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泰国教育制度.doc
4页关于泰国教育制度 泰国在东南亚诸国中,是唯一的未受欧洲强权殖民化的国家,而且在泰国教育制度中,悠久的文化传统性和国家宗教(佛教为主)的影响格外引人注目泰国教育制度泰国学校类型除了国立学校以外,还有私立学校和宗教学校,这三种类型学校长期并存,互为影响和互为补充,形成了泰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整体由于泰国境内各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及地理状况等因素,造成各区城间的教育差距 泰国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战后的50多年,经历了恢复、整顿和发展三个阶段,在巩固官办教育的同时,大力提倡私办教育,进而确立和完善了泰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特点是强调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但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没能形成初、中、高级的技术教育体系教育已经成为制约泰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势在必行,并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金融危机,泰国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再创经济腾飞的奇迹,重振昔日的虎威,新的教育举措对于泰国必有重大意义 泰国1913年开始实施六年义务教育近年来泰国政府为普及初等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为学生提供午餐计划”、“为学生出借课本计划”、“为山区学生出借自行车计划”、“边远地区教师住房计划”及“Jip计划”等 泰国的教育制度采取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研究所硕士二至四年博士三至五年与我国类似泰国的教育改革较我国为慢去年才通过国家教育条例(教育改革法)但却与我国相同拟于近一、二年将义务教育由九年延长为十二年由于泰国学制与我国可谓完全相同因此我同学到泰国留学学历连接颇为方便 泰国大学事务部与大学 泰国在教育部之外另成立大学事务部以示对大学教育重视该部的功能与我国教育部之高等教育司类似惟近年泰国发现大学事务部与教育部职掌重复之处颇多因此研拟将大学事务部并入教育部 泰国大学事务部承认之大学有具国际组织地位之亚洲理工学院(AsianInstituteofTechnology)、国立二十四所及私立三十七所历史最久的大学为一九一六年成立的国立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University)学生人数最多之大学为国立Ramkhamhaeng大学有近四万名学生其它学生人数超过二万名者依序为国立Kasetsart(农业)大学、国立Chulalongkorn(朱拉隆功)大学、国立Thammasat(法政)大学、国立Madihol(马迪洪)大学私立泰国商业大学(UniversityoftheThaiChamberofCommerce)、私立Assumption大学、国立SukhothaiThammathirat、国立ChiangMai(清迈)大学等八所大学管理制度《泰国教育制度》在教员人数方面最多者为马迪洪大学及朱拉隆功大学(约二千七百余名)至于在学位授与种类方面授与学、硕、博士学位者有十三所大学、授与学、硕士学位者有三十三所、仅授与学士学位者有二十一所亚洲理工学院仅招收攻读博硕士学位的学生 泰国大学之国际课程 目前泰国之公私立大学共设有三五六个使用英语教学之国际课程计画其中在二十四所大学的大学部有一二二个、在二十一所大学的硕士班有一七六个、在十二所大学的博士班五十八个 泰语系特殊语言其文法简单但发音及文字不易学习因此来泰留学的学生多选择国际化课程较多的大学例如AssumptionUniversity(私立易三仓大学)及AsianInstituteofTechnology(亚洲理工学院)我国及中国大陆分别有二十名及八十名同学在亚洲理工学院留学易三仓大学则分别有我国及中国大陆学生十名及三百名就读对泰语有抱负的同学不妨考虑先进入ChulalongkornUniversity附设之泰语中心学习泰文之后继续针对个人趣旨选择大学深造 入学资格 攻读学士学位者须具有高中毕业通过笔试、口试、体能及性向测验等攻读硕士学位者须具有学士学位、提出GRE或GMAT等学力测验成绩证明及口试等各校作法未必一致 大学行事历 泰国各大学一年分两学期第一学期自六月至十月中旬六月第一星期注册第二星期开学十月第一星期考试第二星期结束第二学期为自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十月最后一星期注册十一月第一星期开学二月第一星期考试三月第二星期学期结束因此第一学期及第二学期两学期之间只放假二星期此外暑期班为四月至五月 考试与评分 每所大学每一学期有期中考期未考两次以之测验评分表现方式为由0.00至4.00与其它国家评分表现方式对照比较如下:4.00相当于A或Excellent、3.50相当于B+或Verygood、3.00相当于B或Good、2.50相当于C+或Fairlygood、2.00相当于C或Fair、1.50相当于D+Poor、1.00相当于D或Verypoor、0.00相当于F或Failure攻读学士学位者须取得一二○至一五○个学分且成绩须在2.00以上攻读硕士学位者须取得三十六个学分及成绩则须在3.00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