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章》说课稿.docx
3页《断章》说课稿一、引言 《断章》是鲁迅所作的一篇散文,作者的用语简练、却又刻画深刻,展示了中国饱受民族危机的现实历史,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机的深深忧虑作为一篇文艺作品,本文充满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人文精神意义深远在本篇课程设计中,我们将浓缩《断章》的内容与精华,从选材、文学特色、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探究, 加强学生对鲁迅文化精神的了解和认识二、 选材与分析 (一) 选材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记录了抗日战争中日军侵略的残酷现实,特别是南京大屠杀;第二部分回顾了中国历史对文化民族性的背叛和摧残;第三部分是对现实的冷静观察选用此篇主要原因如下:1.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作品代表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思潮,而此篇正是对当时实践的刻画,对于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有很大助益2. 《断章》的选材集中表现了中国民族危机的不同方面,从抗日战争到历史文化,到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涉及范围广,既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磨难历程,也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到历史上与当今社会之间的联系二) 文学特色1.作者的口吻干净利落,痛切而醒目用最短小的语言,鲁迅打出了最有力的音符。
2.思路清晰,战吼激昂鲁迅全神贯注地把教真理、批判社会、团结人民的使命,融洽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中3.文学特色突出的另一方面,是“激扬人心”的语言在一些重要场合,鲁迅的文章成了向群众传递正能量,鼓舞斗志的精神旗帜三) 文化背景1. 《断章》所处的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抗日战争的爆发著名抗日爱国者鲁迅对于对日斗争具有很深的关心,积极参与爱国运动,呐喊着国人应该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2. 历史文化的忧虑:作者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来迎合外来文化的潮流中受到的严重损害,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一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有重要作用三、教学目标 《断章》这篇文章,凸显了鲁迅先生对于民族危机的深深忧虑,文中刻画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残酷事实以及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深受扭曲的历史过程,该篇文章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本课程设计不仅可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更是培养了学生社会与文化意识和人文素质的关键经过对该篇文章分析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 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化的特征2. 从中发现和理解中国文化发展和现实与历史之间的关系3. 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底蕴,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评价等语文能力,达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目标四、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 教学内容1. 《断章》的基本信息,如作者、时代等2. 《断章》的文字风格,如简练、刻画等3. 《断章》主要内容,如抗日战争、历史文化等4. 《断章》的语言风格,如激扬人心、语言生动等二)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取讲述、讨论、阅读与演练相结合的方式1. 讲述:介绍鲁迅和《断章》的基本信息,讲解作者和众多作品中的特点和历史背景等,让学生都能有一定的了解2. 听写:要求学生听写数字或者名词,提高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理解和记忆3. 阅读与演练:让学生在了解文章基本信息后,重点围绕着文章的叙述方式和基本主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对句子的理解、语言特点、人物语气的不同等方面进行辨析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老师通过发放印有鲁迅名言的卡片,让学生了解文化名人的思想特点二)讲解1. 鲁迅先生的文化特征:简练、痛切、醒目2. 《断章》的主题: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文化抵补3. 《断章》中的语言风格及其特点:激扬人心、语言干净利落三)讨论让学生阅读《断章》的某个短节,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1. 该短节主要说了什么?2. 鲁迅是如何通过语言把观念表达出来的?3. 该段落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四)阅读与演练1. 让学生阅读《断章》,并理解文章的核心。
2. 引导学生辨析文意,评价鲁迅的语言表现和文化特征3. 结合课文设问,缩写、问答、背诵等形式,进行让学生熟悉《断章》的引导,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情感投入六、教学效果评估1. 给学生出一些复述练习,检测学生对文章主旨、观点的理解2. 通过一些文化、文学等方面的题目或者小作文练习,了解学生对文章的反思和理解程度3. 通过红、黑板记录学生对文化、文学、作者及相关知识的表现,以此评估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