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高中生物学竞赛辅导课件(周德庆版)病毒:AIDS、流感、乙肝(共44张PPT)2.ppt
44页2020高中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配套周德庆版) nAIDS 1979 - 5例卡氏肺囊虫肺炎 在洛杉矶1967-1978 仅有两例卡氏肺囊虫肺炎 都为同性恋者 卡氏肺囊虫在肺的外部产生隆起性钙化,形状象粗糙的肾脏 1981 : 5名同性恋者患有卡氏肺囊虫肺 炎,被报告到美国的疾病控制中心 1981 -同年的数月后,26例罕见的卡 波济氏肉瘤又在同性恋人群中发现 年轻人 旧金山和纽约 均为同性恋者 两种罕见的疾病在同性恋人群中流行,表现为 免疫抑制免疫抑制 机会性感染机会性感染 同性恋相关的免疫缺陷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共同点是: 年轻 白人 男性 大城市 同性恋人群 但不是所有的同性恋男性均得该病 认为这是一种传染性疾病认为这是一种传染性疾病 更多的证据证明是一种传染病 HIV感染者、静脉注射毒品者及血友病患者的女性性伙伴 并不是仅在同性恋人群中发生 通过不同的途径可获得类似的综合征 输血 静脉注射毒品 血友病 当疾病发展到后期出现另一种类型细胞数量的降低 CD8+ 细胞毒性杀伤细胞 发病过程中一种类型的细胞数量减少 CD4+ T4 辅助细胞 疾病发生以前总是出现CD4+ 细胞的数量降低 认为AIDS是一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AIDS 是HIV持续性感染的结果 根据目前HIV在发展中国家的流行状况, 可以认为HIV 和它的并发症将会伴随我们一代人 AIDS AIDS 的定义的定义 HIV感染者其每立方毫升血中CD4+ 细胞数 量200 个. 临床表现 原发感染: 感染CD4+细胞,大量复制,引起病毒血症,从其血液、脑 脊液和骨髓细胞可分离到HIV;症状:发热、淋巴结肿大、皮 肤斑丘疹、黏膜溃疡等。
持续12周后进入无症状潜伏期 无症状潜伏期: 时间长,可达10年;无临床症状,病毒低水平复制; AIDS相关综合征: 出现发热、盗汗、全身倦怠、慢性腹泻及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典型AIDS:主要表现免疫缺陷的合并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 检查与防治 n检测血清中的HIV抗体 nCD4/CD8的比值 nRT-PCR n杜绝吸毒,提倡性卫生 流行情况世界 尽管国际社会在防治艾滋病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 力,但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且继续呈上升趋势统计数字显示,非洲目前是艾 滋病蔓延最严重的大陆,共有266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 者,今年新增的艾滋病病例为320万,死亡人数为 230万亚洲已成为继非洲之后的第二大重灾区过 去一年中,亚洲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740万,新 增艾滋病病例100多万,死亡人数50万此外,拉丁 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一年来也新发现200多万艾滋病 病毒携带者,死亡人数10万东欧和中亚地区艾滋病 也在不断蔓延,俄罗斯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100 多万 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发表的2003年 度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全世界新增艾滋 病病例高达500万,并有300万人死亡。
目前, 全球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总数约为4000万,其 中250万是年龄不足15岁的少年 流行情况中国 u传入期 是1985年开始,每年只有几例感染者被发现,多数是 国外来华的人士,或者是我们出国的人士,这样大概持续了 四五年的样子 u播散期 八十年代末,在云南边境特点是流行只是局部的,流行的速度还 是相对不是那么非常快的, u快速增长期 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了它的特点它的特点就是全国,很快波及到全 国,而且增长速度非常快 截至2001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 人数已达85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20万! 云南 新疆 广西 广东 河南 四川 北京 安徽 上海 抵抗力 u56,30min灭活 u2022 ,可存活7天 u0.2%次氯酸钠,0.3%H2O2,50%乙醇 处 理5 min,可灭HIV. 致病性和免疫性 n传播方式 性接触 血液 母婴 n免疫性 可诱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易逃避机体的免 疫作用 n致病性 借助于HIV表面的gp120选择性感染表面有CD4 分子的淋巴细胞(TH,TD)造成免疫功能丧失 流感 1 2435 6 7 8 PB2 PB1 RNP RNA M2 M1 NA HA 分节段的(-) SSRNA PA RNA多聚酶 核糖核蛋白(RNP) 流感病毒的生活史 分型与变异 n根据RNP和M蛋白(基质蛋白)的不同, 可分为甲(A),乙(B),丙(C)型。
n根据HA和NA分为若干亚型 (H1H13,N1N9) HA,NA易变异,而引起大流行 1997年,香港地区禽类流感病毒(H5N1)传 染给人,引起全球恐慌 n抗原漂移 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 幅度小,属量变,引起局部中、 小型流行 n抗原转换 因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导 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 致病性与免疫 致病性: 传染源-病人或病毒携带者 致病机理-病毒不入血 病毒-呼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 全身中毒症状局部粘膜上皮炎症 同型有1-2年免疫力 免疫物质为sIgA及中和抗体(IgG 、IgM ) 免疫性: 流感病毒的其他生物学特性 n培养特性 可在鸡胚和培养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明显的 病变;培养液中加入胰液,促使HA裂解,可扩大 培养细胞范围 n抵抗力 不耐热,对干燥、乙醚、甲醛和乳酸等敏感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是英国人john huzxam在1743年创造的字,他依据意大利语 中用来描述这个疾病起源的片语“un infuenza di freddo”,即“寒冷的影响 ”它主要发生在深 秋、冬天和早春季节。
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 群受到感染 常见症状 发热 畏寒 肌肉酸痛 出汗 咳嗽 鼻塞 咽痛 头痛 厌食 乏力 微生物学检查 n病毒分离 取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 n血清学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免疫测定 n抗原检测 直接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细胞中检测抗原 n分型鉴定 核酸杂交、PCR、序列分析 流感的防治 n药物治疗 盐酸金刚烷氨、干扰滴鼻素、板兰根、大青叶 n接种疫苗 流感病毒灭活疫苗 病毒表面抗原疫苗 减毒活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Dane颗粒 缺陷的病毒颗粒 HBV的复制 抗原组成 n HbsAg 1963年Blumberg发现“澳抗”,Pr为226AA、27000 Da,HBV 感染的主要标志,存在于外衣壳上 nHBcAg Pr,存在于内衣壳上,不易在血清中查到,抗原性强,刺激 机体产生抗-HBc(活动期IgM型,非活动期IgG) n HBeAg 可溶性蛋白,MW大约19000 Da,游离于血清中 表面抗原HBsAg n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n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n分亚型(a, d/y, w/r, adr) n产生抗-HBs nPre S1、Pre S2及抗- Pre S1和抗- Pre S2 核心抗原HBcAg n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 n不易在血液中检出 n可在感染的肝细胞表面存在 n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G、IgM) n表明病毒在复制 e抗原HBeAg n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 n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n为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n产生抗HBe,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HBs Ag Hbe Ag 抗- HBs 抗- Hbe 抗- HBc 未感染过HBV + 乙肝已恢复或接种过疫 苗 + “小三阳”V复制不活跃 传染性不高 +“大三阳”传染性强 HBV的其它生物学性状 n培养 黑猩猩动物模型、鸭动物模型 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细胞培养成功 n抵抗力 抵抗力强于HAV 对低温干燥紫外线耐受 不被70乙醇灭活 100 10分钟可灭活 HBV的致病机制 n免疫低下:HBsAg无症状携带者 n病毒变异:逃逸免疫 n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为主 n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肝外损伤 n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 HBV与原发性肝癌 n流行病学方面 n动物模型 n病毒分子结构 乙型肝炎 n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是患者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 n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 血液及体液 母婴传播 不严格集体预防接种、药物注射 针刺、文身等 乙型肝炎的特点 n我国约有40%-60%人群曾受到过HBV的感染 n表现急性乙肝的仅占0.1%-1%,亚临床30%- 75%,慢性乙肝1%-5%,乙肝病毒携带7%- 20%) n急性乙肝如治疗不彻底,10%患者可转为慢 性乙肝 预防及免疫 n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n人工自动免疫: 疫苗(血源性、基因工程) n人工被动免疫: 高效价人血清球蛋白(HBI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