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说课稿(全)精编版 (人教版高二).docx
39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说课稿(全)精编版 (人教版高二) 目录 1、《荷塘月色》说课稿 3 2、《故都的秋》说课稿1 5 2、《故都的秋》说课稿2 7 3、《囚绿记》说课稿 11 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12 5、《离骚》说课稿 15 6、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16 7《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17 7、短歌行说课稿 18 8、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20 9、兰亭集序》说课 22 10、赤壁赋说课稿 24 1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25 1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29 13、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 34 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36 15、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38 16、《祝福》说课稿 41 17、《老人与海》说课稿 43 18蜀道难说课稿 45 19、《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47 20、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48 21、琵琶行说课稿 49 22、李商隐诗2首 51 2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53 24、《劝学》说课稿 57 24《劝学》创新课说课稿 58 25、过秦论说课稿 60 26、师说》说课稿 62 27、动物游戏之谜 64 27-1动物游戏之谜 66 28、《宇宙的边疆》 68 13-1、宇宙的边疆 68 29、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课稿 70 30、《窦娥冤》说课稿 74 30-1、《窦娥冤》说课稿 75 30-2《窦娥冤》说课稿 76 31、《雷雨》说课稿 77 32、《哈姆雷特》说课稿 79 33、《望海潮》说课稿 80 34、《雨霖铃》说课稿 81 35、《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82 36、《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84 37、《水龙吟》教案 87 38、醉花阴李清照 89 38-1《声声慢》教案 89 39、《拿来主义》说课稿 91 40、《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93 41.短文三篇 97 42、廉颇蔺相如列传 100 43、苏武传 102 44、张衡传 104 4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稿 106 46、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108 47、边城说课稿 109 48、《归去来兮辞》 111 49、《滕王阁序》 112 50、《逍遥游》(节选)说课稿 113 51、《陈情表》说课稿 114 52.《咬文嚼字》说课稿 115 53.《说木叶》 116 54、《谈中国是》 118 55、中国建筑的特征 119 56、《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 121 57、宇宙的未来 124 58、《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127 59、诗两首说课稿 128 《雨巷》说课稿 128 《再别康桥》说课稿 129 60、《大堰河——我的保姆》 131 6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132 62、《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134 63、《鸿门宴》说课稿 135 64、《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137 65、《小狗包弟》说课稿 138 66、《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140 67、短新闻两篇说课稿 141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14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143 68、《包身工》说课稿 145 69、《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147 1、《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3、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2分钟)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 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学习一两句简单的过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点,又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1、朗读训练(8分) 课前预习已整体感知文章,课堂设计配乐朗诵,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选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进行点评 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25分) 提问:这几段写了什么?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 理论依据: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美感产生的生理基础有视、听、味、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品味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想象,这种美的想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进行的想象。
一句话,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想象,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间,才能深刻品味到这种美 ⑴语言美 本文语言突出特点,运用大量修辞手法,神采飞扬,其中的博喻、叠词、通感为重点,对此学生却较生疏 ①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洁、莹润、精致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几眼吗? 学以致用:发挥想象,仿写或扩写,写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写、扩写是高考考察的语文能力之一) ②叠词 切入角度:用音乐的击鼓打节奏方式领略叠词独有的韵律感,如“曲曲/折折”“阴/森森”“脉脉”节奏分别是……(学生会用手指叩响桌子去感受叠词带来的音乐美感,荷塘月色的灵动飘逸) 课外拓展:《诗经》中的大量叠词,如“关关雎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③通感: 明确定义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了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课外拓展: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通感现象,注意积累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学以致用:当堂造句,巩固消化,锻炼文笔 ⑵画面美 语言的美即表现出了画面的美,详见板书 根据学生对美的体验以及老师的总结,列出本堂课的主板书,见第3页 3、课堂小结(5分钟) 心理学“注意规律”的教学运用:展出几幅荷塘月色图幻灯片,让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进行描述此法的作用一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二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进行自检;三可实施启发性教学,如下: 教育学“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教学运用: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图片的荷塘月色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你觉得哪个更美?”引导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表现力,最终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品位语言美,从而感受语言背后的画面美 4, 课后练习学以致用,运用本课语言技巧“叠词”“通感”等,以“沙滩月色”为题写一片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荷塘月色》说课稿1一、说教材:《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散文阅读与欣赏课,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典型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见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出示课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会本文景物的柔和美、结构的回环美.语言的音乐美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荷塘月色》的重点是通过4—5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目标定位赖于教材分析,学情了解清,而教学目标的完成则有赖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实施, 如何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见于本文特点,我的导语设置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音乐配置画面,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纳美的熏陶抒情的格调为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奠定良好的基调,作者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会深深感染学生,增加学生求知欲望“题好文一半”对>这一课题从荷塘入手,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