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是铁杆中医.doc

28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57452264
  • 上传时间:2022-12-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8K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我是铁杆中医我是铁杆中医《我是铁杆中医》2007 年人民卫生第一版社初版这年头,发现本好书不简单了第一篇一个铁杆中医的心路历程一 我的学徒生涯1 家学渊源我出生于中医世家,却并不是书香门第,祖上是农民,祖籍湖南岳阳彭家大垸清朝道光年间,曾祖父彭吟樵不满承办婚姻,从老家出走, 一担青菜挑进长沙,成了城里的 “打工仔”有一次,看到钉马掌的工匠在削马蹄皮,突发奇想,他将削下的马蹄皮放在新瓦上焙枯,调上冰片、麻油,试着用来治疗臁疮:这是一种当时劳动民众最常有、最不易治愈的小腿胫部溃疡,俗称“烂脚杆子”病岂知真的有效,一炮打响,由此发迹,俨然当起了“外科医生” ,自然,按大清法规,现时标准,只好算作“江湖郎中” 此后,彭氏医生的招牌在长沙市白马巷64 号一挂就是七十余年,直到1938 年长沙文夕大火烧起为止祖父这一辈,有五人行医,以大伯祖父彭韻伯的名气最大他专攻叶天士的学说,一部《临证指南医案》 ,读得倒背如流,用得炉火纯青上个世纪三十年月,湖南省 zhengfu 主席、军阀何某的父亲得了病,老爷子从乡里头次进城享福,不到半月,即卧床不起,高烧不退,群医束手伯祖父以上等高丽参一枝烧炭、加保和丸煎汤,一剂而热退身凉。

      明显是一个消化不良惹起的“滞烧” ,用几分钱一帖的消滞药就能够解决问题,恰恰就难倒了众多名医,不知如何既能照料到病情, 又能照料到大人物的面子, 让擅长玩 “脑筋急转弯”的伯祖父捡了个廉价经何某一嘉奖,伯祖父于是乎就“饮誉三湘”了我的父亲排行第四,学医的是二伯、三伯二伯彭崇让生于 1902 年,家境贫穷,只念了四年私塾,全靠博闻强记,苦读成才 ,青年时即医名鹊起 五十年月初, 本拟调中国中医研究院,恰逢得了肺结核,未能成行此后入聘湘雅医学院,担任中医顾问,教授, 1959 级西医学习中医班导师二伯曾多次为胡耀邦、叶剑英、王震、陶铸、杨得志等来湘的领导人看病徐特立先生的夫人患有一种西医称作“癔病性昏迷症”的疾病,生病已经四十余年,每次发生即昏不知人,遍访全国名医,用任何药物都无效,过几日就会自动清醒 1964 年初,徐夫人在长沙发病,二伯用黄芪一两、防风五钱,浓煎鼻饲,半个小时就醒了徐老先生大为吃惊,问为何会有效二伯回答:这个病中医古籍有记录, 名“尸厥”,《史记·扁鹊仓公传记》,晋国医生赵简子得的就是这类病,扁鹊凭脉判定三往后复苏,何尝用药; 《旧唐书·许胤宗传》中,柳太后得此病, 太医许胤宗用黄芪、 防风煎汤数斛, 置于床下,熏蒸而醒,中医古代最出名的医案、明朝的《名医类案》 ,将这个医案列为全书的第一案,我可是是依样画葫芦、新瓶子装旧酒而已。

      听后,徐老先生感触不已,不久,亲身提名二伯为第三届省政协常委关于祖先的这些轶闻趣事,固然从小耳熟能详,但到此后从事医学史研究时,我仍是认真地考据了一番结果发现:用马蹄皮焙枯治臁疮,方书未载;人参烧炭消滞,经传无考;即便是将赵简子、柳太后、徐夫人,千年故事一锅勺,也似乎有偷梁换柱之嫌, 不那么绝对科学谨慎的 我这几位前辈,除了敢于实践、胆识过人以外,还有一股子灵性,也就是中医常讲的悟性,所谓“医者,意也” ,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与诗品中的心有灵犀、画论中的形神兼顾、文章中的好手偶得、佛学中的境由心生等等,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但悟性这东西,用讲究实证的现代科学方法,大体找不着形态,它倒是浸透于中国古代文化各门学科的灵魂,而一个缺乏悟性的中医,永久只好在低层次的临床实践中彷徨或许从少年时代起,我就模糊地意识到:中医与现代科学完好不是一回事,讲不清它的道理,但有时,比能讲清道理的西医更能解决实质问题,支撑它的学科背景是几千年累积的成功经验,是临床实践,而不是现代科学手段中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是一个神奇王国2 入门之阶最先跨进这个神奇王国,远没有听故事那么高兴浪漫我开始为徒学医,已过弱冠之年,靠背书记诵的“童子功”,自然是无影无踪了,对中医的认识,也近乎一张白纸。

      作为老师的二伯父,递给我一本张仲景的《伤寒论》,叮嘱不准看讲解,免得受扰乱,要把原文频频读熟,认真领会,直至倒背如流,所有印进脑子里,溶进血液中二伯是出名的伤寒大家,平常里给学生叙述起 《伤寒论》 来,听闻是侃侃而谈,纵横千古,这节气却来了个“缄默是金” ,把我打入冷宫,令我独学无友 莫可何如, 我整天在 《伤寒论》 中游览爬梳,苦思联想,环绕着这本小册子,搬来一大堆中基、方子、中药、内科著作,象无头苍蝇同样,瞎冲乱闯王国维讲的读书三境地中的: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倅” ,是我当年啃这三百九十七条简牍的真切写照 大概半年后, 当我还在这两层境地中折磨度日时,二伯把我带上了临床,一经点化,通盘皆活,我渐渐理解了《伤寒论》的价值,享遇到中医思想的乐趣自然,到蓦地回顾,见灯火阑珊、佳丽俏即刻,己经在好多年此后了到现在为止,没有哪本书读得象这本书这么苦,也没有哪本书象这本书那样使我获益平生3 最后一课就这样,白日抄方看病,夜晚念书讲经,我在伯父身旁度过了五年典型的中医师徒相授的学习生涯二伯最后一次教我,是临终前的一刻那是1978 年 1 月 17 日,春寒料峭,二伯病危,等我赶到他身旁时,经过他的学生们的急救,能坐起来了,面色潮红,精神尚好,大家松了一口气。

      二伯一会儿招呼伯母,给参加急救的学生煮荷包蛋下边,一会儿喊我接尿,当我刚把尿壶凑上去,二伯突然抓住我的手,叫我摸他背上的汗,连声问: “摸到没有?摸到没有?这就是绝汗,‘绝汗如油’啊! ”话音刚落,便气绝而亡二伯用他生命爆发的最后一闪火花,为我上了最后一堂课这是如何的一堂课啊,铭心刻骨,平生难忘!作为湖南有名的中医临床家,二伯一直没有公然第一版过著作他为 1959 级西医学习中医班的学生们讲课时,编写过中医内科、伤寒、金匮等教材,也为继承家学的后代们留下一部手写的临床笔录,但都没有刊行每当问及著述一事,二伯老是声称: “我治病能有所疗效,可是是勤读先人的书,善用先人的方,拾先人的余唾而已,我自己并无什么创建性的成就,不值得留言后代只需擅长把先人千百年来累积的成就,灵巧地转用于自己的临床,就能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医生,不行奢谈创新与打破 ”用今日的目光来看,这类看法不免有高傲和保守之嫌,可是相关于中医这样一门特别的学科而言,真切认识中医的人都知道:其实这是一句大真话亲情加师徒的特别关系, 使得二伯能够对我直抒胸臆,表达他对人生、对学中医的见解他的很多教诲,在我的医学生涯中,的确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使我少走了好多弯路,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的这些话:“为何一开始学医,我就让你苦读《伤寒论》?清末陆九芝说过:‘学医从《伤寒》下手,始则难,既而大易;从杂症下手,始则易,既而大难’学习任何一门新知识,老是最先接触的东西印象最深,这叫先入为主《伤寒论》是中医的临床圣典,要言不烦,朴素无华,不奢谈理论,紧扣临床实践,把一个疾病从开始到结束的所有过程,有序地展现出来,以盘根错节的文字,归纳了疾病变化多端的各个方面,完满地、灵巧地、全方向地表达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是中医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临床著作,是中医临床思想科学的典范中医的生命,在于能看病,看病的本领,不在于记着了多少方子,而在于会辩证, ‘认证无差’ ,是遣方用药最重要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家追求的最高境地先让《伤寒论》占有了你的思想空间,让辨证论治在你脑海中深深扎下根来,就紧紧掌握了中医的核心和灵魂 可是,历代注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不如甩开他们,直面张仲景,感觉原文,直接领会和汲取他的原始思想,自己去思虑、去领会,你将会得益终生培育中医临床医生,能够从《医学三字经》 、《汤头歌诀》等启发书下手,先易后难,顺序渐进;也能够从《伤寒论》下手,先难后易,高屋建瓴顺序渐进,是培育一般人材的方法,高屋建瓴,才是造就临床能手的门路。

      对你,我取其后者至于《黄帝内经》 ,能够先读《内经知要》 ,掌握其精华,由于全书波及的知识过于错乱,又不可以直接用于临床看病,不行读得太早,免得陷了进去,分别精力,迷失方向到四十岁此后,有了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人生经历,才能真切读懂学医要从一家之言, 取百家之长 比如,清初的三大国医:叶天士,张石顽,吴谦,皆有鸿篇巨制,都是临床能手 《临证指南医案》、《张氏医通》、《医宗金鉴》,任选一种,‘执一书可治天下病’ 叶天士的术难读,由于所有是医案,要一个个推测研习,但叶氏临床经验之丰,古今无人企及;张石顽的书深沉,病无巨细,都能找到治法,并且规矩井然,可备案头参照; 吴谦的书平常, 一病一方, 疗效靠谱, 平和安妥,最合适作祖传师授的教材别的,妇科有《傅青主女科》 ,儿科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外科有《外科正宗》 、《外科证治全生集》 ,眼科有《审察瑶函》 ,针灸有《针灸大成》,都是本学科的优秀著作,可师可法其余如张景岳、徐灵胎、陈修园、陈士铎、吴鞠通、王清任、程钟龄、唐容川、张锡纯等医家,都对临床作出了突出贡献,其著作不行不流览,但是,要从中选择一、两家,读细、读精、用熟,以作为自己临床的‘安家立命’之本,再旁采诸家,以填补一家之偏。

      切切不行博学多才而终无依靠,泛舟学海而流散无量学医要擅长‘夺人之长’ 夺谁的长?先人、今人的优点,即古今名医已经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中医有个特点,就是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有时更重要一名医生个人的智慧、经历、生命毕竟有限,治病完好靠自己在临床中探索总结,几十年也熬不出头,要学会把他人的经验拿来,为我所用,最后变为自己的经验中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古今名医写下了大量总结临床经验的文件,这是学西医的人所没有的优势,学中医的人有书读,要念书,还要有一双‘慧眼’ ,识得真货,更要有一份胆识,看准了就用古今名医著作中介绍的效方,大多数是靠谱的,但有时也不免混杂水份,或有夸张不实之辞,拿来用过,有效,成我囊中宝物,无效,弃之亦不惋惜, 长此以往, 就累积了一大量可贵的经验 总之,只需怀着谦逊之心,勤学之志,偷学的本领,实行的勇气,多念书,勤实践,擅长将他人的间接经验转变为自己的直接经验,就能打破惯例,很快成才 ”“学医要抓住方子这个核心中医的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方是中心,是灵魂一首好的方子,常常组方严实,井井有条,充满了辨证法,充满了构造美象阳和汤的刚柔相济,六味地黄汤的动静得宜,使你不得不衷心钦佩先人构方的技巧。

      张仲景的二百余首经方,到现在效如桴鼓,古今几十万首方子,无不凝集着创方者的心血学方要专注领悟其风骨精神,用方要尽量使用原方,决不可以自认为聪慧,多此一举,任意加减,不然,势必损坏原方的疗效打个比喻,一首古代名方,如同一首优美的古诗,一幅千古名画,更象一座古代建筑,假如你不可以领会此中的情味,信手涂鸦,还自鸣喜悦,固属浅陋;若是任意拆梁换柱,增损加减,则原有建筑的风格与功能也就不复存在了你能怪古方没有疗效吗?经方、时方、今世名医之方诚然要学,单方、验方,甚至江湖医生用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掌握一些俗语说: ‘单方气死好郎中’ ,有时辨证论治走到穷途末路,改用个单方却妙手回春,古今都不乏这样的例子决不要认为学会了辨证论治,背诵了几百首汤头,就掌握了全部,须知在民间还储藏养着丰富的中医学成就,象《验方新编》、《串雅》、《理瀹骈文》等总结民间经验与江湖医生经验的书,其价值,不下于其余名著,应常存案头,随时参阅 ”“治病要抓主证,解决主要矛盾,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古方为何讲究君臣佐使?就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