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2008真题解析一.doc
10页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4*5 1.芝加哥社会学派芝加哥社会学派解析:相似考题有:05 年的列举两个传播学来源其他学科的例子、06 年的“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早期发展的贡献”参考那题的答案就行答:芝加哥社会学派是 20 世纪初至 30 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哲学家杜威、社会学家库利、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帕克等芝加哥大学率先创立了社会学,继承了齐美尔的社会学思想(关注社会交往和冲突),主导了早期的美国社会学研究库利发展出了“镜中我”和“首属群体”的概念,米德提出了“主我”和“客我”的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帕克阐释了“社会距离”的概念,这些思想集成了继承了齐美尔关于社会化的思想,在关注社会整体的同时将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焦点,并系统的阐述了符号互动论芝加哥学派为传播学的初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首先,在传播学理论上,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他们认为,人类和社会的存在,都需要传播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接解释,取而代之的是符号互动论的观点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类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来认识他们自己是谁,人们借助于与他人的人际传播而建立意义。
同时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种可能手段芝加哥学派在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进行了关于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的佩恩基金研究,这些研究为许多后来的传播效果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早期的模式同时,它也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再次,在传播学研究方法上,杜威确立了实证哲学,相信科学实验能够为人是世界提供基础芝加哥社会学派为美国社会学的研究奠定了经验的基础,赋予美国社会学一种应用和改良的影响,并开展了早期的传播学效果研究(关于电影对儿童影响的佩恩基金会研究) 2.2.信度和效度信度和效度 解析:研究方法的问题答:准确与精确是衡量度量成败的重要标准,也就是:可靠性和准确性,也即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某种特殊技巧重复应用于某一题目的研究,每次都能得到同样的结果假定让甲猜乙的重量,甲开始猜 80 公斤,当乙化了妆让甲猜,甲猜到 90 公斤,这说明甲对乙的重量估计不可靠,然而当甲得到一个磅秤之后,无论乙是如何化妆,称量的重量都是一样的,这说明磅秤比起猜测是度量重量的更好的工具但是信度并不意味着正确、有效假如把磅秤调低 5 公斤,虽然每次都能称出同样的重量,但次次都是错,这一差数称为偏差。
效度:表示一种测验或量表能够用来真正测量它所要测量的目标的准确程度效度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1)实际测量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概念是否一致;(2)概念是否被准确地测量例如,一种智力测验,本以测量智力为目标,如果所测量到的主要是知识经验而不是智力水平,那就表明这种智力测验的效度很低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效度和信度之间的关系:例如:用打靶来比喻对于事物的度量信度或可靠性性象一组密集的弹着点,无论打在靶子的那个部位;而效度或准确性则要求打在靶心附近一般而言,可靠而不准确属于系统误差,准确而不可靠则属于随机误差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是说,一个测量要有效度就必须有信度,信度是效度的必要前提条件,不可信就不可能正确信度不是效度的充分条件是说,有了信度,却不一定有效度可信的测量未必有效,而有效的测量必定可信,效度是信度的目标和归宿其表现形式有三种:1.可信且有效;2.可信但无效;3.不可信且无效3.3.报网互动报网互动 解析:这是新媒介时代下的报纸生存策略之一,也是新旧媒介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答:指传统报纸和所属的新闻网站为了扩大影响力而采取的种种营销活动,如在报纸上开设网络版、在每条新闻后面附加“详情查阅某某网”,在网站开设电子版报纸、开设记者信箱等。
2004 年以来被中国大陆很多家媒体采用,已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流动作报网互动,传统认为是一个关乎报纸的冬天是否来临的话题,但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已上升为报纸营销手段、报纸理念等新的层次毕竟随着数字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一定会有一场媒介变革,媒介正走向融合,各种媒介都将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找到各自的生存位置4.4.高语境和低语境高语境和低语境(high(high context&lowcontext&low contextcontext) 答:高语境传播与低语境是由美国学者霍尔提出的高语境传播的指的是,在传播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正好相反东方社会很多都是“高语境”社会5.5.媒介融合媒介融合 解析:媒介经济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也是新媒介和传统媒介的发展方向相关概念有菲德勒的媒介形态变化、大媒体产业、创意产业答:媒介融合就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
由此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交融,形成了融合化的“大媒介”产业形态二、简答二、简答 15*415*4 1.1.两级传播提出的背景和影响两级传播提出的背景和影响 答:来自媒体的信息首先抵达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影响的追随者,这个过程称为两级传播20 世纪 30 年代,大众社会理论和强大效果论的范式主导着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作为一个受过经验主义研究方法训练的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相信理论必须坚固的扎根于经验事实之中为了验证大众社会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美国伊利县进行了总统竞选调查调查目的(假设)是证明在总统宣传中大众媒介的强效果此次调查采用了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与预想的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媒体在 1940 年的大选中起的效果并不突出,大众传播没有直接左右选民的投票意向,它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是主要的因素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者提出了“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假说,并归纳了大众传播的几种效果类型(强化、结晶、改变等)伊利研究的结果后来写成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开创了有限效果的新阶段两级传播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后来提出的创新的传播扩散中,两级传播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两级传播模式的诠释下,大众传播在人们的认知阶段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说服和决策阶段,人际传播的影响更显著因此,尽管在技术传播时,受众同时既处身于信息传播的覆盖中,也处身于人际传播的扩散网络中,但两者对于受众采用新技术的影响是不同的既有采用过程阶段上的不同,也有更为复杂的传播行为差别所以当需要把信息进行更广泛的传播时,最好使用大众媒介进行大众传播;要进行劝服时,最好使用人际传播的手段罗杰斯还在两级传播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扩散理论,对新技术的传播和普及有着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两级传播开创了传播学效果研究的新时代,即有限效果范式这个效果范式在传播学中占据了三十多年的统治地位同时,将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研究方法引入传播学中,对传播学的整个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拉扎斯菲尔德才被奉为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2 2、追求收视率体现怎样的受众观?、追求收视率体现怎样的受众观? 解析:换个角度来考理论,这里它并没有直接叫你谈“受众即市场”理论,而是问一个现象是什么受众观,确实很绝这个观点在郭庆光的书中介绍得很详细对这种题要从题干触发引出理论,在谈完理论之后再回归题中的主题词答:追求收视率是为了获得好的市场效益,电视节目有越多的观众,节目获得的收视费就越高,或者在该节目上就能获得更高的广告收入。
这种为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受众即市场”的受众观在大众传播学研究中,受众指的就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收者或传播对象把受众看作消费者或市场的观点,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第一,经营性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出售出去;第二,商品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自己的商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即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第三,竞争性传媒活动既是市场活动,那么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自然是消费者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的基本观点对受众市场形势的看法是一个变化的过程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多数传媒把受众看作是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其有效经营方式是提供满足普遍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而在媒介丰富的今天,大众市场已经饱和,准确进行受众定位,进行市场细分,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分众市场成为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的某些行为特点但是,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这个概念是不完善的:首先,把传媒和受众的关系固定为“买方”和“卖方”的关系;其次,更多的着眼于受众的够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再次,容易把“商品销售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最后,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够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
因此,我们不能将受众简单地等同于物质商品的消费者,也不能将传媒简单的等同于生产和提供物质商品的企业毕竟传播内容不同于物质能源,还有意识形态等重要作用这几年,随着电视台开始进行商业化经营,追求收视率越演越烈但电视节目不能过分追求收视率,毕竟信息不同于简单的物质能源,它包含着思想,具有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3 3、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法案的内容与意义、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法案的内容与意义 解析:这题更狠的,我只记得在许静的书上有提到过,所以书上面提到的都答了上去实际上,一般考法案条例的都与媒介规范理论相关大家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看另外,大家可以留心一下弥尔顿《论出版自由》以及《1996 年电信法案》,这些都是以后有可能考的题答: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于 1791 年 12 月 15 日被批准,是美国新闻自由的法律依据它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众的言论、新闻、集会和宗教信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保护公众的言论出版自由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确立了美国自由主义规范论的主导地位,而其中新闻自由主要是从“自由免于限制”的观点来下定义的,自由主义是美国长期以来探索民主自治的核心。
然而,还有比传播自由更大的问题是基本人权问题,以及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使得人权得到最大化的问题然而,到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新闻自由时间上越来越成为赚钱的手段及新兴的媒介大亨进行宣传的手段大规模的生产和发行使媒介生产经济变得越来越重要媒介兼并也越演愈烈,20 世纪的心理学研究更多的揭示了人类行为的非理性方面这就打破了自由主义理论关于“理性人”的哲学基础总之,到 20 世纪,自由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遭到挑战1969 年美国学者巴隆发表了“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一文,后来又出版了《媒介接近权:为了谁的出版自由》他认为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的“出版自由”所保护的是作为社会一般成员的受众的权利,而不是媒介企业的私有财产权;在传播媒介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广大受众越来越被排斥在大众媒介之外的今天,应当让媒介对受众开放,把第一修正案的权利还给它的真正拥有者——读者和视听受众可见美国第一宪法修正案为人们争取自己的媒介接近权和使用权提供了重要依据4 4、简要评析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抵制网络恶俗音乐这一事件、简要评析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抵制网络恶俗音乐这一事件 解析:这是精英文化、通俗文化以及恶俗文化的交锋,这里当然会想到批判学派的文化观,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