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云投稿:教育期刊与学术发展的历史考察_中美比较的视角.pdf

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18483061
  • 上传时间:2017-09-0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53.65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 29 卷第 1 期Vol. 29, No. 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2011 年 3 月Mar. 2011教育期刊与学术发展的历史考察———中美比较的视角*肖 朗 黄国庭( 浙江大学教育学系 , 杭州 310028)摘 要 : 本文将教育期刊与学术发展的关 系置于中美教育期刊演变 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 ,揭示了美国教育期刊的学术性演变过程 , 即从 20 世纪上半叶偏重 实用性过渡到下半叶注重理论研究 , 并以美国教育期刊为参照 , 对同时期 、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中国教 育期刊在学术性方面的进步和不足展开分析 , 在此基础上指出教育期刊所担负的社会功能 , 不仅是学界用 于学术交流的公共论坛 , 而且应该为学界树立科学研究的标杆 关键词 : 教育期刊 ; 学术发展 ; 中美比较教育期刊作为构建现代 教育领域 “公共话语 ”的重要平台 , 对教育学术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 今天 , 大凡经常翻阅美国教育期刊的读者 , 都会深深感受到中美两国的教育期刊存在很大差别 。

      这主要表现在美国教育期刊每期刊载的论文数量很少 , 而每篇论文的篇幅却很长 , 20 页以上是很常见的 , 且出版周期较长 , 大部分都是季刊 ; 就其论文内容而言 , 则非常注重研究方法 , 专业性很强 , 一个人如果不是受过长期的专业训练 , 不要说无法写出那样的论文 , 就连阅读都会有很大的困难 而当人们借助互联网上的英文过刊数据库 ( JSTOR)①去浏览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教育期刊时 , 却会发现那时的美国教育期刊与现在美国的同类刊物有很大的不同 , 这说明美国教育期刊的发展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 本文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揭示这个演变过程及其学术意义 另一方面 , 众所周知 , 民国时期我国教育研究的主体之一是留美归国学生 , 他们构成了当时中国教育期刊的主要投稿者群体之一 , 那么当时作为学术交流公共论坛的我国教育期刊与同时期的美国同类刊物又有什么不同呢 ? 这是本文所要关注的另一个重点 鉴于民国教育期刊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抗日战争爆发前数年 ,所以本文的内容将追溯到 20 世纪 30 年代 一 、20 世纪 20 -30 年代中美教育期刊概论与比较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有哪些著名的教育期刊呢 ? 曾有美国学者对 1936 - 1939 年间的教育期刊论文被引用次数进行统计 , 由此确定当时哪些刊 物在美国教育学术界享有盛誉 。

      表 1即为这次调查中被引用次数综合排名前 10 位的教育期刊 08*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 金规划课题 “中国近代教育学术史研究 ”( 课题批准号 : BAA050010) 云投稿: 张编辑:1105665661表 1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著名教育期刊一览表②排名 刊名1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教育研究杂志 》)2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小学杂志 》)3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学杂志 》)4 School Review( 《学校评论 》)5 School and Society( 《学校与社会 》)6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师范学院丛刊 》)7 Educational Method( 《教育方法 》)8 Nation's Schools《全美学校 》9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Supervision( 《教育行政与督导 》)10 American School Board Journal( 《美国学校董事会杂志 》)以上排名第 2 位的 《小学杂志 》和第 4 位的 《学校评论 》都是面向教育实践层面的 ,前者由刊名即可知是小学教育方面的刊物 , 后者是专门探讨中学教育的刊物 , 其副刊名便是“中等教育杂志 ”。

      排在第 5 位的 《学校与社会 》则是一份周刊 , 每期约刊登两篇 、篇幅约为 5 页的论文 , 其余皆为教育新闻报道 至于排在第 1 位的 《教育研究杂志 》, 发表于 1920年创刊号上的 “宣言 ”便声明 : “本刊将重视的是实际而非思辨 , 是应用而非理论 虽说理论性 、专业性的文章有时不可避免 , 但这类文章如果有明显实用价值的话我们将更欢迎 至于为研究而研究的事业 , 我们还是留给别人去做 ③可见 , 面向实践 、学术性色彩不浓的教育期刊在当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例如 , 历史悠久的 《学校评论 》创刊于 1893 年 , 由芝加哥大学教育系主办 , 长久以来被认为是讨论中等教育最为重要的刊物 担任过该刊编辑且为美国著名教育思想史家的芝加哥大学教授邓克尔 ( Harold B. Dunkel) 曾撰文回顾 《学校评论 》的发展历史 , 他认为该刊早期发表的文章都是关于课程内容 、教学 、学校管理的经验之谈及建议 , 来自教师的文章谈的是 “我们是怎样做的 ”, 而教授们则提供 “教育者该如何做 ”之类的 “处方 ”④芝加哥大学另一名教育学教授韦克斯勒 ( Harold S. Wechsler) 对《学校评论 》曾作过更为专门和深入的考察 。

      他指出 , 30 年代 《学校评论 》所关注的是与学校教育直接相关的问题 , 所发表的文章多半是描述性和经验性的 , 纯理论性的文章则不受该刊编辑和读者欢迎 ; 至于专业性的研究报告 , 则由该刊编辑部编辑的 《教育论文增刊 》( Supplementary Educational Monograph) 以不定期出版物的形式发行 , 而不是刊发于 《学校评论 》⑤换言之 , 30 年代这份由芝加哥大学教育系出版的刊物虽被引用次数较多 , 但其学术性并不强 曾致力于研究美国教育学科历史演变的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鲍威尔 ( AnthurG. Powell) 认为 ,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很大成就的教育研究并不多见 , 少数这样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测量 ,⑥换言之在这两个领域之外的教育学术研究的进展并不大 可以说 , 这也是那些极少刊发心理学类论文的教育期刊专业性 、学术性不强的原因之一 总体而言 , 在 20 世纪中叶的美国教育期刊 , 即使是那些著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 除了与心理学联系比较密切的领域 (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测量是心理学家或受过专门的心理学训18练的人才能从事的研究领域 ) , 其他领域的论文普遍缺乏严格的学术规范 。

      当然 , 这一方面可归因于当时美国的教育学界整体研究水平不高 ,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时的教育研究者群体不够庞大 , 刊物的作者和读者大部分都是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 此外 , 需要指出的是 , 虽然当时刊发的大多数论文并不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 , 但这并不妨碍有才华的学者通过这些刊物来传播其教育观点和主张 例如 , 推动美国课程研究科学化 、学术化的重要因素 , 除了标志性专著的出版外 , 芝加哥大学教育系教授博比特 ( FranklingBobbitt) 通过 《学校评论 》、《小学杂志 》这类面向教学实践的刊物 , 发表诸如 《当前高中的实际目标 》( 1921) 、《课程编制的大趋势 》( 1921) 、《课程编制的新技术 》( 1924) 等多篇浅显易懂的文章进行鼓吹而造成的影响 , 也同样不可轻视 ⑦至于中国方面 , 20 世纪 30 年代最著名的教育期刊莫过于历史较为悠久的 《教育杂志 》和 《中华教育界 》, 尽管其主办者分别为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这两个商业性出版机构 , 但由于这两家出版社均以编撰教科书为其主要业务 , 而且其历任主持人如张元济 、陆费逵 、舒新城 、王云五等皆为教育家 , 所以教育始终是其关注的中心课题 。

      两份刊物刊发的文章虽主要来自大学里的研究者 , 可面向的读者群却是中小学教师 , 特别是小学教师 为此 , 《教育杂志 》和 《中华教育界 》较少刊发篇幅长的文章 , 每篇文章一般限于 6 千字 《教育杂志 》的主编还曾表示 , 即使文章要谈论的是高深问题 , 也希望作者能顾及广大身为小学教师的读者 , 尽量使用浅显的文字来表述 ⑧当然 , 学者们关心的学术问题也是这些刊物所关注的 ,因而它们又不时刊登一些讨论学术性课题的文章 例如 , 关于如何建立本土教育哲学这一课题 , 《教育杂志 》在 1936 年至 1937 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大约刊载了将近 10 篇与此相关的论文 , 如邱椿的 《关于讲授教育哲学的几个问题之讨论 》、姜琦的 《中国教育哲学之方向的商榷 》、许崇清的 《教育学与教育哲学的一个新倾向 》等 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专业性 、学术性较强的教育期刊 , 它们大多由研究实力雄厚的大学教育研究机构主办 , 较重要的有广州中山大学 《教育研究 》、南京中央大学 《教育丛刊 》、北平师范大学 《师大月刊 》等 《教育研究 》创刊于 1928 年 , 该刊所依托的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招收教育学研究生的教育研究机构 , 创办人是留美归国博士庄泽宣教授 。

      研究工作是该所的中心任务 , 因而该所曾制定多项长期的研究计划 , 由该所的教授和研究生协同完成 研究成果除了出版专著外 , 其余论文 、研究报告等主要发表于 《教育研究 》刊发在该刊上的文章 , 除了中山大学本校的师生而外 , 其他大学学者的文章也占有一定比例 , 这在当时其他大学主办的教育期刊上是罕见的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该刊经常刊登的是实证性的研究报告 , 所以文章篇幅一般也较长 , 篇均字数约在 1 万 5千字左右 《教育丛刊 》所依托的是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强大的师资力量 该刊于 1930 年创办 , 初名 《教育季刊 》, 1933 年后改为半年刊 , 遂更名为 《教育丛刊 》该刊一般只刊登本校教师的文章 , 故罕见他校学者的稿件 由于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进入 30 年代后师资力量以教育心理学为最强 , 所以该刊虽为综合性的教育期刊 , 但所刊发的文章其内容则稍侧重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测量这两个领域 《师大月刊 》创刊于 1932 年 , 是北平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期刊 该刊每四期中有两期分别出版 “教育学院专号 ”和 “附校专号 ”, 专门刊载教育类论文 教育学院专号 ”由该校教育学院教授李建勋任主编 , 作者主要是本校教育学院的师生和附属学校的教师 。

      一般来说 , 一份期刊的学术水平主要取决于学界学者的整体研究水平 , 倘若学者群体研究水平不高 , 期刊的学术水平自然也会受到限制 民国时期的教育学者虽然大多具有留学背28景 , 但出于多方面的原因 , 对其研究水平却不能过于高估 长期主持北师大教育研究所的李建勋于 20 世纪 40 年代曾极力主张 , 政府应优待大学中潜心于研究工作的教师 , 减少这类教师的任课钟点 , 因为据他的观察 “大学之教员虽多 , 而能作创造性之研究者有限 ”⑩如前所述 , 美国同时期教育研究最有成就的是与心理学相关的领域 , 这一现象在中国的教育学界也有所反映 例如 , 廖世承瑏瑡、艾伟等受过心理学训练的学者所写的论文 , 即使是与心理学不相关的部分 , 也明显表现出对研究方法的重视 , 学术色彩较浓 但从总体上看 , 民国教育学者中能写作学术性强的科学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并不多见 , 大部分的文章均为非实证性的评论文字 , 或者是中小学教师提供的经验叙述 引人注目的是 , 民国教育期刊所发表的大量文章虽不是建立在长期研究基础之上精心写出的科学论文或研究报告 , 然而当时的中国教育学者普遍热心从事教育实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