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贸易自由化分析论文 .doc

23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42077698
  • 上传时间:2018-05-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9.50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贸易自由化分析论文贸易自由化分析论文 一.比较优势与显示比较优势系数的含义亚当·斯密最早提出“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后来,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衡量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一般有两种方法其一是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即产品 A 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于产品 A 的人均产量与其他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越高,比较优势就越明显;其二是用产品的相对成本来衡量,即产品 A 的相对生产成本等于产品 A 的单位生产成本与其他产品的单位成本之比,产品相对成本越低,比较优势就越明显 〔1〕实际上,用以上两种方法衡量各国贸易的比较优势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国际贸易理论中通常引入“显示比较优势系数”来衡量比较优势 〔2〕该系数定义为:i 国 k产品贸易量占 i 国贸易总量比重与世界 k 产品贸易量占世界总贸易量比重之比如果该系数大于 1,视为 i 国 k 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若小于 1,则视为具有“比较劣势”。

      从动态观点看,该系数上升,视为 i 国 k 产品具有动态“比较优势”;若该系数下降,则视为动态“比较优势”下降二.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表 1 列出了中国农业密集产品、资本密集产品、劳动密集产品、矿产密集产品共四类资源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的变化计算样本年分别为 1975 年,1980 年,1985年,1990 年和 1994 年表 1 中国不同资源密集产品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变化1975 年 1980 年 1985 年 1990 年 1994 年进口农业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矿产密集出口农业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矿产密集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EconomicDatabank,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1975~1985 年数据使用 IEDB 估计数计算;1990 年和 1994 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计算1.进口农业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经历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过程:1980 年为,1985 年下降为,1990 年又上升为,1994 年又下降为资本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呈现上升、下降趋势:1980 年为,1985 年上升为,1994 年又下降为。

      劳动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1980 年为,1994年为矿产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1980 年为,1994 年上升为上述系数表明,中国农业资源、矿产资源、资本资源相对稀缺,不具有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理应利用进口贸易比较优势但从实际系数看,只有资本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系数超过单位 1,而农业密集和矿产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系数均小于单位 1,反映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产品和矿产品仍实行“进口替代”战略,采取“高度自给自足”模式,没有充分发挥进口比较优势2.出口农业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呈不断下降趋势,1980为,1994 年为,但仍具有比较优势安德森等人认为,一个国家越是缺乏耕地资源、经济增长越迅速,其农业比较优势下降速度就越快 〔3〕中国在粮食出口方面已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在非粮食农产品出口仍具比较优势,从而导致整个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系数在下降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系数呈不断上升趋势,1980 年为,1994 年为资本密集产品出口不具有比较优势,这一系数 1980 年为,1994 年为矿产密集产品出口不具有比较优势,这一系数 1980 年为,1985 年上升为,而后不断下降,到 1994 年已降至为。

      这表明,1980 年以来,出口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充分利用了比较优势,农业密集产品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资本和矿产密集产品已不具有出口比较优势3.资源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与我国资源禀赋状况的关联度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劳动力供给人口占世界总量的 1/4 以上;耕地面积和水资源二大农业资源十分紧缺,均占世界总量的 7%;煤炭资源和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分别占世界总量的%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贫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和%;资本资源相对紧缺,国内投资额占世界总量的%;技术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以表现一国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能力的国际专利数而言,中国仅占世界总数比重的%各国的自然禀赋是很难改变的,但是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改变获取资源禀赋的能力,同样可以形成自己的相对优势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需要国际出口和进口市场,只有出口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更多的资本密集、农业密集、矿产密集产品,吸纳更多的国际资本,引进更多的国际技术,才能获得更多、更大的国际比较利益三.各类资源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的国际比较表 2 计算了 1990 年和 1994 年中国、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四国农业、劳动、资本、矿产资源密集产品贸易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表 3 计算了 1965 至 1994 年期间日本、香港、南朝鲜、新加坡、台湾、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

      表 2 中、美、日、澳四国显示比较优势系数1990澳大利亚中国日本美国进口农业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矿产密集出口农业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矿产密集1994澳大利亚中国日本美国进口农业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矿产密集出口农业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矿产密集Note: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isdefinedasacountry’ssectoralsharedividedbytheworldsectoralshare.RCA[k][,i]=(T[k][,iw]/T[,m)/(T[k][,ww]/T[,ww])subscriptirepresentsreportingcountryisubscriptkrepresentscommodityksubscriptwrepresentsworldsubscripttrepresentstotalofcommoditygroupofinterestTrepresentstrade(eitherexportorimport)Source:InternationalEconomicDatabank,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表 3 东亚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变动年份日本香港南朝鲜新加坡台湾中国Source:InternationalEconomicDatabank(IEDB),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1.进口日本充分发挥了农业和矿产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其系数分别为和;美国充分利用了劳动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其系数分别为和。

      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资本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系数为,低于澳大利亚水平;农业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系数为,远低于日本水平;矿产密集进口比较优势系数为,远低于日本水平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中国在进口方面实行的“半保护”和“半开放”混合政策,大大限制了中国像日本那样发挥进口紧缺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2.出口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系数为,远高于与其他国家;农业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为,略低于美国的,大大低于澳大利亚的;资本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为,低于日本的和美国的,略高于澳大利亚的;矿产密集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系数为,大大低于澳大利亚的,略高于日本的、美国的总的说来,80 年代以来实行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两大政策,使得中国在出口方面发挥了劳动密集产品的比较优势,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17%,可以视为成功地利用“比较优势”战略的国际范例3.未来中国仍将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系数与日本和“四小龙”相比,1994 年中国劳动密集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系数为,低于 1980 年香港为、南朝鲜为、台湾为的水平这表明,中国劳动密集产品还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与日本和“四小龙”所不同的是,中国不会出现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系数迅速上升和迅速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日本和“四小龙”地域狭小,国内市场规模有限,产业结构变动迅速,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较快,必然要将其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境外转移。

      而中国则不需要跨国境转移,仅是跨区域转移,即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散和转移,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扩散和转移这种东亚的“特例”,使得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系数将是一个缓慢攀升的过程,而不会像日本和“四小龙”那样出现这一系数过早下降的趋势四.中国走向 21 世纪发展战略的选择从建国以来,中国发展战略大体经历了 3 个阶段:50 年代的“赶超战略”;60 年代的“四化战略”;80 年代迄今的“翻番战略”,或称“转型战略”本文认为,中国走向 21 世纪的发展战略应当选择“比较优势战略”与“贸易自由化战略”提出这一战略的基本依据是中国基本国情以及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中国只有劳动力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在农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矿产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专利资源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当中国进入 21 世纪时,由于总人口规模将由 12 亿人增长到 2020 年的 15 亿以上,GDP 总量将增长 10 倍,贸易总量将增长 10 多倍,因此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的矛盾将十分尖锐,中国不可能再像 80 年代那样完全依赖国内资源来支撑巨大经济规模并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食物需求和资源消耗需求。

      这就决定中国必须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内获取更多的国际资源、国际资本、国际市场和国际技术,从而实现中国国家发展目标比较优势战略和贸易自由化战略的内容是:基于中国各类重要资源在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选择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适度进口中国长期相对紧缺的农业资源密集型产品、能源密集型产品、矿产密集型产品,积极引进先进国外实用技术,大量吸收国际资本,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主动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上述战略的目标是:在下世纪初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和贸易大国这一战略包括如下要点:1.有效地开发和进口农业、能源、矿产资源1994 年日本和美国总人口数占世界总人口比重分别为%和%;日本农业密集产品进口量占世界总量的%,成为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美国为%;美国矿产密集产品进口占世界总量的%,成为世界第一大矿产品进口国,日本为%;而中国农业密集产品占世界总量的%,矿产密集产品仅占世界总量的%中国从国际市场获得农业和矿产资源的比重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也远低于中国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目前中国在进口粮食、石油制品、天然气、化工原料、有色金属矿等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均未达到单位 1,未充分利用这些长期紧缺资源的进口比较优势。

      从长远的国家利益来看,在这些紧缺资源产品上保持全面自给自足的成本是巨大的,无疑放弃了国际贸易所带的互利互惠中国大量进口农业密集、矿产密集产品是十分有利的,应当由目前“高度自给自足”型向“基本自给、适度进口、积极进口”型转变例如粮食净进口率目前不足 2%,短期指标应提高到 5%,中期目标提高到 10%,长期目标提高到 10%以上 〔4〕世界银行也认为,如果中国努力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从长远看,既代价高昂又不能持久,而应突出中国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利用较自由的农产品贸易作为经济手段,促进高效益的国内生产世行预测 2020 年中国粮食进口量约达到 3,000~9,000 万吨,净进口率为5~13%,仅相当于那时中国出口总额的 1~2%;〔5〕石油净进口率由以前的%,逐步提高到长期的 40%以上〔6〕世界银行建议,中国应实行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战略,适当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减少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7〕同时应积极鼓励国内厂商到海外投资农业基地、能源基地和矿产品基地2.有效地生产和出口丰裕资源密集产品,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