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届高三历史抢分卷07word版.docx
23页2021届高三历史抢分卷07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不仅国君如父,而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即父为“家君”,君为“国父”造成这一观念是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B.宗法制 C.家国同构D.血缘世袭1.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解题思路】材料反映的是家国同构思想,造成这一观念的主要原因是宗法制,故选BC是观念本身,不是原因,排除2. 《周礼》中详细规定了王城的规划,按其规划全城将被划分为面积相等之九分,按方位主次,分别布置不同性质的分区宫城是全城规划结构的中心,位于城中央宫城之南北中轴线,是全盘规划结构的主轴线 (见下图)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 B.顺应天命C.皇权至上 D.中正有序2.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文化解题思路】材料体现的是中规中矩的、有严格等级秩序的王城规划,故选D中央集权、皇权在周朝时还没有出现,排除A、CB与材料无关3.中原王朝建立之初和稳定、强盛之时,一般排斥设立省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即使设立,也会将省级政府的权限分散。
但到王朝末年,却又不得不设立统一的省级政区和省级政府中原王朝的这一改变旨在A.削弱地方权力B.加强中央集权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巩固君主专制权力 3.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解题思路】中原王朝开始分散地方权力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但地方权力太少,必然造成效率低下,后来为提高效率,不得不设立统一的省级政府,故选C就客观后果而言,统一省级政府的设立,必然会加强地方权力,削弱中央集权,排除A、B材料说的是地方政府,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4.汉初黄老学派主张:“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但同时认为秦朝的一切社会事务都由法律来约束,以致出现了“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的现象这表明黄老学派A.开始糅合法家思想 B.认为法律不可或缺C.为汉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基础D.认为法律的条款应当简约易明4.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汉初思想解题思路】黄老学说认为法律不应繁杂,而应当简约,故选DA错在“开始”;B与题意不符;黄老学说是为无为而治提供基础,排除C5.他们大幅提升伦理精神,认为伦理问题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关键所在,上古“三代”之治完美地展现了这种伦理的底色,只有回归“三代”之治,全面恢复“古制”才能建立起理想社会的架构。
这旨在说明A.理学家的政治理想脱离现实B.儒学家重视久远的历史传统C.三代政治是理想的古代政治蓝本D.伦理问题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关键5.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理学解题思路】从“大幅提升伦理精神,认为伦理问题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关键所在”,可判断“他们”为理学家,而他们特别强调恢复“三代”古制,说明他们过于理想化,脱离社会现实,故选A理学家不能代表儒学家全体,排除B;三代政治与封建社会并非完全相融,排除C;D只是理学家的观点,不是材料的观点6.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往往围绕具体的“事”与“术”展开,徐光启等中国古代科学家也往往侧重于研究农业的基本操作方法,专注于农业发展之“用”与“术”的学说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科技A.重视逻辑推理思维 B.轻视科技的实用性C.趋向现实主义思维 D.体现了前瞻性思维 6.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科技解题思路】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农业科技重视实用,忽视了理论研究,故选CA、B、D与材料意思正好相反7.明代传奇小说《妙香室丛话》中有一篇《金陵陶翁》的故事,讲金陵陶翁不辞艰辛,以贩 货为业,十余年中成为富甲一方的豪商回到家乡以后,买田置地,并“举所有,置义庄以赡族焉。
此现象在明清时期大量存在,其造成的后果是A.宗法观念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B.使商业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快速发展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学繁荣7.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商业解题思路】材料反映的是商人致富以后,多在故里,买田置地,赡养亲族,这导致资金流向土地,使商业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故选BA是现象的背景,不是影响;C与题意相反;D与材料无关8.通过对915份康熙年间至清末的朱墨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只有十分之一强的贡生、举 人和进士是从没有功名的人家选拔出来的这说明当时A.科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B.科举事实上完全排斥了平民 C.家世背景仍然是官员选拔的主要依据D.科举制是精英阶层自我再生产的工具8.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解题思路】材料表明多数中举人士来自有功名之家,故选DA说法错误,科举制是有利于阶级流动的,虽然有限;B错在“完全”;科举制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排除C9.下表为1935年广西部分地区农民衣着材料及构成表据此可知当时广西县别买布买纱自织洋纱土纱土洋各半兴安99.340.6679.8020.200桂林95.874.1382.7816.670.55武宣37.2262.7847.5722.4929.94那马9.5590.4529.7743.2727.00A.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D.自然经济的解体具有不平衡性9.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题思路】从表格可看出有些地方买布的比例达到100%,有的地方只有9.55%,买纱的情况同样如此,因此说自然经济的解体具有不平衡性,故选DA错在“开始”;民族资本主义与材料无关,排除B;材料看不出列强的资本输出,排除C 10.康有为认为,“改定国宪”是列强兴盛的原因,因此主张 “兴民权”,行君主立宪梁启超也认为“国之强弱悉推原于民主”,“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政弱之根源”康梁对“民权”的这一看法源于A.特殊的历史环境B.中国的传统文化 C.维新派对民权思想的理解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10.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近代思想解题思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引入人权概念,主要作为强国富民的手段,这是由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所造成的,故选AB、C、D都无法解释为何维新派要将人权作为强国富民的手段11.知识精英的背离、统治合法性危机的加深和社会动员乏力,使晚清政府尝试通过激发强烈的民族情绪,来维护王朝权威但是“民心可恃”背后是政府权威的流失,由民族主义动 员起来的基层社会的失控,对原有社会秩序构成巨大威胁这段话旨在强调A.太平天国兴起的背景B.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C.义和团运动加速了清朝的灭亡D.辛亥革命能够成功的社会基础11.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义和团运动。
解题思路】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动员农民阶级抵御外侮,结果造成社会动荡,符合材料表述,故选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并非由政府动员而起,排除A、 D;戊戌变法主要是内部改革,与题意不符,排除B;12.清末新政时,清政府收集、翻译、学习西方诸国大量的法规及其相关资料,进行了大量的经济立法,当时几乎所有的经济法规都都是从外国移植而来,而历史给予新政的时间不过十年这表明新政时期的经济立法A.不利于社会进步B.存在失败的隐患C.有深刻的社会根源D.有利于中国近代化12.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新政的相关知识解题思路】材料强调的是晚清的经济立法主要从西方移植而来,时间又仓促,所以与中国国情不会有很好的结合,故有失败的隐患,故选BA说法错误;C、D与题意不符13.一战爆发以后,杜亚泉便认为欧美文明的弊端已经暴露,西方社会本身已面临现代性焦虑而不可解因此,他提出“中西文化调和论”,认为中西“两社会之交通,日益繁盛,两文明互相接近,故抱合调和,为势所必至”这表明杜亚泉 A.属于固步自封的守旧者B.否定西方文明的先进性 C.认为现代性与传统文化不相容D.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不矛盾13.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材料表明杜亚泉认为西方文明有其弊端,也面临现代性焦虑,中西文化可以相互借鉴、调和,实现现代化,可以看出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不矛盾,故选D杜亚泉认为西方文明有其弊端,但并不认为西方文明落后,排除A、BC与题意相反14.抗战期间,中共先后发出 “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等号召,中共发出这些不同的号召旨在A.适应现实需要的不断变化B.取得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C.争取建立民主联合政府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4.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解题思路】材料中的口号分别对应的目的是建立统一战线、巩固统一战线和建立联合政府,反映了中共在不同时期,为适应不同的现实需要,采取的不同策略,故选A取得民主革命胜利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C、D都对应了部分信息,是片面的15.1956年一份全国性的诗歌杂志《诗刊》创刊,该刊物在发表毛泽东和许多重要诗人作品的同时,也推出了一些诗歌新人的作品,在遵循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也注重表达对于不同艺术观念的尊重《诗刊》的创刊的主要背景是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包容性艺术方针的提出C.诗人坚持以群体为本位的理念 D.新中国强调对主流价值的尊重15.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双百”方针的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诗刊》是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下创刊的,故选BA不是主要背景;C、D与“在遵循主流意识的前提下,也注重表达对于不同艺术观念的尊重”不符16.20世纪60年代,中国主动担负起“世界革命中心”的重任,大力推行“反帝反修、积极备战和输出革命”等政策,希望可以使我国的外交斗争“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这一外交策略A.使中苏关系开始恶化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C.使得中国外交环境更加恶化 D.为打开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16.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外交解题思路】当时的外交导致中国同时与美苏对抗,输出革命还导致中国与第三世界某些国家关系恶化,故选CA错在“开始”;当时中国的外交策略对帝国主义的打击并不明显,排除B;D说法错误17.对修昔底德来说,伯里克利之后的演说家之所以应受到遗责,是因为他们都只知道讨好人民,追求私利,也就是说,是道德品质有问题的演说家由此可以推知A.修昔底德认识到了直接民主的危害B.演说家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必然产物 C.修昔底德否定了演说家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 D.雅典民主政治下的演说家盲从于多数人意志17.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制度解题思路】演说家之所以只知道讨好人民,是因为在直接民主之下,公民通过公民大会掌握最高权力,而这导致了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遭打修昔底德的批评,故选A。
B、C不符题意;材料所说的演说家是伯里克利之后的,不是全部,排除D18.西塞罗曾说,真正的法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和永恒的,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 必须遵守它,而力图变更这一法律的做法是一种恶,试图废止其。












