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用.doc
5页存在主义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一、 存在主义及其时代背景 存在主义作为西方哲学思潮的主要代表,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从60年代起开始走向衰落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的意义出发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示个人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流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存在主义是对19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理性派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20世纪在西方各国中影响最广的哲学流派之一,存在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正式形成存在主义与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危机以及由此加剧的人的异化现象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描述和揭露在充满矛盾和危机的现代社会中人的个性的丧失、人的自由的被剥夺、人之受物以及一切异己力量的支配,论证怎样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摆脱异化状态,恢复人的尊严和个性,成为存在主义者追问的中心问题 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科学进步的同时,道德价值观严重危机教育不是为了发展人自身,它不过是把人当作机器加以寻来因此,存在主义教育极力抨击传统教育简单化、划一化和工具化,极力主张个人价值,弘扬个性,重视主体自由 存在主义,以“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关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注重现实人生。
窥探其发展轴线,不难发现,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工业革命给人类的物质文明带来了空前繁荣, 但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家园带来了无尽困惑人在异化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精神家园更是乏人问津, 存在主义正是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危机不断迭起时代的产儿人”的问题日甚一日凸显出来,而存在主义以其人文关怀强调重视研究和解决“人”、“主体”、“生存” 的问题, 俨然一剂良药, 回应了当时社会中人类自我反省的强烈呼声,也助其成为20 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马丁·海德格尔,德国的卡尔·雅斯贝尔斯、法国的让—保罗·萨特以及奥地利的马丁·布贝尔等他们强调人的存在,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教育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存在主义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学生个体的需要、兴趣和经验,反对以学科为中心;课程与教学实施主要采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个别教学法、创造性活动和非连续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反对教师的专制和控制,提倡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自由地做出适合于他们自己的选择 存在主义哲学对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其理论基础,但至今没有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战后,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美国教育家尼勒将存在主义应用于教育理论布贝尔著有《我和你》、《人与人之间》、《生存的对话:哲学和教育学全集》等,被看作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的主要特征: 首先,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基本哲学倾向同早期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等人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既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哲学体系,也批驳在保留主客二分的框架下拒斥形而上学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各派哲学” 其次,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也并不排斥对本体论问题的研究,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真的,始原性的存在先于主客二分,而人的这种存在只能“揭示”和“澄明”,而“揭示“和”澄明“就是对人的一系列存在方式的描绘和揭示 再次,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的生存问题,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的“存在”,而不是“本质”,所谓“存在”指作为主题的人自身是一种个体生成和变化着的过程… …真正的知识是通过人的直觉而得到的,真理不是人们的发现,而是个人选择的产物还有,存在主义强调自由、选择、责任的意义和价值。
既然存在先于本质,就要求人们自己创造自己,人有绝对的自由,强调人要自由地进行选择,并能够对自己所选择的行为负责所以,在认识论方面,存在主义认为,真理总是与个人的判断相关,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自由决定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对他有意义的在价值论方面,存在主义主张各种价值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由外在的标准所决定的每一种价值都是由个别的人自由选择所决定的,对任何人来说,存在是基本的价值,而个人的选择是最高的价值 最后,强调对人生问题的研究,是存在主义共同的特点,他们一方面让我们感悟人生的孤独、烦闷和痛苦,一方面让我们体悟“向死而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珍惜自己短暂的生命 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首先,教育不是对儿童进行塑造,而是“帮助每一个人去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并且帮助他不顾公众的压力去过自己的生活,并且作出自己的决定他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是自己自由选择的,只适应学习接受这些活动有时会产生可怕的后果 其次,在知识观上,存在主义者认为,“知识之所以重要,并不是由于它本身重要,而是由于它帮助我们取得个人自由学生必须把他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地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知识一定要对他本人发生影响,而不只是使他考试及格而已。
所以存在主义的目的不在于加强‘思想的正确性’,而是提高‘存在的真实性’ 再次,在关注的风格上,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比传统教育更关注学生个体,更关注学生个体的当下境况存在主义是一种关于个人生活的哲学,他一定会对教育表现有深刻的洞察力,以为教育是一种个人塑造自己或是被塑造的过程” 最后,存在主义者认为,在教育的交往中,“真正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自私自利,而意味着共享”无论这个学生过去发生过什么情况,教师都要坚信,未来仍然是由学生自己创造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行为的后果负责,并且在承认这些后果是他选择的结果的同时,也承认这些后果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得以改变 (一) 课程与教学目标 存在主义教育以个人的自我发展、完成为目的教育在于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教育应当能使学生获得自由、选择、责任的权利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在于服务个人,强调个人发展的意义和个人危机的克服按照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观点来看,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每一具体的个人服务教育的宗旨就是引导每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实现这样的宗旨,教育需要培养受教育者的真诚品质、选择能力和责任意识。
教育应该指导人一是到他的环境条件,促进他顺利地投入到有重要意义的生存中去 存在主义者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无情批判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认识,他们认为传统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主要存在以下两大弊端: 1.理性主义 存在主义者批判自古希腊以来的传统理性主义教育把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人的生活意义都归结为理性他们认为,理性主义只专注于人的理性的发展,忽视人真实存在的非理性的一面存在主义教育者痛斥不合理的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摧残,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把学生标准化、归类化、平均化在忽视学生个性培养的同时,压抑学生的创造力2.工具主义 存在主义教育者激励抨击传统教育简单化、划一化和工具化学校角色被规定为为了经济成功、为了得到一份高薪工作并提高经济地位;学校规定了什么是好公民、什么是社会成功等这样,学生自我决定和自我选择的权力就减少了,课程和教学的目的完全被工具化了从实质上讲,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虽然存在主义者共同关注“人”这个问题,但在回答关于“人”的问题时,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众说纷纭克尔凯郭尔强调选择、自由、责任;海德格尔认为通过选择,创造生活的意义,达到本真的状态。
总的来说,他们都强调了人的存在、自由、选择和责任所以,可以这样说,在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那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本真的人”在布贝尔看来,教学与课程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精神生活能力的养成因此,就必须以品格作为教学和课程的具体目标,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教育者最大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自己的品格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某一方面或只具备某种技能、能力和意识的人,而是培养“全人”他指出,真正的人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全”,是实体、一般意识、精神和生存形式的组合全人”教育目的的达到,归根到底,是个人“自我实现”或“自我超越”的过程因此,在存在主义者看来,课程与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成为他自己,而非仅仅成为一个社会人、经济人而且,课程和教学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进行自我认识、自由选择、自我负责,形成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二)课程与教学内容 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上,存在主义者更关心的不是实际上教什么,而是为什么目的而教、怎样教的问题他们认为,课程本身不是学习的目的,只是实现主观性的工具而已他们主张必须掌握大量的传统教材,但是,他们反对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存在主义教育家们也不赞成以学科为中心作为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因为对他们来说,各种教材本身没有价值,而有价值的是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提升具有价值的东西他们认为,不论学习什么东西,都是个人借以发展自我认识和自我责任感的工具所以,在课程与教学内容方面,可以把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理想的教材 在存在主义看来,理想的教材将强调:(1)活动性课程;(2)学生的兴趣作为学习计划与活动的依据;(3)学生在分组和个人单独活动中有完全自由;(4)课程以即时的需要为根据;(5)承认个人在经验上的差异 由此可见,存在主义者不但要求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而且超越了课程内容静态化的窠臼,强调学生个体的需要、兴趣和经验,使课程内容从目的转变为手段,而且从工具性的目的转变为形成人的目的2. 重视人文学科 存在主义者主张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即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人性发展的需要他们重视人文学科,因为历史,哲学,文学和艺术更深刻而直接地表现为人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的冲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主体论述,更能洞察和发展人的存在的意义存在主义者反对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完全的教学应该关心的是整个人的品格。
他们重视人文学科,因为历史,哲学,文学和艺术更深刻而直接地表现为人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的冲突关于文学,存在主义者认为,通过对与人类生活方式相关的文学作品的研读,可以使学生放开自己的情绪,接受象征性经验,从而唤醒学生个人感受,对整个人类生活方式承担责任关于艺术,艺术被用来培养和表达妹的经验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使纯粹意识的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从而带给人愉快、慰藉等体验,这是理性所不能的通过种种直观的体验,人们对存在产生新的认识关于宗教,存在主义者认为 ,就其本质而言,所有问题中,宗教性的问题“我的生命意义何在”是最有人性的3.重视学生个人的需要 存在主义者认为,课程应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学生本人要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基于这样的立场,存在主义者贬低理性,认为科学思维关心的是客观化,排除直觉思维和自我体验,因此,他不适于作为课程的基础在他们看来,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合适的,这无视学生个人的具体境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课程应集中于个体的、主观的、内省的知识,同时,必须提供较多的时间,使学生得以内省 因此,有些存在主义者认为,如果从学生的需要老考虑,学校没有某门科目在实质上比其它的科目更为重要,重要的是个人能从中得到自我实现。
教材是他们用以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工具4.科学合理的知识观 存在主义者认为,只有能引起知者的感情的知识,才是明确的知识人不仅是理智的动物,也是感情的动物他必须把要认知的事物跟他个人联系起来,必须把知识和个人的真正目的联系起来 存在主义者要求学校必须完全修改它对知识的看法,学校必须不再认为教材本身就是目的,也不能认为学习本身是为学生从事未来职业做好准备的一种工具,而必须把它堪称是培养自我的一种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成为教科书的主宰因为存在的意义在于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