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4师表教案.pdf
6页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出师表教师寄语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把春天衔来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3、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教学重点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1、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 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三、朗读课文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产生激情并给生字词给注音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2、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解决五、字词归纳1、积累下列词语:中道崩殂:作奸犯科:深入不毛:庶竭驽钝:咨诹善道: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2、古今异义词卑鄙 ( 今义为“下流、无耻”) 感激 ( 今义“衷心感谢”) 痛恨 ( 今义“深切地憎恨”) 涕 ( 今为“鼻涕 ”) 谨慎 ( 今义“做事小心”) 所以 ( 今表结果 ) 开张 ( 今义“商店营业,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 布衣 ( 今义“布做的衣服”) 3、一词多义道中道崩殂( ) 咨诹善道( ) 遗以 遗 陛 下 ( ) 以 光 先 帝 遗 德 ( ) 效愿 陛 下 托 臣 以 讨 贼 兴 复 之 效( ) 不效则治臣之罪( ) 为俱为一体( )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每与臣论此事( ) 无若无兴德之言( ) 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 ) 行然后施行( ) 性行淑均( ) 行阵和睦 ( ) 益有所广益( ) 至于斟酌损益( ) 4、虚词“于”的用法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欲 报 之 于 陛 下 也 ()未 尝 不 痛 恨 于 桓 灵 也()“以”的用法先帝不以臣卑鄙( ) 咨臣以当世之事( ) 遂许先帝以驱驰(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 ) 故临崩寄臣以人事也( ) 愚以为宫中之事( )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 5、词类活用以光先帝遗德( 名词动用,) 恢弘志士之气( 形容词动用,) 此 皆 良 实 ( 形 容 词 名 用 ,) 亲 贤 臣 , 远 小 人 ( 形 容 词 动 用 ,) 深 入 不 毛 ( 名 词用,) 第二课时课文研讨第一段(1) 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2) 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3) 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第二自然段问题探究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具体执行?提出怎样的劝诫?“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第三、四自然段问题探究1、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小结: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4、第五自然段(1) 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2) 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 正面 ) :(3) 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 反面 ) :(4) “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5)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以上第1 5 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第三课时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第六自然段问题探究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感激”的原因是什么?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第七段问题探究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第八段问题探究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4第 9 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以上6 9 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 1)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 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 “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2) 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
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3) 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4) 小结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出师表练习题阅读一二段解释下边加点的词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引喻失义义:陟罚臧否臧否: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刑: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理:中道崩殂道:以咨诹善道道:下边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帝感其诚B. 诚宜开张圣听C. 以光先帝遗德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为了不堵塞“忠谏之路”,诸葛亮建议后主刘禅应当( 用原文填空) 从这两段文字看,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执掌朝政有哪些告诫?用横线在原文中标出。
诸葛亮认为,在执法方面应该“刑( 处罚 ) ”的是的人,应该“赏( 奖赏 ) ”的是的人,(用原文回答)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A. 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B. 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C. 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D.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选段中,表现蜀国有利主观条件的句子是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阅读三四段解释加点字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性行淑均以光先帝遗德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若无兴德之言无: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无:有所广益益:至于斟酌损益益: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在上文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什么建议?用原文回答“众议举宠为督”的原因是什么?理解第三段的内容,然后填空:文中提到的:“亲贤臣”,相当于今天选拔人才时常提到的“”这一成语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的“贞良死节”的意思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是一个贞良死节之臣举本文以外的例子)文中的“计日而待”,与今天的这个成语意义相近,字数相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亲贤臣,远小人B.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 下亲之信之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 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解释文中加点的字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故五月渡沪咨臣以当世之事夙夜忧叹结合选文分析先帝将重任委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 ? 选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 个四字短语回答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 ,临危委重任和_ 。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六出:东和:收二川:七擒:北拒:排八阵: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咨臣以当世之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按要求用原句回答: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诸葛亮认为目前出师北伐的条件已经成熟,这两个条件是“”“”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四个短语回答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以告光帝之灵以:以光先帝遗德以:以伤先帝之明以: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咨臣以当世之事以:悉以咨之以:愚以为宫中之事以: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