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559271990
  • 上传时间:2023-09-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秋瑾满江红 》教学设计覃塘区黄练镇二中 周月丽课标要求:领会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进行诵读和默写、把握诗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能力目标 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德育目标 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学情分析 因学生缺乏诗人的经历,领会作者情感、把握诗意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教学方法 读、议、背、写授课时间 一课时一、预习1、导入解 题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2、作者介绍秋瑾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l(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 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 丈夫是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富绅之子王廷钧,字子芳 3、介绍创作背景 背景: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秋瑾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二、 自学探究 1、朗读课文并 注音: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翻译 在北京暂住,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遍地盛开,(我的)容颜却是那么的憔悴刘邦用四面楚歌战胜了项羽,我漂泊了八年还想着那个家作什么既然我那么痛苦,何必还强颜欢笑呢,离开也没有什么难的!我虽然不是男儿身,心却比男儿还刚烈有志气的文人肝胆相照的胸襟,常常是不被人理解的那些心胸狭窄的俗人怎么能够明白我的心意?自古英雄衰弱的时候总是要受尽痛苦折磨的在这个迷茫的社会里,我要去哪里寻觅知音?(我的)泪水浸湿了衣裳3、作品鉴赏 三、内容赏析:词的上片 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致秋誉章书》),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首先写中秋佳节暂住北京的情景,菊花盛开,秋色明净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并不过分。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喜悦之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 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离家出走以后,下一步怎么办?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平日诗人,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何处觅知音”?这对当时的秋瑾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她的前途和事业特别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的困境(《致琴文书》)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