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叙事:感恩意识的培养.doc
3页教育叙事:感恩意识的培养教育叙事:感恩意识的培养教育叙事:感恩意识的培养首先用一个这几天发生的真实的事开头:本周二(20130707)下午在教室和同学们交流关于一个逃学的男生的故事,在说说他们自己的看法的时候,有一个女生是这样说的:我认为他就是一个神经病!我们在这儿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学得好,为什么要逃学?这位女生的几个“好”让我联想到了两个字:感恩!如果这个男生知道感恩的话,知道他生活在一个国家、社会、政府、家庭、学校、老师、同学们都对他有付出的环境中的时候,他还会是这样子的吗?感恩这个词,是动宾结构,感在前,恩在后而我认为,想要做到感恩,在我们的意识里得把这两个字的顺序倒一下,先要知道我们所得到的“恩”,然后才有可能去感谢!而现在很多老师都说现在的学生不知道感恩,是啊,他们觉得他们现在所拥有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的,那为什么还要感谢呢?下面是我看到的一份调查结果:1、数据显示只有 7%的学生经常做家务,说明对家庭生活琐事关心较少,学生的自理能力很差2、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父母关爱自己理所应当,没有意识到父母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苦,并由此产生感恩意识3、绝大部分同学对他人给予的帮助会心存感激。
4、同学遇到困难时会帮助,但只是一时的,大都缺乏持久的支持不爱读悲悯情怀的学作品,故表现不出“悲天悯人,同情弱者”的情怀,相反却喜欢阅读一些表现如何“勾心斗角”、 “王者风范”的书籍,心中崇拜的是“黑社会老大”6、对重大的灾害性事能表现出同情,也能参与募捐活动,但事后其关注程度有所减弱,情境化现象较为明显现在的青少年为何如此不懂感恩?在家长、老师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感恩的时候他们也在理所当然地无所谓着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1、教育的失误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人生境界,是幸福的泉,是心理健康的基石,是人品高尚的表现,是社会和谐的需要由于学校和家长只注重分数、关注成绩,很少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情感、亲情和感恩教育了,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误2、独生子女问题由于独生子女备受家长的溺爱,衣伸手,饭张口,加之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其思想、情感、心理等问题极少过问,从而使学生养成“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习惯,不懂得孝敬父母,关心他人,以至于长大后变得无能又无情,自私自利,别人对他付出的再多,在其眼里也是理所应当的事。
3、家庭教育的缺失为人父母,不能只一味去宠爱自己的孩子,而忽略了如何教导孩子去做人,要知道,孝敬父母则是学会做人的第一步家长要教育孩子懂得孝敬,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爱,激发他们对父母的爱;家长不能习惯自己付出而不求回报,这样会误导学生,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方面,首先应该让学生们认识到我们在各个方面所拥有的都是国家、社会、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所给予的恩惠,虽然国家、政府的给予是正常的,但我们在接受的时候应该是心存感激的在感恩教育这方面,启爱班的同学们都熟悉着一句话:用免费的馒头砸免费的灯!这也是于我们身边的一个故事所以对于这些学生说,也许感恩并不需要把谢谢挂在嘴上,当我们不浪费餐厅的一粒米的时候,是对国家、政府、学校、餐厅的阿姨叔叔的感恩,当我们不乱扔垃圾、废纸的时候,是对打扫卫生的同学、做清洁工作的工人的感恩,当我们不破坏公物、设施的时候,是对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的感恩,当我们不乱摘乱踩花草、伤害树木的时候,是对大自然的感恩!当我们吃着不花钱的饭菜、拿着不花钱的本、开着不花钱的灯、空调、喝着用父母的钱买的饮料、穿着父母亲人买的衣服的时候,能想到这些是别人的给予,就是感恩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