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达夫及其作品.doc
5页郁达夫及其作品1.生平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他发愤读书,成绩斐然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
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成就卓著又极有个性的大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白话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郁达夫曾先后就教于北京大学、广东大学、中国公学等高等学校,并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等组织,参与营救遭到反动派监禁的廖承志等共产党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立即投身反侵略的斗争洪流1938年春赴武汉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其时,周恩来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曾赴台儿庄劳军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工作,新加坡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1928年起,郁达夫陆续自编《达夫全集》出版,其后还有《达夫自选集》、《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游记》、《闲书》、《郁达夫诗词抄》、《郁达夫文集》,以及《达夫所译短篇集》等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采石矾》、《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 2.作品特色小说和散文是郁达夫创作生涯中着力最多的两种文体,若以数量言,以散文为最;若以成就言,两者并驾齐驱,难分伯仲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我国评论界以前对他的小说研究较为深入,对他的散文的价值认识不够充分,最近十多年来,这种偏见已有所克服。
《郁达夫新论》(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985)的著者许子东在考察了作家的全部作品之后说:“郁达夫散文的艺术成就,实不在他的小说之下香港学人司马长风则说:“郁达夫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好,而且更亲切有味《中国新文学史》,香港昭明出版社出版,1976)这些都是实事求是之论,并愈来愈获得学术研究界的公认随笔小品是一种篇幅比较短小,侧重于抒情叙事的散文体式,“五四”以来,这类作品大量涌现郁达夫的随笔也以短小者居多,但他有时出于发抒胸臆、表达情绪的需要,信马由缰起来,就不大受篇幅的约束,有若干篇什竟长到万字以上从艺术上来看,郁达夫此类作品之最出色者多数写于二十年代,如《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一个人在途上》、《零余者》等,便都是代表作郁达夫在论及卢骚(现通译为卢梭)的《孤独散步者的梦想》时,说这部作品里活跃着“最哀婉的一个受了伤的灵魂的叫喊”(《卢骚的思想和他的创作》)我们其实也可以把这句话移来用在《还乡记》、《零余者》诸篇上郁达夫的随笔小品中有不少是人物写实之作郁达夫人物写实的小品中,有写亲情的,有友人的印象速写,也有缅怀伟人的忆念篇章他在描摹人物、抒写感受时,往往将热烈深沉的情感渗透在舒缓平实的记叙中,极少直白呼告式的宣泄。
说郁达夫的游记是现代文苑中不可多得的奇葩,并非过誉之言郁达夫的游记,除《感伤的行旅》等个别篇章外,几乎都写于1933年举家迁往杭州之后迁家之后,郁达夫就很少写小说了,却出现了一个游记盛产期郁达夫迁家杭州并非偶然之举,而是他思想发生转折的一个标志在上海度过多年紧张的斗争生活之后,他产生了一种厌倦情绪,希冀于离开旋涡中心,去安然索居或游历,过过松弛陶然的日子郁达夫文化素养甚高,文笔清新,艺术感觉敏锐、细腻,在他的游记中,山岭瀑布的美景,古迹名胜的丰姿,各处民情风俗的独异特色,诸地江湖河川的不同风貌,都描绘得极有个性,极为传神他不但勾画自然风光,时而也兼写当地人物,兼讲历史典故,兼诉衷肠心曲郁达夫一生所作的游记,以这时期的篇章为最出色,因而在发表之当时便赢得读者的广泛欢迎,至今仍然魅力不减议论性的散文,在现代文学中数量甚多,被统称为杂文它滥觞于“五四”时期郁达夫的杂文也不少,且题材广泛,笔触伸向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的有很高的艺术性,旁敲侧击,婉而多讽,嬉笑怒骂,妙趣横生;也有的似更注重于逻辑分析,几近于时事评论大致上说来,郁达夫前期的杂文笔调活泼、文字洒脱,文化、人生、政治、习俗无所不涉;及至日寇袭来,抗日战火燃起,他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救亡的斗争中,他那淡雅的名士情趣不见了,突现出了战士的本色,擂起急促的鼓点来,所作杂文,其内容也就大多与民族解放战争息息相关,举凡前线战况、后方民情、政局动向,以及日本方面的种种事态,都在他关注的视野之内。
郁达夫的有些篇章,笔法颇似鲁迅,例如借古喻今之法,郁达夫不仅常常运用,而且往往透出鲁迅式的辛辣讽刺意味来我们似乎可以将郁达夫的自传、日记和信札视之为他的自白书他是一个性格极为坦率的人,他的自传、信札和日记都有着披肝沥胆般的真诚,他有时甚至把自己心灵角落里的隐秘也毫无保留地袒露在清新洒脱的笔墨里在三封写给创造社同仁郭沫若和成仿吾的信件(《海上通信》、《一封信》、《北国的微音》)中,有自然风光的素描,有内心苦闷的独白,也有思念亲人的动情倾诉;他还向友人直抒胸臆,把对侵略者的切齿之恨、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也走笔写了进来关于日记,郁达夫说:“散文作品里头,最便当的一种体裁,是日记体”(《日记文学》),他的《西游日录》、《南游日记》本来就是用日记体写的游记中国现代作家在生前公开出版自己的私人日记,郁达夫是第一人;热衷于写自传的,他也是突出的一位,他起笔系统地写自传时,年仅38岁日记和自传大约是最能表现自我的文体他的自传笔调、章法自然活泼,富于情趣,各篇相对独立,却又前后连贯,可惜只写了九章(第九章写的是留学日本时期的生活)就中断了,究其原因,大约因为其时日寇已大举侵华,他投身于抗战救亡,已无暇顾及这方面的著述了。
在这些自传作品中,郁达夫时而用白描手法写实,时而用彩笔画风景,时而用诗一般的语言抒情,时而又发自胸臆地展开议论,互相交融得十分妥贴自然,表现力甚强,显示了练达的艺术工力若说郁达夫是文学理论家,未免言过其实,但他的某些文学见解,特别是对于散文创作的见解,确颇多精到之处,不仅在当时,就是现在看来也还很有价值,是符合事实的他的创作谈也值得重视(他的创作谈有的写成了专文,有的散见于序跋中),其中有些弥足珍贵的经验,至今仍可供我们学习、借鉴在散文创作上,郁达夫是位多面手举凡小品、游记、杂感、日记、书信、自传、序跋等等,十八般武艺,没有他拿不起来的,各种散文体式,他样样都留下了不少佳作精品,殊不易也郁达夫的作品,生前死后都受到一些人的垢病,特别是他每每情不自禁地写到性苦闷、性骚动现象,更被若干评论者目为颓废,尤以小说为最平心而论,这方面他是落笔多了些、滥了些,也有显得病态的地方,但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他是在描写青年人的人生苦闷时涉笔到性爱的领域的,社会的压抑使人们难以承受,更令生命力正在漫涨的青年尤感苦闷,这也不免在性的方面表露出来;何况在“五四”时期,这也是向封建卫道者的禁欲主义作挑战的一种手段。
好在郁达夫在这方面的描写大体上说来是讲究分寸的,并没有露骨的渲染,散文尤其是这样病态之处也有郭沫若对郁达夫早期作品中常有的这类描写有过这样的分析:“……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的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到做假的困难《论郁达夫》)这或许是一种比较能说得通的解释,说明了在当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好在即使这样的作品,虽存在病态的成份,从总体上看也还是瑕不掩瑜的摘自《郁达夫散文》(上)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