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二章第四节教案示例一.doc
13页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二章第四节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 农具的改进,牛耕的广泛推广;水利事业的发展,农耕区域的扩大;稻麦种植的推广;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农学研究的成就;畜牧业的发展纺织业、冶铸业、制漆业、煮盐业、造船业的成就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发展繁荣;社会生活的变化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对两汉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城市发展繁荣具体表现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能力2.通过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2.汉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3.两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的繁荣教学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板书设计】 两汉经济发展原因 农业 农业发展原因: 表现:农具、水利、牛耕、农区、作物、耕管技术、农学研究 手工业 手工业特点:规模大、分工细、工艺精 表现 表现:纺织、冶铸、制漆业、煮盐业、造船业 商业的繁荣:市、民族交流 商业 货币:黄金铜钱为主,五铢钱 城市:五都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农业的发展1.农业发展的原因设疑引趣,情境导人显示材料: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如此残破不堪的局面,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想象一下,你的这些措施实行后社会经济将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①西汉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央政权得到巩固,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得以实施,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②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汉初经济的凋敝,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迫使两汉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③重农抑商政策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主张重视农业、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它既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积极作用,但又对商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十分深远2.农业发展的表现:⑴农具的改进,牛耕广泛推广①背景:A.汉初,由于战争的破坏,牲畜比较缺乏,一般农民只能用人力耕作B.西汉政府制定法令保护耕畜,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C.到武帝时,牛马数量增多,牛耕已经传播到全国各地D.铁制农具迅速推广到西域和珠江流域,且铁制农具的种类增多②表现:A.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铁铧》《二牛抬杠牛耕画像石》两幅插图B.农具的改进包括犁壁(此发明比欧洲早上千年)和楼车的发明;C.牛耕技术的改进主要指赵过发明的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D.耧车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耧车及其播种过程:耧车是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的一种播种工具,能同时播种三行,也叫三脚耧其工作原理是种子装在耧斗中,通过中空的耧脚,将种子播撒到田地中,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能同时完成开沟、下种、覆土三道工序,播下的种子行距一致,下种均匀,一人一牛,一天可播种一顷,大大地加快了播种的速度,提高了播种的质量。
汉武帝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新式农具,命令工奴制造“耕耘下种皆有便巧”的农具,并组织农民学习使用新式农具⑵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①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如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②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③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④西北则主要是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⑤汉武帝、汉明帝都组织大规模治理黄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⑥由于大规模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使农业得到发展,江南得到一定开发,全国耕地面积扩大,西域、西南等边疆地区的经济,也得到较快的发展指导学生结合《汉代关中水利工程示意图》,认清两汉4个农田水利地区的不同特色及农耕区域扩大的史实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政治、历史和地理知识,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原因,从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补充材料]漕渠: 公元前129年,为了转输由关东西运的漕粮,在著名水工徐伯的领导下,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漕渠漕渠在渭河的南岸,傍渭东行,流经临潼、渭南、华县、华阴直到潼关附近注入黄河,长一百多公里渠成后,不仅使这一段的清运时间缩短一半,而且使沿渠两岸万余顷土地受益。
六辅渠: 公元前111年,左内史倪宽建议汉武帝在原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条较小的支渠,以灌溉郑国渠上游南岸的高地白渠: 公元前95年,汉武帝下令修建白渠连接泾水和渭水,全长近二百里,灌溉农田四千五百余顷,水中泥土又可肥田当地人民歌颂说:“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汉书沟洫志》)“郑白之沃,衣食之源”(班固《两都赋》)可见这些水利工程对关中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补充: 龙首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修建龙首渠使用的是“井下相痛行水”的“井渠法”井渠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适合土质松软、不易修渠地区的农田灌溉天然陂池是利用自然地势,经过人工整理的储水工程是两汉时期江淮、江汉之间的主要水利工程西北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主要是坎儿井 让学生阅读课文下的注释,了解有关坎儿井的知识黄河的治理,更是当时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汉武帝和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1.西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东郡瓠子堤(今河南消阳附近)决口,经巨野泽东南流入淮泗,泛滥达16郡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征发数万人修筑瓠子堤,并亲往工地视察。
决口堵塞后,河水复归故道北行,此后80年间未再发生大的水灾西汉后期,水利长期失修,平帝时黄河又决口,河水大量灌入汴渠,泛滥数十县,“百姓怨叹”西汉末年,国家无力修治2.东汉明帝时,在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王景和王吴的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先用“堰流法”修筑了浚仪渠,并从荥阳至千乘(今山东利津)海口千余里间修渠筑堤在工程进行中王景亲自测量地形高低,指导开凿山阜,破除沙石,疏决壅塞,“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遗漏之患”经过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终于战胜了黄河水患此后八百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如果你是汉武帝,面对泛滥的黄河你会怎么办?让学生体会历史上人类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活动,从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⑶稻麦种植的推广①前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水利工程的兴修;②表现:A.两汉时主要粮食作物是稻和麦B.稻麦种植的推广:a.北方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但也开始种稻b.南方普遍种稻,东汉时已有了双季稻c.汉水流域还出现了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⑷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①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西汉时赵过和汜胜之,在干旱地区推广)A.代田法:相传始于后稷,将一亩田做成三畎(quǎn)三垄;每畎宽深各一尺,作物种在畎内,畎和垄的位置逐年掉换,故称为代田。
这种耕作法,有利于抗旱保墒(shāng),又可使地力获得休养B.区田法:把作物种在带状低洼或方形浅穴的小区内的一种农作法这种方法有利于蓄水保墒,区内深耕细作,集中施肥、灌水,适当密植,保证全苗引导学生归纳:赵过在农业上的贡献?a.发明耧车;b.发明二牛抬杠式牛耕法;c.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②人们已经认识到防虫的重要性:汉武帝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治虫法规, ③普遍重视及时收割和优选种子④人们还学会了水稻的育秧移植技术⑸农学研究取得可喜成就①《汜胜之书》: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由西汉农学家汜胜之撰写,探索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法,总结出著名的区种法②《四民月令》: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由崔寔仿照古代月令形式撰写而成汉武帝时“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史记平准书》)3.畜牧业的发展:教师指出:两汉畜牧业的发展是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交流的结果,经济的交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畜牧业的发展表现在:①饲养多种动物;②重视牲畜的选育、改良和良种的引进;(强调从西域引进大宛马)③出现一批能辨别牲畜优劣的专家;(强调东汉马援创制铜马模型)④出现兽医。
二、手工业的辉煌成就部门纺织业冶铸业制漆业煮盐业造船业冶铁冶铜技术进步及主要成就锦、绣、罗、纱等多种丝绸,麻织业,棉纺织业,葛布,毛纺织,提花机煤作燃料,淬火技术,水排,低温炼钢,冶铁中心宛、巩长信宫灯、铜奔马,冶铜中 心广汉、蜀郡质地轻巧造型美观色泽光洁纹饰精美池盐、海盐、井盐,盐场规模大的有千余人之多发明了橹、舵、布帆、锚,楼船高达十余丈,水军拥有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舰船意义冶铁技术领先世界1.汉手工业取得成就的原因①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经济,并不绝对排斥商业和手工业②统治阶级需要有商业与手工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产品③各地区物品资源的差别,需要彼此交换、互通有无④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的狭小,也需要彼此交换、互通有无⑤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2.两汉手工业的特点①规模大;②分工细;③工艺精3.两汉手工业成就的表现结合《汉代手工业分布图》分析:①纺织业A.丝织水平很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B.西汉的长安、临淄和襄邑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C.陈宝光发明织花机,是西汉最优秀的纺织家其妻传授织法,织成多种的花纹D.西汉丝绸遗物的出土: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素纱禅衣等。
E.东汉丝织业和麻织业发展迅速,洛阳、山东、四川等地都设有服官F.新疆地区巳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羊毛也成为纺织原料G.会稽地区出产的葛,是当时著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越布列为贡品,越布因此名贵一时②冶铸业A.两汉的冶铸业包括冶铁和冶铜;B.两汉的冶铸业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种;C.西汉时,煤成为冶铁燃料,人们还发明了焠火技术D.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E.著名的冶铁中心由宛、巩G.著名的冶铜场和铸铜作坊有广汉、蜀郡等③制漆业A.两汉的人十分喜爱漆器,制漆业得到迅速发展,而且工艺水平很高B.汉代漆器中的精品有湖北江陵风皇山汉墓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C.由于漆的需求量大,漆树种植面积很大④煮盐业A.煮盐是秦汉重要的手工业,与冶铁业、纺织业,堪称两汉时期的三大手工业,国家非常重视B.汉代开发利用的盐分为池盐、海盐、井盐等C.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反映了盐在当时国家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⑤造船业A.秦汉水陆交通发展的同时,造船业也迅速发展B.造船业发展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