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3年中考攻略】专题19:动态几何之定值问题探讨.doc

35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8876048
  • 上传时间:2017-09-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9MB
  • / 3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0 -【2013 年中考攻略】专题 19:动态几何之定值问题探讨动态题是近年来中考的的一个热点问题,动态包括点动、线动和面动三大类,解这类题目要“以静制动 ”,即把动态问题,变为静态问题来解,而静态问题又是动态问题的特殊情况常见的题型包括最值问题、面积问题、和差问题、定值问题和存在性问题等前面我们已经对最值问题、面积问题、和差问题进行了探讨,本专题对定值问题进行探讨结合 2011 年和 2012 年全国各地中考的实例,我们从三方面进行动态几何之定值问题的探讨:(1)线段(和差)为定值问题; (2)面积(和差)为定值问题; (3)其它定值问题一、线段(和差)为定值问题:典型例题:例 1:(2012 黑龙江绥化 8 分)如图,点 E 是矩形 ABCD 的对角线 BD 上的一点,且BE=BC,AB=3,BC=4,点 P 为直线 EC 上的一点,且 PQ⊥BC 于点 Q,PR ⊥BD 于点 R.(1)如图 1,当点 P 为线段 EC 中点时,易证:PR+PQ = (不需证明).512(2)如图 2,当点 P 为线段 EC 上的任意一点(不与点 E、点 C 重合)时,其它条件不变,则(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 3,当点 P 为线段 EC 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时,其它条件不变,则 PR 与 PQ 之间又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答案】解:(2)图 2 中结论 PR+PQ= 仍成立。

      证明如下:125连接 BP,过 C 点作 CK⊥BD 于点 K∵四边形 ABCD 为矩形,∴∠BCD=90°又∵CD=AB=3 ,BC=4,∴ 2 2BDC345- 1 -∵S △BCD = BC•CD= BD•CK,∴3×4=5 CK,∴CK= 12 125∵S △BCE = BE•CK,S △BEP = PR•BE,S △BCP = PQ•BC,且 S△BCE =S△12BEP+ S△BCP ,∴ BE•CK= PR•BE+ PQ•BC12又∵BE=BC,∴ CK= PR+ PQ∴CK =PR+PQ 1212又∵CK= ,∴PR+PQ= 55(3)图 3 中的结论是 PR-PQ= .1【考点】矩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勾股定理分析】(2)连接 BP,过 C 点作 CK⊥BD 于点 K.根据矩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求出 BD 的长,根据三角形面积相等可求出 CK 的长,最后通过等量代换即可证明3)图 3 中的结论是 PR-PQ=125 连接 BP,S △BPE -S △BCP =S△BEC ,S△BEC 是固定值,BE= BC 为两个底,PR , PQ 分别为高,从而 PR-PQ= 。

      125例 2:(2012 江西省 10 分)如图,已知二次函数 L1:y=x 2﹣4x+3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点 A 在点 B 左边) ,与 y 轴交于点 C.(1)写出二次函数 L1 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2)研究二次函数 L2:y=kx 2﹣4kx+3k(k≠0) .①写出二次函数 L2 与二次函数 L1 有关图象的两条相同的性质;②是否存在实数 k,使△ABP 为等边三角形?如果存在,请求出 k 的值;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③若直线 y=8k 与抛物线 L2 交于 E、F 两点,问线段 EF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会,请求出 EF 的长度;如果会,请说明理由.- 2 -【答案】解:(1)∵抛物线 ,22yx43x1∴二次函数 L1 的开口向上,对称轴是直线 x=2,顶点坐标(2,﹣1) 2)①二次函数 L2 与 L1 有关图象的两条相同的性质:对称轴为 x=2;都经过 A(1,0) ,B(3,0)两点②存在实数 k,使△ABP 为等边三角形.∵ ,∴顶点 P(2,-k) .22y43xk∵A(1,0) ,B(3,0) ,∴AB=2要使△ABP 为等边三角形,必满足|-k|= ,3∴k=± 。

      ③线段 EF 的长度不会发生变化∵直线 y=8k 与抛物线 L2 交于 E、F 两点,∴kx 2﹣4kx+3k=8 k,∵k≠0 ,∴x 2﹣4x +3=8解得:x 1=﹣1,x 2=5∴EF=x 2﹣x 1=6∴线段 EF 的长度不会发生变化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二次函数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分析】 (1)抛物线 y=ax2+bx+c 中:a 的值决定了抛物线的开口方向,a>0 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a<0 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抛物线的对称轴方程和顶点坐标,可化为顶点式或用公式求解2)①新函数是由原函数的各项系数同时乘以 k 所得,因此从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解析式的系数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②当△ABP 为等边三角形时,P 点必为函数的顶点,首先表示出 P 点纵坐标,它的绝对值正好是等边三角形边长的 倍,由此确定 k 的值3- 3 -③联立直线和抛物线 L2 的解析式,先求出点 E、F 的坐标,从而可表示出 EF的长,若该长度为定值,则线段 EF 的长不会发生变化例 3:(2012 山东德州 12 分)如图所示,现有一张边长为 4 的正方形纸片 ABCD,点 P 为正方形 AD 边上的一点(不与点 A、点 D 重合)将正方形纸片折叠,使点 B 落在 P 处,点C 落在 G 处,PG 交 DC 于 H,折痕为 EF,连接 BP、BH.(1)求证:∠APB= ∠BPH;(2)当点 P 在边 AD 上移动时, △PDH 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并证明你的结论;(3)设 AP 为 x,四边形 EFGP 的面积为 S,求出 S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试问 S 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解:(1)如图 1,∵PE=BE,∴∠EBP=∠EPB.又∵∠EPH=∠EBC=90° ,∴∠EPH﹣∠EPB=∠EBC﹣∠ EBP,即∠PBC=∠BPH。

      又∵AD∥BC,∴∠APB= ∠PBC∴∠APB=∠BPH2)△PHD 的周长不变为定值 8证明如下:如图 2,过 B 作 BQ⊥PH ,垂足为 Q由(1)知∠APB= ∠BPH,又∵∠A= ∠BQP=90° ,BP=BP ,∴△ABP ≌△QBP(AAS ) ∴AP=QP,AB=BQ 又∵AB=BC,∴BC=BQ又∵∠C=∠BQH=90°,BH=BH,∴△BCH≌△BQH(HL) ∴CH=QH∴△PHD 的周长为: PD+DH+PH=AP+PD+DH+HC=AD+CD=83)如图 3,过 F 作 FM⊥AB,垂足为 M,则 FM=BC=AB又∵EF 为折痕,∴EF ⊥BP 4 -∴∠EFM +∠MEF=∠ABP +∠BEF=90°∴∠EFM=∠ABP又∵∠A= ∠EMF =90°,AB=ME,∴△EFM≌△BPA(ASA ) ∴EM=AP=x.∴在 Rt△APE 中, (4﹣BE) 2+x2=BE2,即 2BE+8∴ 2CFMx又∵四边形 PEFG 与四边形 BEFC 全等,∴ 2 2211x11SBECF=4+=x+8x62 ∵ , ∴当 x=2 时,S 有最小值 6。

      02<【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正方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二次函数的最值分析】 (1)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得出∠PBC= ∠BPH ,进而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PB=∠PBC 即可得出答案2)先由 AAS 证明△ABP≌△QBP,从而由 HL 得出△BCH≌△BQH,即可得CH=QH因此, △PDH 的周长 =PD+DH+PH=AP+PD+DH+HC=AD+CD=8 为定值3)利用已知得出△EFM≌△BPA,从而利用在 Rt△APE 中,(4﹣BE)2+x2=BE2,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值求出即可例 4:(2012 福建泉州 12 分)已知:A、B、C 不在同一直线上.(1)若点 A、B、C 均在半径为 R 的⊙O 上,i)如图一,当∠A=45°时,R=1,求∠BOC 的度数和 BC 的长度;ii)如图二,当∠A 为锐角时,求证 sin∠A = ;BC2(2).若定长线段 BC 的两个端点分别在 ∠MAN 的两边 AM、AN(B、C 均与点 A 不重合)滑动,如图三,当∠MAN=60°,BC=2 时,分别作 BP⊥AM,CP⊥AN ,交点为点 P ,试探索:在整个滑动过程中,P、A 两点的距离是否保持不变?请说明理由. - 5 -【答案】解:(1)i)∵∠A=45°,∴∠BOC=90°(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其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又∵R=1,∴由勾股定理可知 BC= 12ii)证明:连接 BO 并延长,交圆于点 E,连接 EC可知 EC⊥ BC(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 90°),且∠E=∠A(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故 sin∠A =sin∠A= BCE2R(2)保持不变理由如下:如图,连接 AP,取 AP 的中点 K,连接 BK、CK ,在 Rt△APC 中,CK = AP=AK=PK12同理得:BK=AK= PK∴CK=BK=AK=PK∴点 A、B、P、C 都在⊙K 上∴由(1)ii)sin∠A= 可知 sin60°= 2R∴AP= (为定值)BC43sin60【考点】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外心,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直角三角形中线性质分析】(1)i)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出 ∠BOC=2∠A=90°,再利用勾股定理得出 BC 的长;ii)作直径 CE,则∠E=∠A,CE=2R,利用 sin∠A=sin ∠E= ,得BC2R出即可2)首先证明点 A、B、P 、C 都在⊙K 上,再利用 sin∠A= ,得出 AP=- 6 -(定值)即可BC43sin60例 5:(2012 山东潍坊 11 分)如图,已知抛物线与坐标轴分别交于 A(-2,O )、B(2,0) 、C(0,-l)三点,过坐标原点 O 的直线 y=kx 与抛物线交于 M、N 两点.分别过点C、D(0,-2)作平行于 x 轴的直线 、 .1l2(1)求抛物线对应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求证以 ON 为直径的圆与直线 相切;1l(3)求线段 MN 的长(用 k 表示) ,并证明 M、N 两点到直线 的距离之和等于线段 MN2l的长.【答案】解:(1)设抛物线对应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y=ax2+bx+c,则 解得 。

      4a2b+c=011a4bc∴抛物线对应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所以 21y=x4(2)设 M(x1,y 1),N (x2,y 2),因为点 M、N 在抛物线上,∴ ,∴x 22=4(y2+1)144四又∵ ,∴ 22Oxy2ONy又∵y 2≥-l,∴ON =2+y 2设 ON 的中点 E,分别过点 N、E 向直线 作垂线,垂足为 P、F, 则 1l,2CNPEF∴ON=2EF,- 7 -即 ON 的中点到直线 的距离等于 ON 长度的一半,1l∴以 ON 为直径的圆与 相切3)过点 M 作 MH⊥NP 交 NP 于点 H,则,222211NHxy又∵y 1=kx1,y 2=kx2,∴(y 2-y 1)2=k2(x2-x 1)2∴MN 2=(1+k2)(x2 一 xl)2又∵点 M、N 既在 y=kx 的图象上又在抛物线上,∴ ,即 x2-4kx-4=0 ,∴x 2+x 1=4k,x 2·x1=-42kx4∴MN 2=(1+k2)(x2 一 xl)2=(1+k2)[ (x2+x l)2-4x 2·xl] =16(1+k2)2。

      ∴MN=4(1+k 2)延长 NP 交 于点 Q,过点 M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四川省成都市2025年中考数学真题试卷附同步解析.docx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师一学校2024_2025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数学期中考试卷.docx 四川省成都市2025年中考数学真题试卷含同步解析.ppt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54讲物质制备的综合实验探究考点1无机物的制备实验探究.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4讲烃化石燃料考点1脂肪烃的结构与性质.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八章第40讲反应过程中微粒浓度变化及图像分析考点1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关系及分析.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1讲铁及其氧化物氢氧化物.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6讲醇酚和醛酮.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55讲化学综合实验探究考点1物质含量或组成的测定.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考点突破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2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考点1电解质及其电离.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4讲烃化石燃料考点2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质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52讲离子的检验物质的鉴别与推断考点1常见离子的检验.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八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第36讲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考点1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28讲反应热的测定及计算考点2盖斯定律及应用.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2讲铁盐和亚铁盐含铁物质的转化.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3讲考点1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7讲羧酸及其衍生物.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考点突破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8讲硫酸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考点1硫酸硫酸根离子的检验.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4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规律.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7讲羧酸及其衍生物考点1羧酸酯的结构与性质.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