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福建卷,含解析).pdf
11页2015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 福建卷福建卷 一、选择题 13.图 7 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 “史”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 “历”者,过也,传 也 “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 “历史”的 原意是指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答案】B 14. 《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世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景德镇” ,可见景德镇一词是在宋朝出现,排除 A; 根据“镇民陶玉者” ,可见陶玉身份不是官营手工业者,排除 B;题干中并没有体现该产品闻 名海外,排除 C;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说明陶玉通过进 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因此选 D。
15.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 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说明 A 解读错误;“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 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因此选 B ;C 在题干中没有充分体现;“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 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 D 解读错误 16. 关汉卿在《关大王独会单刀会》中,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 到:“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 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示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答案】C 17.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 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 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 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因此选 C,ABD 三项都与题干意思不符。
18. 图 8 为中国 1952——1960 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的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 “过渡时期”是指 1949-1956 年期间,而图中 显示 1956 年以后工业总产值高于农业总产值,排除 A;“三大改造期间”是指 1953-1956 年 期间,而图中显示 1953 年-1955 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总产值,排除 B;“一五”计划 完成时是在 1957 年,而 1956 年以后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趋势,排除 C;1958 年大跃进开展, 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因此选 D 19. 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眴窄的一隅,生活着近百万陆地和 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 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 材料反映的是 A.古希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不列颠文明 D.阿拉伯文明 【答案】A 【解析】 20. 图 9、10、11 是有关美国邦联政府、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
该组漫画反映了 A.邦联政府拥有征税权与财政权 B.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 C.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 D.邦联议会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美国建国之初实行邦联制,它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各 州联合体,邦联政府没有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宣战、媾和、签约、发行货币、借债、征兵和 征税等权力,排除 A;邦联议会的决议需要征得各州同意,但不是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 于各州,排除 C;D 在图片中无从体现,因此选 B 21. 17 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 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答案】A 22. 16、17 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知识科学革 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 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 A.进化论 B.万有引力定律 C.量子论 D.相对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16、17 世纪” , “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 , 据此排除 ACD,进化论属于生物科学理论,而且由达尔文于 19 世纪中叶提出;量子论是关于 微观世界的认识,而且由普朗克在 20 世纪初提出;相对论虽然涉及对宇宙的认识,但是是 由爱因斯坦在 20 世纪初提出,因此选 B,牛顿在 17 世纪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 表现者” 材料表明,托尔斯泰是 A.农民运动的引领者 B.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 C.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D.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 ,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客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俄国农民的状况,因 此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ABD 都理解错误 表 2 为 20 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 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 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加 【答案】 二、非选择题 38. (3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 年 1 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 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 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 年 6 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 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 (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 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 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 月 28 日,中美双方在 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 ,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 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 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 年代以来,随着 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 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 1972 年 9 月 29 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解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 着两千年来的油耗往来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 1894 年以来的半个世 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8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 《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8 分) (3)就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 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10 分)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 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10 分) 【答案】 (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世界 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答对其中四点即可) (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 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 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 际地位的提高。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日本:甲午战争及 30 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 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 创未来 (言之有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信息“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 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 、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 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得出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 段等要点;结合所学知识, “1971 年 6 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 ‘五个力量中心’ (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 , 得出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等要点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1972 年 9 月 29 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并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50 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 多” “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 “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 生极大的震动” ,得出中美两国关系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 等要点,再结合所学,得出中国自身国际地位提高等要点。
(4)注意题目设问要求“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 “从日、中两方 面” , 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及 30 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 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日本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珍爱和平;从中国的角 度来说,甲午战争以来,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中国也应吸 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开创未来 41.(16 分(历史) 请在 A、B、C 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 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