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同声传译的语流听辨和言语理解.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389085436
  • 上传时间:2022-11-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同声传译的语流听辨和言语理解 --基于语块的研究摘要:笔者拟用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和Goldinger的范例表征理论分析语块在同声传译语流听辨和言语理解中的作用同声传译时,译员要同时进行言语听辨、理解、产出、监控等多重任务,这种特性决定译员要合理分配大脑的有限认知资源,以保证口译的顺利进行语块是集语法、语用于一体,能“整存整取〞的一个独立单位,能表达已“整合〞的整体概念,其成分主要起到一个“触发〞概念结构的作用语块可以提高译员语流听辨和言语理解的速度,自发程度和与语境匹配关系的敏感度关键词:语块;同声传译;范例表征;认知负荷模型;言语听辨与理解 引言 美国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学都把研究语言结构和语言能力作为研究的核心,研究的目标就是确定哪些语言特征和形式能够形成语言的知识库,决定人类符号行为的能力,即语言能力随着大型语料库的建立和语料库方法的开展,从大量语料中特别是口语和口译的语料库中发现和总结出了言语使用的倾向性特点、模式和规律,这些研究显示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特别是同声传译中人们不是按照语言结构,添加进一个一个的词,组成词组、句子和段落,而是倾向于用固化或自主化的常规或非常规边缘化的构式。

      这样可以减少言语理解和产出的认知资源,保证交际和同传的流畅性这就是语块的作用1. 基于语块的研究语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构成、连续的或不连续的序列,整体储存在记忆中,使用时整体提取,是一种预制的语言单位[1]语块是语法、语义和语境的结合体,形式较为固定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认为语块的首要功能就是减轻译员在同传时的加工压力,提高口译效率和质量语块的使用保证了语言是自然的,地道的,能够减轻同传语流听辨和言语理解的认知加工负担,使译员能把节省下来的加工资源用于其它的任务基于语言使用的理论认为,具备根本认知能力的人,即抽象/图式化,比拟/范畴化,固化/自主化,组合、联想/符号化,在经历高频率重复的语言事件后,无论多么抽象,多么复杂的语言,都可作为整体在心智中得到表征,随着频率的增多,这些语言就可以获得完全的自主化,在心智中建立起形式与意义之间对应关系,概念得以符号化只要某个刺激足够凸显,就可能激活心智中的符号化的固化的构式,即语块,从而迅速的建立起听到的语音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到达迅速的自发的理解言语基于以上的语言学理论的研究,语块在同声传译语流听辨和言语理解时,可以节约大量的认知资源然而,语言学研究的注意力都放在能用规那么解释的的范例中。

      众所周知,人类的语言中有很多语言事实是不可能用规那么解释的特例和边缘现象,如吃食堂、吃大桌等笔者在总结前人丰硕的研究成果根底之上,尝试提出适合口译特别是同声传译的语块的定义:语块是在一个社团内,由于高频使用,一些原本形态和结构复杂的结构,其内部结构逐渐被无视,被当作整体,符号化后获得自主化的语言单位该语言单位由于高频使用,成为语言使用者的自发的言语行为,成了心智表征中符号化后形符和类符的范例,并具有了意义、语音、语用各个方面的模糊性2. 范例表征 范例表征源于心理学,Johnson(1997)和Pierrehumbert〔2001〕关于语音变异表征的理论认为,每个听到的语言形式都会被归入心智中一个庞大的组织网络,这种归类活动伴随着语言理解的过程,属于语言解码的一局部当听到的语流与大脑中已有的范例相同时,就得到迅速的理解;如果在语音、意义、语用各个方面相似,也会被纳入范例,储存于范例的周围,构成范例群簇[2]语音群簇可以说明相邻的语言环境、语义和语用及其他的语境信息范例表征可以扩展到语言符号的所有方面语块是形式和意义的匹配,它们的语形和意义〔涵盖语义和语用〕的表征必然是有范例群簇构成的。

      不难发现范例表征允许不规那么的语言用法如吃大桌等特殊的语块符号化和固化下来,在语言理解中自发的浮现特别是对于同声传译的语流听辨和言语理解2. 同声传译的语流听辨和言语理解同声传译时,译员要同时进行言语听辨、理解、产出、监控等多重任务,这种特性决定译员要合理分配大脑的有限认知资源,以保证口译的顺利进行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语流的推进和消失,译员要同时完成听辨,理解,记忆和表达的任务那么如此大的时间压力下,译员理解什么,又怎么理解呢?首先译员要对接踵而至的语流进行切分(segmentation),通过自上而下(u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共同参与理解语流,这种瞬间的理解就形成了一个一个的意义单位〔sense unit〕,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然后在用地道的译入语表达出来意义单位就是各种语境知识和译者脑中认知知识,与听到的语流切分成分相互作用的产物[3]3.1 Gile 的认知负荷模型Gile根据口译特别是同声传译-多重任务的过程提出了认知负荷模型,解释口译成败的关键因素,公式表示如下:SI=L+P+M+C(coordination)L=listening and analysis, P=production, M=memory[3]Gile认为同声传译的过程就是听辨,理解意义,这些意义进入工作记忆,然后用译入语地道的表达出来。

      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同时进行,要求译员要合理分配大脑特定时间有限的认知资源,保证同传的顺利进行3.2 同声传译的特点同传中要求译员同时听辨理解源语,产出译语;如果译员完成传译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到达或超出他/她的大脑中可用的认知资源,译员就会卡壳,漏译或错译这是由同传的内在特性决定的:3.2.1 同时性随着同传的广泛应用与研究,同时性特点成了以认知加工为核心的研究的重点,也就是译员如何对语流听辨理解〔L〕,产出(P),协调(C), 监控进行心理的,认知的表征以及转换的 多重任务的同时性,要求译员合理的分配注意力对于接踵而至的语流进行语音识别,单词识别以及意义切分,进入大脑意义表征既理解,然后暂时储存在工作记忆以待产出提取根据塞莱斯科维奇的研究,理想的同传语流语速是每分钟100-120个单词,但是实际的同传中,说话者的语速,口音,语言特点是无法控制的这样译员就要分配大量的认知资源在语流识别上,用于其他的加工资源就会减少,这样就会导致同传的失败基于此,译员要运用各种同传策略和技巧,其中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提高语流识别的自发程度,也就是运用大量的语块知识进行语流识别语块是具有语音群簇特点的固化语符,心智表征中符号化后的形符和类符的范例,具有语音意义的模糊性,由于高频使用,在语境中模糊的语音能起到触发器的作用,从而提高听辨的速度,并迅速的建立起语音与意义的之间的关系。

      从而节约了语音识别和单词识别的认知资源,同时译员运用自上而下的理解,可以主动的对以后的语流进行预测,从而大大提高译员的听辨和理解的速度和准确度 听觉阈值〔Ear-Voice Span〕Oleron和 Nanpon〔1965/200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听觉阈值均值是2-3秒;Gerver (1969/2002)研究发现其均值是4-5个单词Goldman-Eisler(1997/2002)认为听觉阈值原本既不是词语的也不是句法的,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可预测的结构.[4]译员的听觉阈值是因人而异,因源语的难易程度和传译环境而异一般来说,听觉阈值趋于小,可以减少译员的工作记忆压力,但是会缺乏对下文进行预测的语境,导致误译如果延长听觉阈值,译员可以争取时间理解源语,但要增加工作记忆负荷,会导致漏译如何平衡听觉阈值,到达认知资源的合理分配?这就要求译员有足够多的语块知识,特别是结构语块的知识结构语块知识越丰富,预测能力越强,这样既可以扩大听觉阈值,还可以准确的理解和快速的传译,不会导致漏译2.3 言语理解传统基于同传研究的模型,如信息加工模型,连接主义模型,一般都是以语言因素为研究重点,兴趣的核心是表层言语理解 即自上而下的理解。

      基于语言使用即言语的研究模型,如巴黎释意学派和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假设译员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强调译员的百科知识和副语言知识在理解中的重要性,即自下而上的理解 自上而下的理解自上而下的理解是译员根据听到的语流顺序,对输入语流进行语音识别,单词识别,单词排岐,单词归类,句子的识别的认知活动理解语言表层的结构和特点,这些和口译自然相关但对口译不是独有的操作[4] 实际上,输入的语流具有很多不确定的特点,如源语语速,语调,音质音量,源语复杂程度,信息密度等等,这些文本外的因素都会使译员的认知加工资源超荷,导致同传失败真正的理解来源于译者深厚的双语根底,更重要的是依赖译员的文本外的知识,百科的,语境的,心理的,生理的,跨文化的和社会语言的这些都是语块特有的特性,集语法,语用,语义与一体 自下而上的理解口译中的理解不是被动的,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需要译员丰富的语用的,语言的,语义的知识要主动的通过自上而下的语音的触发器,和自下而上的百科知识和语境知识的互动,从而在词法,句法和语篇的不同层面上共同促进了对语流的听辨和理解语块语音的触发器和语块语用与语义与语境的敏感匹配程度,保证了听辨和理解的快速,准确和连贯性。

      因为语块作为整体存储和提取,无需花时间根据语法规那么理解词句,[5] 从而减少了译员的认知资源竞争的压力3. 结语语块这种固定或 半固定的搭配,由于可以整存整取,集语法,语用,语义与一体,而且在人类的认知表征中,由于高频使用具有了语音,语义的模糊性,从而提高了其理解的自发程度和与语境的敏感匹配程度,使译员对稍纵即逝的语流听辨和理解时,能节约大量的认知加工资源,而且保证了源语理解和译语表达的地道和流畅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同传质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