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福师大西方哲学史复习重点.doc
9页2012 福师大西方哲学史复习重点西方哲学史之希腊哲学考研复习重点一、重点掌握的名词概念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 “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以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 、 “理由” ,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源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 、 “规律” ,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逻各斯是不可感的种子说(阿纳克萨格拉):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性质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 “种子”的存在和性质都是设定的,种子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可感事物的各个不同部分都分别由与它同质的种子构成四根说(恩培多克勒):水、土、气、火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成而形成,因四根的分裂而消失四根本身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它们之间的分合需要用外力来解释,这就是使四根相互吸引的“爱”和令四根相互分离的“恨” 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这就是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
努斯(心灵):努斯是阿纳克萨格拉在元素之外设定的能动性的本原,这是第一个用来表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概念,有两个特征:第一,它的外在独立性, “努斯”是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起作用的能动的力量;第二,是它的无形的精神特征,心灵不具有可感性质影像说:智者:“智者”来自“智慧”一词,意指“有智慧的人” ,智慧就是用优雅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艺术智者就是传授这门艺术的教师,但智者并非思辨家,她们的活动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商业性理念: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是个别事物或是形式第二实体是个别事物所从属的“种”或“属” 四因说:“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探讨事物运动原因而提出来的,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与之相对应的理由就是运动的四种原因:(1)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存在?因为它们由不变的质料构成,这一理由即质料因 (2)事物为什么会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运动?因为它们各有特定的形式,表述本质的定义即形式因事物为什么开始或停止运动?因为它们受到推动或作用 (3)推动者或作用即动力因 (4)事物为什么要运动?因为它们都朝向各自的目的,解释朝向目标的理由即目的因《理想国》 、 《物理学》 、 《工具论》 、 《形而上学》 、 悬搁判断:太一(流溢说):世界的第一本体,太一时常被比喻为“太阳” 、 “源泉” ,按照这些比喻太一虽然不运动,但却能生成其他本体,这一生成过程被称为“流溢” 。
这一比喻有两方面意义:其一,太一的生成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它是充溢的,流溢出来的东西,便生成其他本体其二,流溢无损于自身生成,正如太阳放射出自身的光辉一样二、下列命题或哲学思想要能理解,会简述1、 西方哲学史的开端:米利都学派:米利都学派主要有三位代表人物,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这三位都以朴素的思想解释万物和始基的关系泰勒斯宣称“万物浮在水上” ,水是万物的本原,水,一方面是自然中的一种元素,另一方面又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元素,因为它表现的是作为万物的开端和主宰而深化万物而且始终保持自身同一性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的万物的本原是“无定” ,在无定和万物的关系上,他认为生成起源于本原内部的两种对立力量本原虽无确切的规定和限定,但却包含着冷与热,干与湿等对立物由于永恒的运动,这些对立物从“无定”中分离出来,从而形成了世界万物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因“气”的凝聚与疏散而生成,气蒸发成为火,凝结变成风,而后形成云,再凝结为水,继之为土,最后变成石头,从这些事物中生成其余的一切2、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3、 思维与存在同一(巴门尼德):“存在”被巴门尼德看做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
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 “存在的东西必然存在” 、 “不存在的东西必然不存在” ,通过这种方式赋予“存在”普遍性在存在与思想的关系中,他把存在与思想的关系等同,认为“存在和思想的关系是同一的” ,即思想内容需要由“存在”来表述,思想对象即“存在者” ,思想的对象和思维=的内容是同一个东西,通过思辨,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的性质,: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个滚圆的球体4、 飞矢不动(芝诺):这是芝诺提出的反对运动的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之一,指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以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是静止不动的也就是说,它停驻在这段路程的各个不同位置上,而不是从一个位置飞到另一个位置5、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普罗泰格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认识论,即认为感觉是相互对立的两种运动的产物感觉是与感知的主体不同的东西,同时,感觉也是与引起的对象不同的东西因此,感觉实际上是被感知的东西的完全对应的知识,而不是对事物本身的知识每个感觉就其发生瞬间来说是真实的,与此同时发生了与事物相连的被代替的内容(感觉的内容)但感觉并不认识事物本身,其结果是每一个人不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而是按照呈现在他面前的那一瞬间的感觉认识事物,按照这种相对论,对于每个人来说,事物就像在它面前表现那样。
6、 “精神助产术”和辩证法(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是苏格拉底方法的比喻,即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对话者发现真理,接近真理,意指,苏格拉底在对话时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7、 自知自无知(苏格拉底)8、 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心灵的内在原则是德性 “德性”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 的技艺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这条原则的意义有:(1)知识的确定性苏格拉底相信,只有通过定义表达的德性才是普遍的知识,反之,为不能上升为定义的个人意见, “德性就是知识”为知识规定了一个可靠的标准,这就是善 (2)真理的实践性指真正知识有这样的动能:有了知识便有了德性;没有知识,便没有德性知识是德性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3)道德的可教性 “德性就是知识”的一个推理是:德性是可以传授的,因为任何知识都有可授性获得关于德性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只是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已有的德性德性可授性和自然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统一9、 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柏拉图)10、回忆说(柏拉图):即“灵魂回忆说” 灵魂是一些不纯粹的理念,向往着身体,在未堕入身体之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包含着天赋的知识,在附着身体后,由于身体的干扰或“污染” ,它忘记了曾经观照过的东西,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使它回忆起曾经见过的理念,因此,学习就是回忆。
“回忆说”主要针对智者否定知识的可能性,其关键在于肯定一个人可以学习他所知道的知识11、第一哲学研究的对象(亚里士多德)12、潜能与现实(亚里士多德)三、下列问题重点掌握理解1、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及伊壁鸠鲁的发展伊壁鸠鲁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第一,原子除了有大小和形状的差别外,还有质量的区别第二,原子有质量是原子运动的原因,进一步肯定了原子自己运动的观念第三,伊壁鸠鲁提出了原子运动的偏离说,即客观的偶然性存在 “偏离说”为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找到了理论根据在认识论上,伊壁鸠鲁坚持以原子论为基础的“形象说”更加强调感觉的作用伊壁鸠鲁是无神论者,反对灵魂不死说,他相信灵魂是物质的东西,是由极精细的物质构成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人应该自由的寻找和享受人间的快乐和幸福生活快乐本身就是善,就是生活以追求的目的,伊壁鸠鲁主张的快乐并非简单的追求物质和感官的享受,而首先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愉快最高的“善”是追求心灵的宁静2、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及哲学启示:苏格拉底把现实转向现实人世问题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首先要求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途径研究自然以此,他转向道德实践领域的研究。
这个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就是德性 “德性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性的认识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做出的,即“无人主动作恶 ”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识”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苏格拉底承认一无所知,只能通过对话才能接近真理无知的态度是实施对话的关键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承认自己是无知的学习者,这样便能只提出问题,把学习变成不断探索知识的主动过程第二,使对话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3、柏拉图“理念论”在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这是柏拉图在解释世界普遍性时所使用的最高概念在柏拉图哲学里,他把“理念”作为理智的对象,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理,也即“理念” “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分有性和普遍性,分有即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每一个理念都是一个普遍的类型个别事物都以分有或模仿两种方式趋近“理念” ,但永远不能达到完美的、最高的“理念” ,即“至善” 4 柏拉图“理想国”的政治主张及意义:在理想国中,统治者(包括武士)除了国家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个人的利益为了在统治阶级中排出个人利益,他按照克统治者共享财产与配偶的设想柏拉图认为男女的差别只表现为生育中的不同作用,除此之外,女人和男人具有同等的自然才能,应该接受同等教育,担负国家职责,包括统治者的职务。
男女统治者均由国家指定配偶,配偶不固定,致使统治者无家庭并且配偶在指定时间内生育,以便能生出天性优秀的后代婴儿出生后即交给国家抚养,不属于父母统治者也没有个人财富,只从生产者那里取得满足朴素生活的必需品5、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6、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的学说:所谓质料是指现实主义上的实体,即经验世界的运动着的事物,形式是指逻辑意义上的实体,即实体以定义表达上的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在经验世界里的一切具体实体都有形式和质料,是在和谐的两个方面构成,这种观点后来被称作“型论” 根据形式与质料实在与潜在所占的不同比重具体实体被分为由下到上的等级,实体的治疗或潜在性越多,则形式或现实性越少,所处的等级也就越低;反之则处在较高的等级实体沿着现实性越来越多的方向上升,最后达到没有任何质料或潜在性的纯形式,纯粹的现实性7、亚里士多德关于“是者”的学说8、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9、新柏拉图主义“太一说”西方哲学史之中世纪哲学考研重点一、重点掌握的名词概念教父哲学、原罪说、三位一体: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神学世界观所涉及到的神学理念之一他说:“圣父、圣子、圣灵,各位都是完全的,所以它是三位一体,而不是三重 ”奥古斯丁特别强调这种神性的三位一体与感性事物是截然不同的。
在现实事物中,一件事物并不像三件事物一样多,而两件事物比一件事物多,而在至高无上的三位一体中,一位等于三位,而且他们本身是无限的,因此,各位都在各位里面,并且合而为一奥古斯丁就论证了所谓三位一体的合一性和平等性合一性和平等性又说明了神的唯一性,同时又是无所不在的上帝之城:按照奥古斯丁的观点,不同的爱组成了不同的城, “爱自己而进而藐视上帝者组成了地上之城;爱上帝而进而藐视自己者,组成了上帝之城 ”上帝保证上天的和平,世俗政权保证地上的和平通过两种不同的解释,奥古斯丁说明罗马的衰亡不在于皈依基督教,而在于皈依不及时,信仰不够虔诚人类之被拯救依赖上帝的恩典和启示,而不维系罗马的命运唯名论与唯实论(实在论):在经院哲学后期,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个派别,唯实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已,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唯名论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存在他们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时所依照的原型,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