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描述与检索内容框架演变的历程分析.doc
19页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资源描述与检索”内容框架演变的历程分析徐静2012-9-25 10:40:43 来源:《图书与情报》(兰州)2011年5期 【英文标题】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nt Frame for 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RDA) 【作者简介】徐静(1987-),女,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组织与建设,北京100190 【内容提要】对比分析了“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简称RDA)开发历程中共计4个版本(2004年12月、2005年12月、2006年6月和2008年11月版)的内容框架草稿,包括RDA在各阶段的尝试与探索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其框架演变历程反映了严谨逻辑分析的重要性;RDA对复杂信息资源类型和新信息特征进行描述的尝试;强调实体的内容和关系,深度挖掘资源的内容;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描述过程 This article carries out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4 drafts of the content frame during the exploiting of the "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 which includes the attempts and exploration, and the possible shortcomings of each phase. By this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nt frame of RDA, we could find out how important the logical analysis is, and how it tried to describe the complicated information resource types and new features of information. RDA emphasizes the contents and the relations of the entities, digs deeply for the information and stresses on the user-centered resource description process. 【关 键 词】资源描述与检索/RDA/编目规则/资源描述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RDA/Cataloging rules/Resource description 1、引言 出于统一描述,提高信息描述机构间数据交换效率,最大程度揭示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实现信息有序化的目的,相关机构专门编制了适用于各类特殊需求的国际性编目原则和规则。
1961年发布的“巴黎原则”促成了“英美编目条例”(Anglo-American Cataloguing Rules,AACR)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图书馆信息资源描述的统一问题,为书目世界的沟通带来便利然而无论是信息本身的特性,还是用户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总会表现出新的变化,AACR系列也因此成立专门的联合修订委员会JSC(Joint Steering Committee for the Revision of AACR) 新版AARC系列的修订计划发端于2003年,并于2010年6月以新名称“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 RDA)正式发布RDA的出现与AACR系列有着密切渊源,它既是AACR2某种形式的延续,又对其做出了大范围的改动,特别是思路方面的大变革一方面希望RDA能够尽可能的兼容根据AACR2进行描述的历史数据,最大限度地降低数据转换成本;另一方面,又因认识到AACR2编制年代的局限,而在新一版中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AACR系列有着明显的思路分歧通过对RDA历次宏观内容框架的对比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RDA的本质,窥探信息描述的发展力程,在未来的实践应用中把握方向和前景。
2、RDA历次内容框架的尝试和争议 RDA是为数字世界设计的一套新标准,它由AACR发展而来,为各种类型的内容和媒体提供一系列有关资源描述和检索的指南和说明RDA将满足图书馆用户以及其他信息组织机构发现、识别、选择、获取资源的信息需求[1]它是一个元数据的内容标准,用来指导如何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决定哪些信息有被描述的必要,如何规范描述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为其他机构理解并接受,符合机器识别的需求 自JSC决定开发新版AACR系列后,内容框架历经数轮大改动按照公示草稿的时间,可分为2004年12月、2005年12月、2006年6月和2008年11月[2][3][4][5][6]共计4个版本(框架细节见表1) 2.12004年12月版AACR3草稿:初次尝试 2004年12月首次提供外界评审的新版本被延续命名为AACR3,“著录”部分被划分为“通用”、“特殊”两个层次通用规则”涉及资源普遍存在的特征,其中A2章、A3章分别针对图书馆工作中常见的连续性资源和集成性资源给予单独指导;第二层则根据不同“内容类型”和“媒介类型”特征提供专门的补充规则Part I的每一具体章节内容均对应ISBD的著录项进行组织。
在使用规则时,编目人员可根据资源特性,通过“一般规则+特殊内容类型+特殊媒介类型”的方式,组配出个性化规则这种尝试一改AACR2按照资源类型划分著录部分的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具有相似特征资源的规则冗余,也相对更适应新信息环境下的资源所承载的复合特征自AACR3起,JSC开始尝试对资源特征进行抽象和归纳,降低资源类型的分类维度,提高信息描述的灵活度,从而提高规则的通用性 这一版的草稿虽未提供Part Ⅱ(检索点的选择)和PartⅢ(检索点的形式)的具体内容,但从大标题可获知新版本已开始舍弃传统卡片目录时代“标目”、“款目”的术语,接纳“检索点”的概念 虽然这一版草稿对Part Ⅰ进行归纳的初衷值得肯定,但仍存在明显局限首先,“通用规则”章节安排的逻辑思路不明晰A2(连续发行的资源)和A3(集成性资源)作为某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源类型而纳入“通用规则”,将“通用”规则的普遍适用程度降低;其次,“特殊规则”部分的分类范围和标准不明确无论是特殊内容类型还是媒介类型,AACR3仅区别出为数不多的几种,且未提供“其他”类型资源的适用规则,能否适应当今越来越复杂的资源类型仍存疑;第三,该草稿的章节编号规则极为复杂,非线性的数字+字母组合的复杂编号方式更加大了使用者理解的难度。
该版本同样也受到了来自评审社区的质疑,例如希望新规则能够适应于网络环境、覆盖所有的材料、在使用和理解方面应简单易用、提高与其他资源描述和检索标准的兼容、超越图书馆社区的范畴等[7]总之,这一版AACR3虽在编纂思路上试图做出改进,但更像是对AACR2章节的拆分、合并和重组,更多地被业界视为AACR2的新修订版 2.22005年12月版RDA草稿:概念模型的确定 针对上一版争议,JSC意识到当前信息环境已发生巨大改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改变编纂思路,将FRBR(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RAD(规范记录的功能需求)和FRSAD(主题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为主的“FR家族”概念模型作为基础,同时将AACR3的副题名“资源描述与检索”作为新版正题名,去除“英美”、“编目”字眼,既凸显其国际化战略,又显示其走出图书馆界的雄心[8] 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第1章主要涉及描述方法、必备元素、著录语种和文字等基本规则第2~6章分别从识别、描述、获取的角度对资源进行剖析Part Ⅱ(关系)和PartⅢ(检索点控制)的内容尚处于规划阶段,PartⅡ将关注于检索点的使用,反映FRBR模型中第一组实体间的关系以及第二组与第一组实体的关系,同时也将涵盖第一组实体间的“引用”关系,探索如何简易方便的选择“引用”作品的主要检索点;Part Ⅲ将检索点的“选择”和“形式”合并为“检索点控制”,术语上更加贴合FR家族的概念,主要关注于反映个人、家族、团体和作品题名的名称规范形式和变异形式。
在与ISBD的协调方面,这一版本决定将原有规则中关于数据的描述功能和展示功能独立开来,通过新增附录来提供展示数据的原则和规则,如ISBD与RDA的协调,未来计划扩展到诸如OPAC等其他展示方式这一改动首次将ISBD纷繁复杂的各种标点和规则剥离出来,为RDA日后成为纯粹的元数据内容描述标准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各具体章节的组织方面舍弃了按ISBD著录项目的组织顺序,尝试以“元素”作为组织内容的核心例如第2章的具体章节分别是:题名;责任声明;版本;编号;出版者、发行者等;出版地、发行地等等强化了“元素”的价值,与“元数据”概念更加接轨 这一版的问题则主要集中于对FR家族的取舍过于片段,最终导致内容框架逻辑不清以PartⅠ部分为例,其虽反映出按照用户任务组织文本的逻辑思路,但将FRBR所定义的“发现”任务合并入“识别”实难理解而如果按FRBR第一组实体的角度来分析,第3章或可视为“载体表现”,第4章为“内容表达”及“作品”层,第5章则是“单件”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是层次方面的另一种混乱此外,该版本过多地关注于“载体表现”和“单件”,对FR家族的优势——内容及内容间的关系有所忽略,关系的层次、各类实体间关系的细节都没有得以展示。
从总体上说,这一版已可以看出JSC接纳FR家族的尝试和探索,确认了FR家族作为概念模型的基础地位,开始接受FR系列术语但是RDA对FR家族的融合程度又并非完全和彻底的,反而造成理解方面的困惑,并未充分发挥出概念模型的价值 2.32006年06月版RDA草稿:关系的舍弃 2006年6月,RDA框架再次微调,将原有Part Ⅰ(著录)和Part Ⅱ(关系)合并为Part A(著录),涵盖图书馆意义上的“书目记录”;原有PartⅢ(检索点控制)更换为Part B(检索点控制),涵盖“规范记录”新结构源于JSC认为没有必要过于区分“描述”元素和“检索”元素,而且关系元素的处理也必然涉及大量描述方面的内容,将两者合并起来有利用使RDA被其他信息描述社区所接受[9] 这一版本主要提供了Part A第6章和第7章涉及“关系”的部分供审阅,前者围绕FRBR第一组实体,后者为第二组实体相关作品”和“特殊作品类型”等特殊性规则不在单独罗列为一个章节,有利于章节逻辑层次的统一JSC希望合并后的Part A能够使得整个结构更加协调然而从具体的章节来看,由于未对上一版本Part Ⅰ进行实质性修改,仍然继承之前存在的问题。
FR家族概念模型从实体到实体的分析优势在这一版基本被舍弃草稿将“关系”拆分为各种线性组合,如:整体与部分关系、部分与部分关系、来源与复制关系、格式与格式关系、版本与版本关系、合订关系、关于音乐资源/艺术资源/法律资源的附加规则等首先,这一方法是否能够真正涵盖所有分类有待证实,术语的使用也让人理解困难;其次,后半部分脱离普遍关系,转而专门涉及几种特殊资源的附加规则,逻辑思路依稀可见AACR3草稿的影子;第三,整个第6章所涉及的“关系”无法分清到底是FRBR第一组实体间的关系,还是单个实体内部的关系第7章也存在类似问题 受邀进行评审的各机构也对草稿提出尖锐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