全部标准1)有确切的高血压病史2)典型的出血部位,如基底核区、丘脑、脑室、脑干、小脑半球等3)DSA/CTA/MRA 排除继发性脑血管病4)排除各种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5)早期(72 小时内)或晚期(血肿全部吸收 2~3 周后)行增强 MRI 检查排除脑肿瘤或海绵状血管畸形等疾病2)脑淀粉样血管病(CAA)相关脑出血:病理学检查对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脑出血的诊断具有重大价值,淀粉样病变组织经刚果红染色后,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特异的苹果绿色双折光现象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广泛使用改良的波士顿诊断标准,结合病理及其影像学特征,按照淀粉样血管病相关脑出血可能性大小,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确诊 CAA:全面尸检提示脑叶、皮质或皮质下出血;存在严重 CAA 伴有血管病变;无提示其他病变2)有病理支持的很可能 CAA:临床资料和病理组织(清除的血肿或皮质活检)示,脑叶、皮质或皮质下出血;存在一定程度 CAA;无提示其他病变3)很可能 CAA:临床资料和 MRI/CT 提示,局限于脑叶、皮质或皮质下的多发出血(可有小脑出血);或单个脑叶、皮质或皮质-皮层下出血,合并局限的(1~3 个脑沟)或散在的脑浅表铁沉积;年龄≥55 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
4)可能 CAA:临床资料和 MRI/CT 示:单个脑叶、皮质或皮质下出血;合并局限的(1~3 个脑沟)或散在的脑浅表铁沉积;年龄≥55 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出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影像学特征联合基因表型可以提高 CAA 脑出血的诊断准确率,相关指标包括:APOE ε4 基因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血肿周边指征状突起二、 脑出血的治疗(一) 内科治疗脑出血患者在发病的最初数天内病情往往不稳定,应常规进行持续性生命体征监测(包括血压监测、心电监测、氧饱和度监测)和定时神经系统评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复查头部 CT,尤其是发病 3 小时内行首次头部 CT 的患者,应于发病后 8 小时、最迟 24 小时内再次复查头部 CT,密切观察血肿变化对于首次 CT 上显示有血肿扩大危险征象的患者,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外科干预的准备脑出血治疗的首要原则是保持安静,稳定血压,防止再出血;根据病情,适当降低颅内压,防止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血糖、体温稳定;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护理,预防及治疗各种颅内及全身并发症1.血压管理 急性脑出血患者常伴有明显血压升高,血压升高的幅度与死亡、残疾、血肿扩大、神经功能恶化等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急性脑出血抗高血压研究(ATACH、ATACH-Ⅱ)和急性脑出血积极降压治疗研究(INTERACT、INTERACT-Ⅱ )4 个研究为脑出血患者早期降压提供了重要依据ATACH、INTERACT 和 INTERACT-Ⅱ研究显示,将收缩压控制在 140mmHg 以下可以降低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事件,但对 3 个月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没有明显改善;有序分析结果表明,积极降压治疗降低了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可改善功能预后然而 ATACH-Ⅱ研究结果显示,过度强化降压并不能改善患者预后,并且会增加患者肾功能损害的风险INTERACT-Ⅱ的后续研究提示,收缩压的变异性可以预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收缩压变异性越大,预后越差这些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