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点睛(二)9.doc
13页高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点睛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判断题计算题附加题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1、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
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D.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D.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B.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C.“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答案解析】(1)D (2)C (3)A (1)D 关系颠倒.“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错,原文第二段是“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2)C “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将或然变必然.原文第四段“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 (3)A 曲解原意.对应的段落为文章的最后一段,前一句中的“眉黛”是用来表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后一句中的“眉黛”是用来写愁绪,体现女子的惆怅心理.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籓,字叔翰,其先赵州人。
籓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妻子追咎,籓晏如也 徐州张建封辟节度府建封卒,濠州刺史杜兼疾驱至,阴有顗望①, 籓泣谓曰:“公今丧,君宜谨守土,何弃而来?宜速还,否则以法劾君!”兼恨之,因诬奏:“建封死,籓撼其军,有非望”德宗怒,密诏徐泗节度使杜佑杀之佑雅器籓,得诏,十日不发,召见籓曰:“世谓生死报应,验乎?”籓曰:“殆然曰:“审若此,君宜遇事无恐因出诏示籓,籓色不变,曰:“信乎,杜兼之报也!”佑曰:“慎毋畏,吾以阖门保君矣帝未之信,亟追籓既入,帝望其状貌,曰:“是岂作乱人邪?”释之,拜秘书郎 王仲舒与同舍郎韦成季、吕洞日置酒邀宾客相乐,慕籓名,强致之仲舒等为俳说庾语相狎昵,籓一见,谢不往,曰:“吾与终日,不晓所语何哉!”后仲舒等果坐斥废累擢吏部郎中裴垍白宪宗,谓籓有宰相器会郑絪罢,因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籓忠谨,好丑必言,帝以为无隐尝问祈禳②之数,籓言:“孔子病,止子路之祷汉文帝每祭,敕有司敬而不祈使神无知,则不能降福;有知,固不可私己求媚而悦之也且义于人者和于神,人乃神之主,人安而福至帝悦曰:“当与公等上下相勖,以保此言。
河东节度使王锷赂权近求兼宰相,密诏中书门下曰:“锷可兼宰相籓遽取笔灭“宰相”字,署其左曰:“不可宰相权德舆失色曰:“有不可,应别为奏,可以笔涂诏邪?”籓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既而事得寝 明年,为华州刺史未行,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谥曰贞简 (选自《新唐书•列传九十四》,有删改) 【注】①顗(yǐ)望:静候接任的企图②祈禳:祈祷上天降福,消除灾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之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B.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C.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D.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节度府,指被节度使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这是沿袭汉代的用人制度。
B.密诏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给大臣们下达的秘密诏书,相当下机密圣旨,区别于平常皇帝分封大臣与颁布政令的圣旨 C.德宗是唐朝皇帝李适的庙号,庙号就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例如高祖、太宗、高宗、玄宗、肃宗等 D.赠户部尚书特指加封户部尚书官职称号,赠官一般在原官衔基础上加一级,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在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藩入仕以后,刚直不阿节度使张建封死时,刺史杜兼顗望节度使位置而前来奔丧,李藩义正词严地指责他擅离职守,并声言若不速回濠州职任上将依法弹劾他 B.李藩忠于皇上,敢于进谏唐宪宗向他询问祈禳之术时,李播援引孔子生病、汉文帝祭祀都不让祈祷的故事直言劝诫,指出对百姓有义对神灵和顺,人就能主宰神 C.李藩在朝为官,交往谨慎在朝担任秘书郎时,同僚王仲舒等同仰慕他的名节而强行邀请他赴宴,宴会上王仲舒等说玩笑话弄和隐语,此后李藩就不再和他们往来了 D.李藩坚持原则,不畏强权节度使王锷贿赂皇帝身边人寻求兼任宰相,宪宗皇帝下密诏同意兼任,他看到密诏时立即笔涂诏书驳回,其做法让同僚权德舆大惊失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未之信,亟追籓既入,帝望其状貌,曰:“是岂作乱人邪?” ②使神无知,则不能降祸;有知,固不可私己求媚而悦之也答案解析】(1)B (2)C (3)B (4)①皇帝不相信杜佑的担保,急忙派人捉拿李籓.进入大殿之后,皇帝看到他的容貌,就说:“这哪里是作乱的人?” ②如果神灵没有知觉,那么他们就不能降赐福祉;如果神灵有知觉,那么我们就一定不能因偏爱自己而讨好取悦他们. (1)B “闲美”是“娴雅美丽”,作“制”的谓语,其后断句,排除C;“居父丧”的意思是“父亲去世守孝”,是固定结构,排除A;“未尝”是“不曾”的意思,不可断开,排除D.句子翻译为:李籓青年时容貌娴雅美丽,在学习方面很聪明.父亲去世时他停留在家守孝.他家本来财产很多,姻亲们前来慰问时,有人拿着财物离去,李籓不曾过问.此后他更加致力施舍财物.住家几年,他的家财就大致耗尽了.四十多岁时,他在广陵一带陷入困境,连自己都不能救济. (2)C 错在“登基时”,庙号只能是皇帝逝后才有. (3)B 错在“对百姓有义对神灵和顺,人就能主宰神”,误解句子,原文为“且义于人者和于神,人乃神之主,人安而福至”,意思是“再说对百姓有义的人必然能与神灵和睦相处,百姓的意愿是神灵的主宰,百姓安宁福祉就自然到来”. (4)①未之信:宾语前置句;追:捉拿;是:这.句子翻译为:皇帝不相信杜佑的担保,急忙派人捉拿李籓.进入大殿之后,皇帝看到他的容貌,就说:“这哪里是作乱的人?” ②无知:没有知觉;私:偏爱;悦:取悦.句子翻译为:如果神灵没有知觉,那么他们就不能降赐福祉;如果神灵有知觉,那么我们就一定不能因偏爱自己而讨好取悦他们. 参考译文: 李籓,字叔翰,他的祖先是赵州人.李籓青年时容貌娴雅美丽,在学习方面很聪明.父亲去世时他停留在家守孝.他家本来财产很多,姻亲们前来慰问时,有人拿着财物离去,李籓不曾过问.此后他更加致力施舍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