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考版历史高中总复习第五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由盛转衰——明清(1840年前)(试题练)教学讲练.docx
20页高中历史总复习第五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由盛转衰——明清(1840年前)时空定位【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是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此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由盛而衰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强化了皇权;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走向衰落(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清朝对蒙藏少数民族地区“因俗而治”,对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控制经济发展与迟滞并存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思想文化承古萌新一方面,宋明理学处于统治地位;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近代自然科学未能产生;市民文化兴起另一方面,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传入中国【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考查角度考情综述全国课标Ⅰ卷2019,27,4分明朝地区经济的差异明清时期作为古代中国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近几年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从知识分布上看,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涉及,但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经济上,尤以经济居多;从题型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且非选择题的考查与近几年社会热点结合紧密(1)掌握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整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变化,并注意分析变化的原因、影响(2)注意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各领域的对比与联系,把中国放在世界大势中去理解,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时空观念(3)以史为鉴,注意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时政热点的联系2018,27,4分明代的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时的“麒麟外交”2018,41,12分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2017,27,4分明朝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全国课标Ⅱ卷2019,27,4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2018,27,4分明清时期昆曲的流行2017,27,4分明代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的异变【考点集训】考点一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1.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答案 B 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
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 )记述出处(成祖时)复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房前密勿漠画……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秩五品《明政统宗》(宣宗时,内阁)于凡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上或亲书或否《殿阁词林记》(宪宗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明宪宗实录》(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西园闻见录》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 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 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答案 B 3.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该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政府对人民管理的松弛C.中央机构的变革 D.强化对社会基层的控制答案 D 4.据载,从1748年开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答案 A 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防止了大臣专权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D.扩大了统治基础答案 B 6.下表反映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状况,由此可以看出( )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 B.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C.地方的自主性不断增强 D.经济区域间联系加深答案 B 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7.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对材料现象解释最准确的是( )A.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C.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D.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答案 C 8.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答案 C 9.明清之际,在经济发达的徽州地区,“古者右(中国古代多以右为尊)儒而左贾,吴郡或右贾而左儒,盖诎者力不足于贾,去而为儒;赢者才不足于儒,则反而归贾”这表明( )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B.徽商重义轻利诚信经营C.工商皆本思想成为主流 D.社会价值取向变化答案 D 10.1567年,明政府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这主要表明( )A.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D.中国当时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答案 D 11.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材料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C.官府垄断外贸 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答案 B 考点三 儒学的新发展与明清科技文化12.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
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况钟话本《况太守断死孩儿》这表明明代( )A.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 B.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C.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D.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答案 D 13.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单面大图或双面合式(见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C.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 D.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答案 C 14.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意在强调( )A.风俗关乎国家命运 B.政治改革的条件C.君主专制黑暗腐朽 D.社会教化的作用答案 D 15.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天文历算气象学物理学和力学地理学生物学数学50种1种5种11种2种12种语言文字学医药学哲学和逻辑学生理学炮战技术化学5种1种6种3种2种若干种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答案 A 16.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
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A.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B.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C.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D.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答案 B 17.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随后扬州盐商竞相仿效,“大洪班”“德音班”“春台班”等相继组建这说明( )A.昆剧发展步入专业化道路B.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C.市民文化决定着戏剧发展D.商人资本开始渗入戏剧界答案 B 【应用集训】1.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第二次”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有人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B.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新思潮C.统治者意识到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逐渐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D.形成了西学东渐的高潮,直接导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萌发答案 A 2.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岸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和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答案 A 3.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 )A.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B.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C.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D.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答案 C 4.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这说明清代( )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答案 B 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