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变异》第一轮复习知识梳理(高一打印).doc

27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473665291
  • 上传时间:2022-10-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6MB
  • / 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轮复习教学案 第一单元 遗传的细胞基础第二章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第一节 减数分裂一、细胞的减数分裂及配子的形成过程(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二)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动物细胞为例)1、精子的形成过程:场所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l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结果: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l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列在细胞中央。

      减Ⅰ的末期)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结果:每个子细胞的DNA数目减半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场所卵巢(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精子卵细胞部位动物: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植物:花药动物:卵巢植物:胚囊原始生殖细胞动物:精原细胞 动物:卵原细胞 细胞质分裂情况两次分裂都均等减Ⅰ的初级卵母细胞和减Ⅱ的次级卵母细胞皆不均等分裂只有减Ⅱ过程中第一极体是均等分裂,分裂结果1精原细胞→4精细胞(生殖细胞)1卵原细胞→1卵细胞(生殖细胞) + 3极体(消失) 是否变形变形不需变形相同点①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相同②产生的子细胞数目都是4个,且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特别提示】1、判断同源染色体条件: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③联会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四)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五)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六)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原因:(1)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2)四分体中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七)细胞分裂图像辨析:姐妹分家只看一极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 (初级卵母细胞) 姐妹分家—减Ⅱ后期(次级卵母细胞)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答案:减Ⅱ前期 减Ⅰ前期 减Ⅱ前期 减Ⅱ末期 有丝后期 减Ⅱ后期 减Ⅱ后期 减Ⅰ后期答案:有丝前期 减Ⅱ中期 减Ⅰ后期 减Ⅱ中期 减Ⅰ前期 减Ⅱ后期 减Ⅰ中期 有丝中期【特别提示】①该鉴别方法近适用于二倍体②染色组为偶数的多倍体进行减数分裂,其减Ⅱ细胞中也有同源染色体,可根据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推断是减数分裂。

      ③含一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可根据子细胞内染色体数与母细胞相同推断为有丝分裂八)配子的形成与生物个体发育的联系1、受精作用: (1)概念及部位:受精作用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高等动物在输卵管完成受精2)实质: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3)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呈现多样性①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②受精时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具有随机性4)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的进化;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促进了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右图表示:二、【实验】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书P14)1、取材:植物的花药,动物的精巢2、过程:(看书、了解)第二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人类对遗传物资的探索过程:(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l 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l 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小鼠2、实验过程:注射 R型活细菌 →不死亡S型活细菌 →死亡,分离出S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 →不死亡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 →死亡,分离出S型活细菌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 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特别提示】①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其活性②R型细菌转化S型细菌的原因是S型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内,与R型菌DNA实现重组,表现出S型菌的性状,此变异属于基因重组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1、实验设计思路: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分别单独观察各种物质的作用,体现了实验设计中的对照原则2、实验过程:如右图3、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设计思路:把DNA和蛋白质区分开来,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DNA 和蛋白质的作用2、实验材料:T2噬菌体(1)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只有DNA和蛋白质外壳如右图所示(2)生活习性: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2、实验过程:(对比实验)(1)用35S标记噬菌体:让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搅拌并离心。

      结果:①上清液中含35S,即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②沉淀中无35S,即子代噬菌体2)用32P标记噬菌体:让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搅拌并离心结果:①上清液中无32P ,即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②沉淀中有32P,即子代噬菌体3、实验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即:DNA是遗传物质注意: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胞内特别提示】①噬菌体侵染细菌包括: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5个步骤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所需的原料——氨基酸全部来自细菌,场所——核糖体来自细菌而组成子代噬菌体的DNA既有来自侵入细菌的亲代噬菌体的,也有利用细菌体内的原料——脱氧核苷酸新合成的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1、实验过程: 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分别感染烟草,用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感染花叶病,但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的RNA却能使烟草感染花叶病2、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二、生物的遗传物质1、作为遗传物质必需具备的4个条件(1)在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使前后代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2)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的过程3)具有贮存大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后还能继续复制,并能遗传给后代2、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判别细胞生物(真核、原核)非细胞生物(病毒)核酸DNA和RNA仅有DNA仅有RNA遗传物质DNADNARNA举例细菌、蓝藻、真菌、动植物等T2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等【特别提示】(1)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蛋白质一般不作为遗传物质的原因:①不能自我复制,而且它在染色体中的含量往往不固定②分子结构也不稳定(易变性)③不能遗传给后代3)特例:阮病毒只含蛋白质成分,不含核酸,故认为阮病毒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第二节 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一、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一)DNA分子的结构:1、DNA的组成元素:C、H、O、N、P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3、DNA的结构: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内容是: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 = T;G ≡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特别提示】①单链上的磷酸二酯键,可以被限制性内切酶切断,也可以用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复原②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可用解旋酶断开,也可升温断裂,适宜条件下可自动复原二)DNA的特性:1、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排列种数:4n,n为碱基对对数)从而构成了DNA 分子的多样性,也决定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2、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所以每个特定的DNA 分子中都储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就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3、稳定性:指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原因有: a.DNA分子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从头至尾没有变化b.碱基配对方式始终不变,即A = T;G ≡ C(三)DNA的功能:携带遗传信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二、DNA的复制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2、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Ⅰ前的间期3、场所:主要在细胞核,还可以分布在(叶绿体、线粒体)4、过程:(看书)①解旋 ②合成子链 ③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DNA分子5、特点: 半保留复制 (子代DNA=母链+子链) 附:半保留复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