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作文训练(一)综合论述.doc
11页材料作文训练(一)综合论述 材料作文试题的供料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范围性材料 所供材料是用来规定学生思维视野的.写作时,该从哪些角度审题立意, 可联系哪些社会现象生发议论,都不能超过命题者所预设的思考范围. 全国卷1980年的《读<画蛋>有感》,1981年的《读<毁树容易栽 树难>》,1986年的以自然现象为喻命题的《树木·森林·气候》等题 目的供料形式即属于范围性材料.再如: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个浪都在它的脚下/被打成碎 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 微笑,看着海洋(选自艾青《礁石》)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逾己,于是杀羿.孟子曰: "是羿亦有罪焉."(选自《孟子》) 如果要求学生阅读上述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各写一篇议论文,那么两 篇作文的立意、联系点只能是: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在风雨中领略人 生的真谛,批评遇事退缩的态度;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培养人才,批评各种不 正确的教育行为. 正确理解所给材料蕴含的思想内容是写好范围性材料作文的关键.如果 一旦理解失误,就会导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因此,在日常学习中, 我们一定要多加练习审题立意. 二辩驳性材料. 所供材料通常是摆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要求学生对此发表自己的看 法.这类材料性作文较易区分我们的议论文写作水平,因而常被高考命题者 看中和采用.全国卷1989年至1991年连续三次采用了该命题方式 (1989年是给不知听从谁的意见,该报考大学什么系的同学写一封信; 1990年是由孩子对玫瑰园的看法引起的沉思;1991年是关于近墨者 黑否的争论).再举两例: 某校一位班主任将学生丢地地上的馒头捡起来拿到教室对学生进行艰 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一些同学却说这是小题大作. 星期天中小学生应不应该补课?对此人们各有看法.有的认为该补, 有的认为不该补.有的还有其他看法.对此,你怎么看? 辩驳性材料作文的选料一般要求所涉及的问题具有在是在非性,时代性 强,有争论的价值,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面,例如他们对所要辩论的 问题是否陌生等.面对这类材料作文时,首先要对材料中每个人的看法作出 正确的评判,然后再确定同意谁的意见或另提看法.写作辩驳性材料作文, 要有较强的认识能力和辩证能力.为此,我们平时的训练中必须有意识地培 养和提高自己的哲学头脑,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然后再提高辩驳问题的技巧. 三问题性材料. 这是就所供的材料一般是摆出带有严重社会问题的某些事实或现象以人们的深思而言的.请看下面两则材料: 在某公共汽车上,而对两个歹徒持刀洗劫旅客钱财,一解放军战士奋 不顾身地扑上去加以制止,可终因无人相助,年轻的战士倒在血泊中,歹徒 席卷全车旅客钱财扬长而去. 有专家呼吁,听一听现在的中小学生都在唱什么歌吧:"妹妹坐船头, 哥哥要岸上走";"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 面对这类材料作文,首先必须认真研读材料,思考材料中所反映的事实 或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方能联系生活实际,拟题作文.上述两个材料各自 所反映的问题是很明显的,故分析从略.这类材料性作文在写作上与辩驳性 材料作文差不多,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认识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写 作中,多以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为主. 把现实生活中一些亟待纠正的错误行为摆出来供学生思考,拟题作文是 问题性材料作文的供料特点.因为这个特点易被押题者猜中,近年高考题中 采用的次数渐少. 四题材性材料.所供材料或是一段或多段文字,或是一整篇文章,或是一组 数据,一幅漫画,等等.命题者要求学生以所给材料为题材而向他们提出各 种各样的写作要求.全国卷1978和1979年的作文题分别是要求学生 就所给材料进行缩写和改写;1982年的小作文是要求考生就所给漫画写 说明文字;1985年是要求考生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就材料提供 的事实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1987年大小作文题分别是要求 考生就所供材料写一篇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的短文和一篇简讯;1991 年的小作文是要求考生模仿所供材料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 1992年大小作文题分别是要求考生就所供材料发挥想象写一篇记叙文和 就材料中某个人的言论为主写一篇思想评论;1993年是要求考生就所供 材料提供的信息展开想象加以补充,然后整理成一篇广播稿;1995年大 小作文题分别是要求考生根据《鸟的评说》一诗拟一则对话和写一篇思想评 论.全国统一命题以来,这种材料性竟出现了九次之多,占到了一半.此处 限于篇幅,不再列举各地所出模拟类似的例子. 为什么这类材料性和文如此受到"尊崇"?这是因为它有许多优点.从 题目的编制来看,它编题容易,可以有效地防止猜题押题,既可以要求考生 一料一作,也可以要求他们一料多作;从测试的文体看,既可以要求考生写 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也可以要求他们写说明文和其它应用文体(如拟写 电报、感谢信、慰问信等);从写作时对材料的处理看,既可以要求考生对 材料进行改写、缩写、扩写、仿写和续写,还可以要求他们对材料进行修改 整理.毫无疑问,这类材料性作文命题方式是值得注意的.故而平时当多加 注意,将各种可能出现的作文形式都加以训练. 五画面性材料. 所供材料通常是一幅(组)漫画或一帧插图.这是与纯文字材料相对而 言的.事实上,这类材料性作文就是上述几种材料作文的翻版,本无什么新 玩意.但1996年高考题对两幅漫画的比较则突破了往常的单写思想评论或感想类、批驳类,而融思想评论为文学评论于一体,故此类材料作文也不 可忽视.又例: 有一幅标题为"猫鼠共处"的漫画,画面上一只胖乎乎的猫坐在地上, 眼睛半睁半地望着一群从自己身边出没的老鼠. 一幅漫画上这样画着:一个人头样的地球被他头顶上沉重的"人"压 得冷汗淋漓漓,只见他睁着恐怖的眼睛,独白道:"我实在受不住了." 材料可以看作问题性的(猫鼠共处讽刺了社会生活中的什么丑恶现象) ,材料则可看成范围性的(立意、议论均只能谈人口猛增带来的危害问题) .全国卷1983年小作文要求考生就一个挖水的漫画写说明文字,就是属 于画面性的供料了. 六综合性材料. 所供材料的性质介乎前五种材料之间.全国卷1995年所供材料即属 于这种性质;对拟写对话而言,原材料是题材性的;对写思想评论来说,原 材料既可看作问题性的(争吵何时休;互相攻击最终只能带来什么),也可 看成范围性的(如何从材料提炼观点,如何由鸟及人联系生活实际生发议论, 已由命题人所框定).全国卷1993年大小作文供材料亦属这种性质. 综合性材料作文均见于一料多作的命题形式之中.与题材性材料作文一 样,它也具有编题容易,多角度测试考生水平(就所供材料向考生提出各种 各样的写作要求)和有效地防止猜题押题的优点.因而是值得注意的.这种 材料作文是前五种材料性作文的综合,而上文已分别谈了五种材料性作语言 的写作指导,此处不再多说. 总之,材料作文不过是一种命题形式,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则须进行全 面训练,尽可能掌握各种文体样式写作要求,有备无患. 察传吕氏春秋 本篇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 似 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 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 践于太宰喜,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 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传言容易错,所以要仔细考察.并泛举史实为证,说明考察的重 要.)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 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 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 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 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 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 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 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 "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 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承开头一段,连举三项具体事例,进一步证明传言易误,不可不考察 的道理.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 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 矣. (反复举证之后,由道理方面总结;听传言必须根据情理考察,以明辨 是非.)方山子传苏轼 本篇选自《苏东坡集》。
方山子,陈 造,字季常,号龙丘先生,宁青神人(今四川青神县人)陈造为世家子弟,有机会作官,过豪华生 活,可是后来却偏偏愿意过隐居生活,这一点确与常人不同作者重点就在 赞扬他清高,不追求得禄,可称异人 作者写法与一般的传记不同,不是以陈造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 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文中描写陈造的语 句,简洁而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 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总叙言山子的经历和为人,并说明得名的由来 余谪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造季常也,何为 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叙所以至此者余千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写亲眼看到的方山子的隐居生活,以表现方山子是个异人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 方山子从两骑,挟二失, 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 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 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承上段,追述方山子少年时期的豪侠,用对比手法以显示方山子是少有的异人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 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 来穷中,此岂无得而然哉!写方山子的家世,可富贵而不取,用意与一段相同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与?推开一笔,由叙光、黄间多异人以暗示方山子确是一位异人俭 不 至 说来鹄 本篇选自《唐文粹》卷四十七,《唐文粹》是宋朝姚铉(xiàn)编的一部 唐朝文章的选集,共一百卷俭不至,意思是,想俭约而没有做到家,大处 不算小处算全篇通篇用比喻,第一、二段由浅入深,是虚说;第三段提出 具体的人,象是指实了,其实仍是虚说作者的意思当然是,当时国家的许 多大事正是这样,这意思留待读者体会 作者来鹄(生卒年不详),唐末南昌(现在江西省南昌市)人写古文很有名 剪腐帛而火焚者,人闻之,必递相惊曰:“家之何处烧衣邪? ”委余食而在地者,必递相骇曰:“家之何处弃食邪?”烧衣易 惊,弃食易骇,以其衣可贵而食可厚,不妨焚之弃之也。
衣食等有用的东西,人们都知道珍惜 然而不知家有无用之人,厩有无力之马;无用之人服其衣, 与其焚也何远?无力之马食其粟,与其弃也何异?以是焚之,以 是弃之,未尝少有惊骇者 紧承上文一转,指出不注意的焚衣弃食是愚蠢的 公孙弘为汉相,盖布被,是惊家之焚衣也,而不能惊汉武国 恃奢服;晏子为齐相,豚肩不掩豆,是骇家之弃食也,而不能骇 景公之厩马千驷 更进一步,举国家大事为例,说明小处节俭、大处浪费的失算梅花岭记 一、注音:鲒 奇亭集外编()与城为殉() 瞠目()急呼麾下() 神仙诡诞之说()蝉脱() 二、主要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